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文丨本刊记者杨平
黑土地保护利用“梨树模式”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如果在吃饭问题上被‘卡脖子’,就会一剑封喉。”......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句句箴言、字字深情。
“十三五”规划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我国粮食产量连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收入取得较快增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稳中求进。虽然粮食生产能够保持总体稳定,但我国耕地质量欠佳、人多地少等问题依然待解。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粮食安全形势依旧严峻。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农作物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是农业增产的核心要素,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命脉。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育种技术,强化科技创新,创制重大新品种,研发先进种植技术,对驱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发展、提升粮食国际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种子和耕地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解决好这两个要害问题,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对粮食稳产增产意义重大。
“十三五”期间农业产业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应用示范进一步得到推进,一体化实施成效显著,有力地支撑了粮食产业进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20年7月,***总书记在吉林省调研时强调,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东北的黑土退化已经威胁粮食安全,由于掠夺式开发利用、管理方式落后,导致东北黑土退化严重。每年平均流失0.3~1.0cm厚的黑土表层,有机质以每年1/1000的速度递减;同时,黑土地还面临高寒风沙、重度盐碱、白浆化、连作障碍、农药残留污染等土壤质量和健康退化过程。不仅导致农业生产效益降低,更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防止东北黑土退化、恢复和重建黑土的高产高效生产功能,是东北粮食主产区农业和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2020年7月,***总书记在吉林省调研时强调,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2001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在吉林省德惠市开展保护耕作的研究。2007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研究所在吉林省梨树县等地开展了保护性耕作研究,相继研发了免耕播种机、秸秆覆盖免耕技术、宽窄行秸秆覆盖免耕技术、秸秆覆盖条带耕作技术、秸秆覆盖垄作少耕技术、秸秆覆盖免耕滴灌技术,在农业农村部及辽宁、吉林、黑龙江政府特别是吉林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推动下,进行了大面积的示范推广耕作,形成了黑土保护与利用的“梨树模式”。
什么是梨树模式?简单来说,梨树模式指的是在东北地区秸秆全量覆盖,免耕播种,达到保持土壤水分、防治土壤风蚀水蚀、培肥土壤肥力、减少土壤耕作、节约成本等多种功效为一体的、环境友好的农业种植技术模式。“梨树模式”的核心就是以秸秆覆盖少免耕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黑土地耕层土壤扰动,同时秸秆覆盖还田,增加地表覆盖。这在降低侵蚀、蓄水保水、改善土壤生物性状、提高有机质、培肥地力、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稳产高产、节本增效等方面效果明显。能够实现增产5%~20%,节本20%以上,水土流失减少60%以上。
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离今年建设1亿亩的目标已经越来越近。对于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各地也拿出实打实的措施。吉林投入财政资金超10亿元,对2800万亩黑土地采取保护性耕作。
近年来,梨树县相继承担了黑土地保护试点建设项目、全国百万亩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创建和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以及玉米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项目等。各类项目的建设内容虽然有所区别,但主要目标基本一致,就是要保护性利用黑土地。通过在梨树县农村合作社或农机大户建立了100个核心示范区、与科研院校的农业专家一起开设微信科技大讲堂等活动,集思广益,从技术层面解决各地梨树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今,梨树模式累计推广应用面积已经突破1500万亩。
如何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关键还看如何藏粮于技。
藏粮于技,顾名思义是通过科技创新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的难题,让科技力量为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提供良好支撑。比如为农民提供优质品种,提升种粮积极性。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
小麦是我国重要口粮,不断选育和推广小麦新品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途径。上世纪90年代末,黄淮麦区的小麦生产凸显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高产品种的广适性较差,推广种植区域受到较大限制;二是育成品种的遗传相似性高,潜在风险大;三是品种抗倒伏能力较差,产量稳定性受到较大影响。针对以上问题,山东省农科院李新华研究员带领小麦诱变育种创新团队创新育种思路与技术体系,育成广适高产稳产小麦品种“鲁原502”并大面积推广应用。
李新华团队确立了“两稳两增”(稳定群体、稳定千粒重、增加穗粒数、增强抗倒性)的育种新思路,创新集成了目标突变体创制与杂交选育相结合的育种技术体系。按照“两稳两增”育种思路,创新“诱发突变、定向筛选”的育种技术,研制出矮秆抗倒伏种质“9940168”;以其为母本与“济麦19”配制杂交组合,并利用早代选组合、中高代定向选单株、稳定品系多生态区异地鉴定的杂交选育新技术,育成了广适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鲁原502”。利用该体系,还育成71个优良新品系,其中3个新品系已完成国家或省级生产试验,32个新品系进入区域试验。
“鲁原502”大田照片,实打验收亩产812.2公斤。
“鲁原502”植株照片,有效成穗率高,结实性好
“鲁原502”具有产量潜力高、适应性广、抗倒伏能力强、水分利用效率高、品质优良等突出优点。在国家和山东省区试中产量均居第一位,分别较对照增产10.16%和4.99%;山东省高产创建实打验收最高单产达812.2公斤/亩。该品种自身调节能力强,适应区域广,在国家多年多点区试中增产点率100%,推广区域覆盖鲁、皖、冀、苏、晋、新疆等6个省(区)。年推广面积超1500万亩,为我国三大主推小麦品种之一。品种群体结构合理,植株重心低、基部节间短且壁厚、茎秆抗折力高,抗倒伏能力强。在不同节水处理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高,节水丰产性好。品质为优质中筋,馒头评分80.0分,面条评分82.0分。
李新华团队研究制定了“鲁原502”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优化集成了“稳群体、增穗重、减氮肥、适节水”的“鲁原502”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并开发了肥水决策系统等软件;通过建立七省市种业销售联盟、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和农业种植合作社试验示范基地,构建形成新型高效推广模式“科研单位+种业联盟+农技推广单位+农业种植合作社”,加速了品种推广应用。
“鲁原502”自推广应用以来,连续多年被列为农业农村部和省级主导品种,年种植面积逐年增长,现已累计推广7700.5万亩,增收粮食38.91亿公斤,新增经济效益91.83亿元,为山东省乃至黄淮麦区小麦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