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病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

时间:2024-07-28

史云国

(江苏省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223200)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我市黄瓜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尤其在温室大棚保护地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生普遍。露地黄瓜以7~8月份多雨季节发病重,温室大棚栽培黄瓜在春末夏初发病重。由于该病症状与霜霉病相似,常用错农药,错过防治最佳时机,使病情失去控制,造成较大损失。现将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田间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 发病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有时也侵染茎部。子叶染病,初呈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后微带黄褐色,干枯。真叶受害,初为水渍状浅绿色后变淡褐色,病斑扩大时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后期病斑呈灰白色,容易穿孔。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色黏液,干燥时病部开裂。茎及叶柄上的病斑初呈水渍状,近圆形,后呈淡灰色;严重的纵向开裂呈水浸状腐烂,变褐干枯,表层残留白痕。潮湿时产生菌脓,后期腐烂,有臭味。瓜条染病,初期产生水浸状小斑点,扩展后不规则或连片,病部溢出大量白色菌脓,受害瓜条常伴有软腐病菌侵染,呈黄褐色水渍腐烂。病菌侵入种子,致种子带菌。

2 发病规律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只侵染危害黄瓜,病原细菌在种子内外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源。病菌在种子上可存活1年,种子带菌率为2%~3%;土壤中病残体上的细菌可存活3~4个月。播种后种子发芽时,附着在种子上的病菌即可侵害子叶,引起幼苗发病;土壤中的细菌通过雨水溅到地面叶片和瓜条上侵染发病,病斑上的细菌通过风雨、昆虫、农事操作、农具等传播,病菌从叶片或瓜条的伤口、自然孔口侵入。温湿度是决定细菌性角斑病发生轻重的重要条件,温暖、高湿、重茬的大棚发病重。病菌发育适温为25~28℃,最高35℃,相对湿度在70%以上。大棚内温差大,结露重且持续时间长发病重。

3 防治方法

3.1 种子消毒

播种前用55℃温水浸种15min,捞出后立即投入冷水中浸泡2~4h,再催芽播种,或用种子重量0.4%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45%代森铵水剂300倍液浸种15~20min或用72%农用链霉素1000倍液浸种2h,洗净晾干后播种。

3.2 农业防治

与非瓜类作物轮作2年以上,用无病土育苗,保护地加强温湿度管理,注意通风,降低湿度。每667m2施充分腐熟优质圈肥5000~7500kg、磷钾肥25~30kg作基肥,有条件的地方也可施一些鸡粪、大粪干、草木灰等。结瓜期分3~4次追施速效氮肥和追施叶面肥。温室大棚栽培黄瓜还需进行二氧化碳施肥,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应采用高畦栽培和地膜覆盖,保护根系;及时绑蔓或吊秧,中耕除草,摘除枯黄病叶和底叶,带出田外或温室大棚外集中处理;适当控制浇水,露地黄瓜应及时中耕,及时排干田间积水,降低田间相对湿度。

3.3 生态防治

大棚黄瓜围绕以控制温度、降低湿度为中心进行生态防治。要求黄瓜叶面不结露或缩短结露时间,大棚薄膜应选无滴膜。上午日出后揭开草苫,使棚室温度尽快升至25~30℃、最高不超过33℃,然后通风降温散湿,使相对湿度降到75%左右。如果早晨棚室温度不很低、相对湿度又较大,可先行短时间通风降湿,再封闭棚室升温。下午温度降至25~20℃,相对湿度降至70%左右,傍晚20℃左右时封闭棚室。盖草苫之前根据温度、相对湿度,亦可再次适当通风散湿。夜间最低温度可降至15~12°C (上半夜20~15℃,下半夜15~12℃)。如夜间棚室外最低气温达12℃以上,可整夜通风,以降低棚室内湿度。如遇连阴天气,也要适时在中午温度稍高时进行通风。应选择晴天上午封闭棚室浇水和喷洒农药,并使温度尽快升至35~40℃,闷棚1h后缓慢放风散湿,如果达不到这一温度,也要在温度高点时通风散湿,夜间也要适当放风降湿。阴雨天要避免浇水和喷洒药液。应采用膜下暗灌,浇小水,降低湿度,缩短棚内结露持续时间,以控制病害。

3.4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药防治可减轻危害。常用药剂有30%DT杀菌剂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DTM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5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倍液、200mg/kg农用链霉素等,隔7d喷1次,连续喷3~4次。喷药前,要先去除中心病株、病叶、病瓜后再喷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