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针刺后溪穴结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5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4-07-28

● 赵学田 方云添 林民辉 谢艺燕



针刺后溪穴结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5例临床观察※

● 赵学田*方云添 林民辉 谢艺燕

目的:观察针刺后溪穴结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后溪穴结合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在治疗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分别进行疼痛程度的评分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2.2%,两组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组疼痛程度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其治疗组的近期止痛疗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后溪穴结合牵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神经根型颈椎病 针刺 后溪穴 牵引 临床观察

神经根型颈椎病多因受凉或长期不良姿势后出现,表现为头、颈、肩、背、臂疼痛或麻木,重者头颈活动受限,上肢发沉、无力,握力减退或持物坠落。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劳动方式的改变、屈颈机会的增加,本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趋向于年轻化,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本研究自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对收治的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刺后溪穴结合牵引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病例均为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漳州市中医院门诊及病房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28~62岁,平均(38.65±10.82)岁;病程24天~5个月,平均病程(2.15±1.43)月。对照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25~64岁,平均(38.81±10.58)岁;病程28天~5个月,平均病程(2.21±1.46)月。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8年《第三届全国颈推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神经根型颈推病的诊断标准:①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手臂麻木、疼痛),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②压顶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③影像学(X线或MR)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④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症、网球肘、腕管综合症、肘管综合症、肩周炎、肱二头肌肌腱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者;②年龄25~65岁,男女不限;③能坚持完成全部疗程的治疗,并按要求随访者;④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25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②有严重神经损伤、有手术指征者;③患有肿瘤、骨结核等骨病者或患有严重内科疾病、精神疾病、传染病者;④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⑤颈肩部皮肤有皮损或皮肤病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牵引疗法:用枕颌布带固定,颈前屈15°~25°牵引,重量从3.5kg逐渐加重至5kg,以患者舒适耐受为度。同时指导训练正确的坐姿和颈姿,每日定时给患者牵引,并及时向患者解释牵引的目的,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患者做牵引时,观察其有无不适,如恶心、心悸、疼痛加重、肢体麻木等,若出现以上症状及时进行处理,注意牵引绳不脱离滑轮的滑槽,被子、衣物等不压迫牵引绳,不随意加减牵引重量,以保持有效牵引。每天牵引1次,每次时间为20~30min,10次为1疗程。

1.5.2 治疗组 针刺后溪穴的同时配合颈部牵引治疗。①针刺:取穴双侧后溪穴;针刺方法:握拳,皮肤常规消毒后,毫针直刺,从外侧沿掌骨前向内刺入,进针0.5~0.8寸,以补泻法行针,至局部有酸麻胀感,若酸胀感逐渐向上肢放射更佳(不强求);每5min行针1次,留针20~3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②牵引疗法:治疗方法及疗程同对照组。

1.6 疼痛程度评定 目测类比定级法(VAS)为1条10cm长的直线,两端分别代表无痛和剧痛,具体方法是:在纸上划1条10cm的横线,VAS范围为0~10分,横线的左端为0分,表示无痛,从左至右疼痛程度逐步增加,右端为10分,表示最剧烈疼痛。患者分别于针刺前、第1疗程后、末次针刺后进行VAS疼痛评分检测。所有相关评估项目均由专门统计人员计算出各时段反映疼痛程度的分值,对临床观察指标的评价者实行盲法,评价者不参与临床治疗。

1.7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或明显改善,但仍有一些伴随症状需要继续治疗;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个疗程后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2.2%。疗效等级经Ridit检验分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V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治疗组的近期止痛疗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中医学典籍中并无神经根型颈椎病之名,根据《伤寒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内经·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本病可归属于中医“痹证”、“颈肩痛”和“眩晕”等范畴。本病的主要病因是肝肾亏虚、或外邪侵袭、或外伤劳损而致气血运行不畅,筋脉拘急而疼痛麻木。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长时间伏案工作、不正确的工作生活姿势、外力损伤、过度疲劳等因素,使颈椎生理屈度改变,肌张力增高,椎间盘退变,出现颈肌痉挛、椎间隙变窄,钩椎增生,从而使椎间孔变窄,神经根受压,患部肌肉产生无菌性炎症、颈椎关节紊乱[2]。针灸之法能通经脉,调气血,从而达到治疗之目的。针刺后溪穴则为远治作用,后溪穴为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督脉起于少腹下,循脊柱向上,至项后上头顶。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为阳气之海,取本穴治疗可取其通督利气、调动一身之阳气,调整脏腑功能,通调局部经脉气血, 达到通痹止痛之功。《内经》言:“项痛不可以顾,刺手太阳”,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难经·六十八难》言:“输主体重节痛”,常被用于治疗疼痛性病症。《针灸聚英》有“后溪穴主治颈项强,不得回顾”之说,且颈项为太阳经、督脉循行所过之处,经络系统理论认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针刺后溪穴可治疗颈项部疾患。而颈椎牵引是治疗颈椎病的首选方法之一,牵引治疗可以解除颈部肌肉痉挛,使椎间隙增宽,减少椎间盘压力,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这样就有利于突出物的充血、水肿消退,神经根粘连的松解,从而使神经根的压迫或刺激减轻,并可改善或恢复钩椎关节与神经根以及椎体后关节等的解剖关系[3],对神经根减压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适当的应用能够改善颈椎结构,纠正小关节紊乱[4],减轻突出的椎间盘或椎体后缘的骨赘对神经根、交感神经节或纤维的刺激,从而提高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减少颈椎病的复发。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刺后溪穴结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止痛近期效应和远期效应优于对照组,并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逐渐增加,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9.

[2]张梦佛.推拿手法结合针刺后溪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1例[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2):85.

[3]荣 鸿.牵引、针刺、中药内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4例[J].河北中医,2007,29(6):190-191.

[4]张丽艳,任普阳,唐梦雨,等.综合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102例的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2011,32(2):52.

福建省漳州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ZZ2014J26)

赵学田,男,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针灸治疗消化系统方面疾病及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漳州市中医院(3630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