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议“互联网+”时代下我国农业发展的新机遇

时间:2024-07-28

许文博

(辽宁省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辽宁大连 116036)

·产业论坛·

浅议“互联网+”时代下我国农业发展的新机遇

许文博

(辽宁省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辽宁大连 116036)

“互联网+农业”模式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结合起来,是实现农业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新的发展方式。本文从“互联网+农业”模式对我国农业产生的深远影响和推进其加速发展的对策等方面论述了“互联网+”时代下我国农业发展的新机遇。

“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升级转型

互联网技术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农业信息的生产、汇集、传播和利用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互联网+”模式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互联网+农业”是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生产中,使农业的产、供、销体系紧密结合,农业的生产效率、品质、效益等将得到明显改善,农业在互联网的引领下正走上一条智能化、多样化的发展道路。

1 “互联网+农业”模式对我国农业产生的深远影响

“互联网+农业”模式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其目的是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价值链、供应链来武装整个农业产业,用互联网与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进行全面对接。

1.1 解决了涉农信息传递的不通畅

“互联网+农业”模式全方位实现后,各类涉农信息能够跨跃空间进行即时传播。如各类农业政策、农业教育、农业金融、农技知识、农业资源、农产品信息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而准确地传达给需要者,解决了涉农信息传递的不通畅,“互联网+农业”正着力于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使各类农业信息能全方位地传递到农村各家各户。

1.2 创新了农业商业化模式

“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主要指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商务活动。农业的电子商务不能简单理解为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或者购买生产资料,其出发点是要建立以消费为导向的农业产业体系,即要从过去的“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农民生产什么卖什么”,调整到“以消费为中心,消费者需要什么农民生产什么”的模式上来,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市场的供需矛盾。在这一过程中,不同主体扮演着不同角色,也发挥着不同作用。目前,互联网已对农资销售、土地流转、农业金融等农业商业领域带来了变化,同时也创新了一批农业商业化模式,已涌现的农业商业新模式有农资电商平台、农产品电商平台、土地流转电商平台、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城乡物流渠道、农业物联网平台、休闲农业互联网平台等。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后,农业产业链的各环节及领域都有了细分的创新型市场主体,加快了我国农业经济的转型与升级。

1.3 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农业智能化

“互联网+物联网”是指物联网借助于互联网打造智慧农业,提高传统农业的自动化水平,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环节来治理相关的生产环境,做到生产可控、环境可测、质量可溯,并可实现食品安全监测。“互联网+农业”模式以互联网为核心,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标准化和智能化进程,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增强了农作物抗自然风险能力。

1.4 促进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互联网强势进驻农业领域后,农业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资源与要素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资源配置更优化。农业生产中所需要的一切资源,都可通过互联网实现最佳的配置与组织。如近年出现的许多“淘宝县”和“淘宝村”,就实现了农产品、农业劳动力、消费者等农业经济要素的最佳配置,既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农民实现了增收,又为消费者提供了优质的农产品,还促进了城市部分劳动力向农村转移。

2 推进“互联网+农业”模式加速发展的对策

“互联网+农业”正在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跨跃式发展的新引擎,通过实时化、便利化、物联化、感知化、智能化等方式,为农业生产各环节提供了更动态、更精准、更科学的信息服务,创新了一系列模式,开启了中国农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变局。

2.1 依据国情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发展“互联网+农业”模式的战略规划

尽快开展针对“互联网+农业”模式的操作性、实用性、战略性等方面的研究。农业互联网的发展实现了信息服务入村进户,使信息互联、互通、共享,部分村镇还建立了农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网络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有关农业互联网的政策红利越来越多。所以,国家层面要做好“互联网+农业”模式的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互联网+农业”模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发展规划;省、市、县层面应结合当地实情出台“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发展方案,并应用示范,制定“互联网+农业”模式的技术发展路线图,实现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探索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领域,推动社会各领域共同开发与利用,加强农业互联网人才培养,为“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2 完善“互联网+农业”模式发展的基础设施,培育融合经营主体

“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发展,首先要完善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建立农村信息化业务平台,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民使用的低成本智能终端,解决好宽带“村村通”问题。其次要培育“互联网+农产品”的经营主体,推动各类农业生产、销售主体创建农产品网络营销,扩大现有电商企业的农产品销售业务,重点培育基础好、潜力大、成长快的农产品网络营销企业,发展、壮大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从业群体,同时拓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销售渠道,建立农产品网络促销机制,加快构建“互联网+农产品营销”的支撑服务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

2.3 运用“互联网+农业”模式中互联网对农业生产的监管,提升管理效率

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各种无线传感器随时采集农业生产现场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及农产品生长状况等信息,把采集的各种参数信息汇总整合后运用智能系统进行定时、定量、定位处理,农业设备在智能系统的指挥下可精确地开展各项工作。运用互联网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有效的监管,可助推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标准化。互联网技术对农产品的监管不仅体现在生产源头,还可以应用追溯体系对农产品从产到销全程监管,疏通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传递的渠道,运用互联网技术让消费者与农产品“零距离”对话。建立与消费者互动平台,回答消费者有关农产品食用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接受举报投诉、听取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监管的意见和建议,并以多种形式及时发布、转播有关工作的信息。

2.4 农业科技创新助推“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升级换代

提高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互联网+农业”模式的科研协作网络,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大联盟、大协作,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智能管理,用农业科技创新推进“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升级换代。

2.5 运用“互联网+农业”模式中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农产品流通

运用“互联网+农业”模式中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难题,加快农产品的流通,促进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既能展示各地优质、特色的农产品,又能使农产品市场价格更加透明,平台终端可以即时发送批发市场大宗农产品的价格、销售数量等市场信息,生产主体可以根据价格和销量制定生产计划,安排销售时间。鼓励互联网技术公司积极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构建基于“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农产品产业链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网络化运营体系;鼓励大型农业企业自建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农产品网上交易;推广农产品网上团购,实行“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配送模式,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农业”模式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结合,是实现农业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新的发展方式,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开创一个管理协同、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升级版。

[1]夏青.“互联网+农业”的诱惑[J].农经,2015(5):16~22.

[2]代成斌,黄玉珊.互联网+农业: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J].世界电信,2015(5):63~65,69.

[3]钱亮.对“互联网+农业”应用的初探[J].四川畜牧兽医,2015(5):9~13.

[4]魏延安.“互联网+农业”的弯道超越[J].江西农业,2015(4):16~19.

[5]李敏.浅析“互联网+农业”视角下的现代农业特征[J].智富时代,2015(9)∶6~7.

[6]刘玉忠.“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创新科技,2015(7):69~72.

[7]王艳华.“互联网+农业”开启中国农业升级新模式[J].人民论坛,2015(23):104~106.

[8]陈辉.互联网+农业:让手机管理农田成为可能[J].创新时代,2015(7):14~16.

[9]魏延安.“互联网+农业”什么样?[J].北京农业,2015(22):4~5.

[10]本刊综合.互联网+农业的主要模式[J].农业知识,2015(20):1.

[11]胡永洲.构建“互联网+农业”智能生产模式的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2015(8):37~38.

[12]曾诗淇.“互联网+农业”带来发展新机遇[J].农村工作通讯,2015(15)∶17~19.

[13]毛晓雅.“互联网+”如何开启农业大变局[J].黑龙江粮食,2015(7):5~6.

[14]王民选.“互联网+农业”热中也需冷思考[J].农药市场信息,2015(19)∶18.

[15]四问:互联网农业如何实现农业破局[J].粮油加工(电子版),2014(11):37~39.

[16]“互联网+农业”,下一个风口![J].农村工作通讯,2015(15):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