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宿迁市工厂化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发展途径

时间:2024-07-28

张 鑫 何井瑞 徐国平 程向东 李萨利

(1.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园艺技术指导站,江苏 宿迁223800;2.江苏省宿迁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江苏 宿迁223800;3.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农业农村局,江苏 宿迁223800)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是指采用工业化的技术手段,通过人为控制环境给食用菌的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温、湿、光、气等条件,使食用菌生产不受地域及季节影响的一种现代化食用菌生产方式[1~2],为目前最具现代农业产业化特征的食用菌生产形式,实现了食用菌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周年化。

1 宿迁市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集聚度不断提升

近年来,宿迁市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发展迅速,目前全市食用菌工厂化栽培面积达218.3万m2。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及其关联企业有23家,包括上市公司1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其中18家位于泗阳县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生产规模约164.4万m2,占全市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总面积的75.3%。宿迁市食用菌产业集群发展规模显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已成为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和突出亮点。

1.2 产量、产值不断增长

2020年,宿迁市工厂化栽培食用菌产量62.13万t,位居全省第一,较上年度上升2个位次;加工量32.4万t,位居全省第二,较上年度上升1个位次;年产值43.47亿元,位居全省第二,较上年度上升1个位次;纯利润10.01亿元,位居全省第三,较上年度上升2个位次。

1.3 栽培品种不断优化

近年来,双孢菇、白玉菇、秀珍菇、蟹味菇的栽培规模和产量增长较快,鹿茸菇、舞茸、黑皮鸡枞菇等珍稀食用菌的栽培规模有所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金针菇、杏鲍菇、白玉菇为主,双孢菇、蟹味菇、草菇为辅,舞茸、鹿茸菇、秀珍菇、蛹虫草、黑皮鸡枞菇等为补充的药食用菌共同发展的生产结构。

1.4 市场知名度不断提升

2018年以来,宿迁市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共申请并获批绿色食品8个、有效注册商标43件,拥有发明专利6个、实用新型专利71个、外观设计专利8个。江苏华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金针菇、蟹味菇、白玉菇均获“绿色食品”称号,江苏康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食用菌产品获首届“江苏省消费者最喜爱的绿色食品”等称号。2019年,江苏华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日产金针菇370 t、位居全国第四;江苏友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日产灰树菇1 t、位居全国第三,日产蟹味菇70 t、位于全国第四。目前宿迁市的食用菌产品在国内除西藏、新疆外均有销售,且远销日韩、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宿迁市的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在扩张生产规模、优化品种结构、提升质量效益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短板和弱项。

2.1 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宿迁市金针菇栽培面积约49万m2、占食用菌生产总面积的22.4%,产量约19.2万t、占食用菌总产量的30.9%;杏鲍菇栽培面积约76.0万m2、占食用菌生产总面积的34.8%,产量约12.25万t、占食用菌总产量的19.7%。金针菇和杏鲍菇成为食用菌的主栽品种,市场集中度过高,一些珍稀和药食兼用菌的栽培技术瓶颈未突破、生产规模过小,食用菌产品结构不平衡。

2.2 菌种生产能力不足

目前全市23家工厂化食用菌及其关联企业拥有菌种新品种权仅5个,绝大多数品种权在日韩等国家,主栽优良品种长期依赖进口,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能适于工厂化生产的优良菌种。宿迁市具有食用菌一级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仅4家,具有二、三级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不足10家,产品和产能仅满足企业自身的生产需求,其他企业所需一、二、三级菌种均需外调,导致全市的食用菌生产成本高、品质控制难度大、市场竞争力低。

2.3 新型栽培基质开发乏力

宿迁市工厂化食用菌企业行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尤其是木腐菌生产的过度发展,对林业资源的保护造成了冲击。而制作草腐菌基质的资源丰富但开发乏力,大量农畜产业的副产品和废弃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玉米芯、小麦和水稻秸秆等替代木屑基质或畜禽粪便,及食用菌菌渣的循环利用技术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4 开发创新水平较低

2020年宿迁市食用菌加工量32.4万t,占全市食用菌总产量的52.2%,但均以初级鲜品为主,主要为简单的初加工,如分检、包装等,存在食用菌精深加工不足、创新水平较低、产业链较短、外延加工有限等问题;与食用菌加工水平较高的地区相比,针对性工艺、内在质量指标等方面差距较大,缺乏生产孢子粉、多糖粉、酵素、灰树花胶囊等技术含量较高的深加工企业。

3 产业发展途径

综合产业基础和产品市场趋势,宿迁市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发展应按照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增效益的基本思路,以培育新品种、提升技术装备、拓展产业链、创建科技支撑体系等为重点,注重行业科技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绿色可持续发展,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质量提升、综合效益提高。

3.1 加强优质品种引育

组建菌种创新联盟,发掘特异基因资源,建立核心种质资源库。以大宗食用菌品种选育为重点,加大新品种研发与创新力度[3];加快名贵珍稀食药用菌菌种的引进,加强适合工厂化栽培的食用菌品种的选育、引进、改良、评价工作,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品种资源储备;研究集成主栽食用菌菌种的繁育标准化技术体系。

3.2 加强智能设备应用

鼓励企业研发或引进食用菌生产环境远程智能控制技术,综合利用现代物联网信息技术和环境调控设备,实现拌料、接种、喷水、堆肥、发酵、采菇及清床等全生产过程机械化,对温、光、水、气、肥等主要环境因子进行智能化控制,提高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的管理技术和生产技术。

3.3 加强产业链拓展

加强食用菌产品的贮藏保鲜冷库和物流冷链建设,改善贮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建立购销、加工、物流三位一体的产后处理流通中心[1];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技术相结合,加强浸渍、制罐、冷藏保鲜及FD冻干等精深加工技术改造,开发冻干、罐头、菌油、膨化、调味、休闲保健和多糖等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大力发展食用菌产品加工业,培育一批产品质量好、品牌信誉高、核心竞争力强的食用菌产品加工企业。

3.4 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加强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4]。建立市级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科研和技术创新能力,在人工保育促繁、基料替代、良种筛选、高效栽培和产品加工工艺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强食用菌生产标准、加工标准、质量标准和流通标准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制定自己的技术规程和生产标准,构建食用菌产品生产和质量标准体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