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立足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特色精品农庄——以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为例

时间:2024-07-28

王海军龙荣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农业和科学技术局65033;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

立足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特色精品农庄
——以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为例

王海军1龙荣华2*
(1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农业和科学技术局652033;2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

本文分析了云南提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背景及建设内容,以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的特色精品农庄建设为例,阐述了该市发展特色精品农庄的优势及现状,同时提出助推该市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建议。

高原特色农业;特色精品农庄;弥勒市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但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限制,云南陷入了有优无势的尴尬境遇。在中央提出云南建设面向桥头堡的国家战略以后,云南迎来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1]。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云南提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就是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营养、生态、安全的要求,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在建基地、上规模、重质量、深加工、创名牌、拓市场、增效益上下功夫,努力把云南建成全国重要的高原粮仓和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打造成辐射东南亚、南亚及中东地区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中心。2014年3月6日,云南省领导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云南要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探索现代农业新路,补齐农业产业短板,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根据农业实际和发展需要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就是要充分利用独特条件和最大优势,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现代生产经营组织方式,打造云南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战略品牌,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将建设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作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六大重点内容来实施,创造具有云字牌的特色农业品牌[2]。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新时期云南省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规划,是提升云南区域经济水平的支撑力量,是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下面以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发展特色精品农庄为例,介绍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经验。

1 弥勒市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背景

建设高原特色农业,是弥勒市面临新形势,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现代化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云南省、红河州“三农”方针政策,建设百万亩示范区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大力发展庄园经济,打造一批特色精品农庄,是弥勒市实现高原特色农业跨越发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进二带三”的重要组织方式和发展模式,是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大战略、四化联动、五项任务、六项行动的重要途径。

2 弥勒市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

2.1发展优势

弥勒市是红河州乃至云南省的农业大县、全省首批40个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之一,其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生物资源丰富多样,交通快捷通达,农业产业化独具特色,工业发展强劲,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旅游、休闲市场潜力巨大。

2.2发展现状

通过多年的努力,弥勒市的农业基本形成了粮、烟、蔗、畜、菜、花、果、药产业格局,种植面积、产量、新型经营主体的总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总产值以及产业化经营建设程度增幅和增量居全州前列,打造出了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独具弥勒特色的云恢290、红烟、红酒、红糖、红骨羊、莲藕、芦笋、韭黄等优势品牌。2013年,市委市政府对全市12个乡镇以及东风农场片区进行现代农业产业规划,按照产业基础好、规模集中度高、群众发展愿望迫切的条件,启动了中部片区四镇一局(弥阳镇、新哨镇、东风管理局、竹园镇、朋普镇)近2万hm2高原特色农业建设,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按照五步法创新机制,在高效节水、路网、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产业结构调整、新型主体培育方面重点突破,做到目标任务明确,措施有力,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推进弥勒市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

2.3建设特色精品农庄

庄园是国外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近年来在国内发展迅速,最早由地方政府认定的现代庄园经济方案是20世纪90年代新疆的中国西部金色庄园工程。

庄园业主以庄园基地为依托,以特色产业为载体,内连农户,外接市场,对土地、资金、劳力、技术等资源生产要素进行整合优化配置,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为支撑、资本为纽带、经济效益为核心,拓展农业的多功能,延长产业链,打造品牌,融合农业生产、加工、生活、生态、农耕文化传承、康体等三产,构建农业产业化程度最高的新业态,积极探索新型农业开发和农村发展新模式。2013年云南省大力发展庄园经济,确定在全省范围内打造100个省级农业庄园。

弥勒市在发展特色精品农庄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如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依托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向承包土地、山林、四荒等资源的集体或农户购买经营使用权、租赁、反租倒包等进行土地流转,统一规划、经营、开发管理,发展现代庄园经济。具有代表性的特色精品农庄有云南红高原特色农庄(以葡萄为特色、以云南高原葡萄酒有限公司为主体建设,集特色种植、葡萄酒生产、葡萄化妆品、保健品、食用油等副产品研发生产、酒庄旅游、葡萄酒文化长廊、餐饮住宿为一体)、弥勒市红河庄园(云南吉成园林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集观光体验、运动休闲、精品苗木展示、观赏性苗木展示、有机农产品展示、餐饮住宿为一体,推动生态、环保、健康生活方式)、东方韵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庄园(以薰衣草等花卉为特色,兴旺集团为主体建设,以生态农业为载体、文化艺术交流为纽带、休闲体验养生为功能,集休闲养生、文化交流、农林产品加工销售及工艺展示、农业旅游度假为一体)、东风龙缘酒庄、保云酒庄、米轨时光酒庄等。

3 发展庄园经济助推弥勒市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3.1基本思路

立足高原特色农业,以现有产业和资源优势为依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在新的起点,找准建设农庄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切入点,重点抢抓机遇,因势利导,乘势而上。

3.2加强政府引导,实行规划先行

政府要在市场准入、品牌培育、土地供给、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税费减免、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发挥对农庄规划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导向作用。科学合理编制规划,做到与中央文件精神和国家宏观政策相衔接、与发展现代高原特色农业相关规划衔接、与当地的各种专项规划相衔接、与上级项目库相衔接;落实五个结合,即与美丽家园行动计划相结合、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相结合、与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相结合、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与建设高原特色农业相结合。规划要充分体现整体性、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

3.3彰显特色,示范引领

认真总结经验,立足实际,突出产业、区域特色,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千篇一律,发展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精品庄园。在城郊建休闲观光、采摘瓜果的体验庄园;在两条长廊(昆河公路及县乡公路沿线)和城市面山建绿化景观休闲康体、水果园林苗木庄园;在甸溪河沿岸构建甸溪河流域生态观光休闲康体庄园;沿葡萄观光大道打造特色葡萄精品庄园、酒庄(酒堡)、文化旅游观光中心、广场展厅、景区,构建综合体;在南盘江地热河谷地带打造石榴、芒果、柑橘等水果精品庄园;在弥勒市境东西两山高海拔地区打造温带冬红桃、核桃、杏等特色林果农庄和三七、重楼、灯盏花、铁皮石斛等中药材种植加工保健庄园;在西一、西三以原始生态森林资源、革命老区、民族文化特色打造文化教育和生态风情旅游庄园;在弥勒中部蔬菜主产区打造万亩莲藕、韭黄、芦笋高原蔬菜精品庄园;在草场资源丰富的山坝区建设特色养殖生态循环农业庄园;在水库坝塘建渔业水产养殖垂钓休闲农庄。通过农庄经济实体建设,典型引路,助推弥勒特色产业不断扩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综合效益。

3.4拓展功能,三产融合

以产业为基础,不断丰富农业多样性、多功能性,延长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拓展,实现农业由传统单一功能,向集研发、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多功能扩展,走农业与旅游、休闲、文化、康体、保健、养生等产业相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摒弃一些落后的、不可持续的、掠夺式生产模式。解放农村富余劳动力,转为产业工人,增加工资性收入,通过土地入股等要素参与分配,增加财产性收入,实现收入渠道多元化,达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3.5因地制宜,探索模式

建设各类主题鲜明的休闲度假、自然生态体验、文化旅游、科技示范、市场开拓、产业发展等庄园综合体和主题庄园,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宜大则大,宜小则小。

3.6整合项目,加大投入

解决庄园业主融资难题,以庄园业主投入为主体,政府部门协调配合,切实加大对业主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项目支撑,加大对土地流转、水利、农田建设、路网、节水灌溉、大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建设和引进的政府性投入,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导向,引导社会资本下乡,盘活资源,创新抵押担保模式,开发金融保险产品,增加银行信贷,开展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方式。

3.7以项目为纽带,强化服务

对项目要做到决策科学化、思路项目化、目标数字化、措施具体化、运行规范化,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创造环境,招商引资,突出产业招商、专业招商、园区招商,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实现大投资,推动庄园经济发展。

3.8创新改革,营造环境

严格按照中央、省、州有关农村改革的部署,严守耕地“红线”,坚守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民家庭是集体土地承包权的法定主体,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系统谋划,试点先行,重点突破,统筹推进,促进土地合法有序健康流转,激发潜能,释放活力,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一是做好农村地、林、宅等资源财产的所有、使用、承包经营权属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二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采取多种形式,探索土地经营利益联结、收益共享机制,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经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关系,规模连片,实现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鼓励各类农庄经营主体对土地实行归零为整;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承包土地进行统租、统改,以反租倒包

为了确保设施菜田财政性资产的完整有效使用,发挥设施长效运行的能力,嘉定区政府制定了《嘉定区设施菜田管护暂行办法》,及时做好财政性资产移交工作,明确所形成的财政性资产均属镇级农业主管部分所有,并由嘉定区农业委员会、嘉定区财政局和嘉定区规土局联合组成检查小组,不定期进行检查,通过检查管理主体和责任实体的工作,检查各财政性资产的使用情况以及基地的环境、生产、设施等各项工作,明确各自职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1通过检查,发现问题

通过不定期的检查,发现已建成的基地在生产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部分设施菜田基地的设施农用地未用于蔬菜生产,农地农用的使用性质发生改变;部分设施菜田基地种植了非蔬菜类农作物,改变了设施菜田必须姓菜的原则;部分设施菜田基地的建设面积有所缺失,未进行占一补一的调整;部分设施菜田基地抛荒现象严重,设施利用率极低等问题。

3.2分析问题,寻找原因

发现问题后,区农委、区财政和区规土等有关部门多次到有问题的基地进行走访了解,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于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统一梳理,寻找问题的根源。如设施农用地未用于蔬菜生产的问题,原因在于各经营主体对有关政策要求没有充分认识,认为取得租赁权就可以随意使用设施;对于部分未种植蔬菜的基地,原因是有部分基地为改良土壤盐碱度而种植了粮食作物,部分基地是由于经济效益高而种植了部分经济作物。经过探访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种植户对有关政策了解不够,造成设施菜田财政性资产未符合规定使用。

3.3制定方案,解决问题

经过探访找出问题根源后,及时制定相应的整改方案,拟定整改措施及时间节点,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在整改过程中,加强对经营主体进行政策宣传指导,对镇级资产管理主体重申资产管理的要求,如管理主体只享有使用权,不得将设施菜田财政性资产移作他用(确实为了改善土壤性状,避免土壤盐渍化而种植生育期不超过1年的其他作物,需报责任主体备案),不得改变和随意处置资产的实物形态。在明确设施菜田财政性资产的使用、管护责任的同时,建立资产维护的检查考核制度,对各经营主体形成优差等次评定,对各镇资产管理主体形成年终绩效等级评定,对管理不力的镇级资产管理主体进行通报批评,并与今后设施菜田建设项目申报挂钩。

。联系电话:0871-658927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