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芦笋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时间:2024-07-28

鲁 博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上海蔬菜》编辑部,上海 奉贤 201403)

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又名石刁柏、龙须菜,系百合科天门冬属雌雄异株宿根性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抽生的嫩茎为食用部位。芦笋质地柔软,口感细腻,风味鲜美,富含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和维生素,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保健蔬菜,被列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称[1]。

芦笋原产于地中海东岸及小亚细亚地区,距今已有2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19世纪末传入中国,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种植[2]。世界芦笋主要生产国原本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但由于芦笋的采收和加工工序主要依靠手工,而发达国家劳动力紧缺,致使芦笋在发达国家的种植面积不断缩小,产量大幅下降。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进,芦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居民的餐桌上,土地、劳动力、消费群体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使我国芦笋产业发展迅猛,栽培面积逐年扩大,产业链不断延长,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3]。

1 我国芦笋产业现状

1.1 我国芦笋的生产现状

目前我国的芦笋产业已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居世界第一,在全球芦笋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目前全世界芦笋栽培面积为25.3万~30万hm2,我国种植面积约10万hm2,占全世界种植面积的40%左右,产量占世界芦笋总产量的50%左右。芦笋是我国加工出口贸易额最大的单一蔬菜品种,年产值超过100亿元,中国已成为芦笋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5]。目前,国内除了西藏、青海两个省区没有种植芦笋外,其他各省均有种植,尤以山西、河北、福建、山东、江苏、河南、天津、四川等地栽培较多,其中山西省芦笋的栽培面积最大,已形成以运城市、永济市为核心的白芦笋产区,以忻州市定襄县、朔州市应县为主体的绿芦笋产区。我国芦笋栽培面积较大的县(市)有山东省的安丘市、曹县、利津县、单县、莒县、莘县,江苏省的丰县、铜山县,福建省的东山县,山西省的永济市,河南省的淮阳县、宜阳县,浙江省的富阳市,河北省的赵县、容城县,安徽省的砀山县,四川省的潼南县等[6];栽培面积较大的芦笋品种有国产的鲁芦笋1号、芦笋王子F1,日本进口的杂交一号,美国进口的改良帝王、阿特拉斯、阿波罗、格兰德等。

1.2 我国芦笋的加工利用现状

我国芦笋的加工食品除常见的芦笋罐头外,还有芦笋茶、芦笋饮料、芦笋酒、芦笋干等。芦笋的加工业拉长了芦笋的产业链,提高了芦笋的附加值。我国芦笋的加工产品主要有初级加工产品类、深加工产品类和保健医药产品类。(1)初级加工产品类:芦笋的采收期仅几个月,鲜食芦笋上市期集中,如不采取适当的贮藏方法,常温下仅能保鲜2~4 d,因此需要采用一定的加工方法来延长芦笋的食用期。该类产品主要包括冷藏保鲜芦笋、速冻芦笋、芦笋罐头等。(2)深加工产品类:目前生产工艺较为成熟的芦笋深加工产品有芦笋液体饮料、芦笋固体饮料、芦笋茶、芦笋酒、芦笋化妆品(芦笋面膜、芦笋精华霜、芦笋防皱霜)等。(3)保健医药产品类:芦笋含有芦丁、多糖、皂甙、游离氨基酸、膳食纤维等成分,芦笋中的有效物质经提取后,可用于制作保健品、化妆品等。目前研制成功且已上市的有易得宝牌芦笋口服液、超然牌芦笋口服丸、长胜庄园牌芦笋枸杞子胶原蛋白粉等。利用芦笋提取物制成的药品已进入临床试验和实际应用,试验表明芦笋药品对人体的有些疾病有良好的疗效。如四川汇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芦笋胶囊,有益气生津的作用,可用于癌症的辅助治疗,能缓解放化疗后口干舌燥、食欲不振、全身倦怠等症状;杭州康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乳宁片(芦笋片),对治疗女性乳房小叶增生有效率达83.8%。另外,芦笋加工后的下脚料和老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等营养成分,可加工成动物配合饲料,如芦笋秸秆提取物饲料添加剂,有提高畜禽的免疫力、提高畜禽的产奶量和产蛋量、促进增加体重的功效;用芦笋老茎作基质可生产高品质的食用菌,其菌渣又是很好的有机肥,可返回芦笋田,从而形成生态循环链。

2 我国芦笋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模式不完善

多年来,我国芦笋产业发展多依靠市场价格来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属自由式发展方式,存在种植“散”、管理“乱”、销售“滥”的现象。以山西省永济芦笋生产区为例,该市芦笋种植面积约1 333.3hm2,由约8 000户农民种植,均为小规模生产,无法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给产业管理带来了难度。另外,整个芦笋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和专业的监管部门,虽然有些地区的芦笋生产采用了合作社模式,但也只流于形式,笋农与合作社之间没有形成互利共赢、风险共担的紧密关系。在芦笋销售方面,企业和生产者之间完全是产销关系,没有良性合作机制,经营风险仍由农户承担,一旦市场有变化,最先受到影响的是笋农。

2.2 芦笋加工企业生产效率低

我国芦笋加工企业由最初的几家已发展到上百家,但加工企业大多小而散,深加工程度不够,芦笋加工产品市场不发达。我国现有的芦笋加工企业大多分布在各个主产区或者临近主产区便于出口的区域,规模大的龙头加工企业很少。多数芦笋加工企业投资千万元建厂,但每年生产运转时间仅为3个月(芦笋收获期),其他时间由于没有替代果蔬加工,设备和人员只能闲置,企业生产效率普遍较低,无法形成产业规模经济。另外,我国芦笋加工产品类型也相对单一,大部分是国际市场上价位较低的罐头产品和速冻产品,缺乏新产品。

2.3 栽培技术和研发体系滞后

我国的芦笋栽培技术虽然在不断更新,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是以传统的农业技术为主。芦笋为药食同源型蔬菜,生产中对栽培技术要求较高。尽管国内已有一些科研机构在从事芦笋的研发工作,但全国的芦笋产业技术体系还不完善,科研力量、科研设施、科研条件、科研经费等未得到保障。例如山西省运城地区种植芦笋的自然条件优越,种植面积也大,但当地至今没有专业的芦笋科研机构,且种子市场不规范,种子定价区间大,芦笋产品无论从品质还是产量上看都达不到高水平。

3 我国芦笋产业的发展趋势

3.1 规模化发展,打造产业集群

从国外芦笋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规模化、专业化是芦笋产业发展和壮大起来的重要途径。芦笋生产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数量,才有形成一个产业和制定相关产业化标准的可能,从而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6]。现阶段我国芦笋产业的规模效应及集群效应还没有形成,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生产操作的技术性更无从谈起。各芦笋种植地区应根据当地芦笋产业的资源优势,结合芦笋产业的发展环境、相关政策、配套技术、销售市场等因素,逐步改变生产模式,聚合优势,打造地区芦笋产业集群。

3.2 提高精深加工技术,创建芦笋知名品牌

我国芦笋产业应积极创建自有品牌和销售途径,在芦笋深加工技术和工艺上下功夫,不断创新,提高加工企业的生产效率及加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政府应大力扶持芦笋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让企业对芦笋生产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从而有效提高芦笋的产量和品质;另外,应促进芦笋集团化生产,鼓励企业间强强联合,提升芦笋产能,提高中国芦笋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3 推进产、学、研协同发展,促进栽培技术升级

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在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给环境和农产品带来安全隐患,芦笋栽培应采用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技术,尽量降低化肥、农药的用量;从国家到地方应完善芦笋产业技术体系,对科研设施、科研条件、科研经费等给予支持,以提升我国芦笋产业的科研力量[6];与此同时,农技推广部门要积极推进成果推广应用及转化落地,促进芦笋生产的有机栽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