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文丨本刊记者 杨平
畜牧渔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直接关系老百姓“菜篮子”,关系农牧渔民增收致富,也是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的重要基础。(资料图)
全国畜牧渔业工作会议10月22日在重庆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畜牧渔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直接关系老百姓“菜篮子”,关系农牧渔民增收致富,也是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畜牧渔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肉蛋奶和水产品供应丰富多样,有效满足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严格落实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和完善长效支持政策,推动构建现代养殖、良种培育、疫病防控和加工流通体系,促进畜牧渔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畜禽水产品增产保供能力,更好适应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消费需要。
肉蛋奶有非常重要的营养价值,是人体必需的铁、锌、钙、维生素B12和蛋白质的重要来源。由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平均每人每天吃畜禽肉40~75g、鱼虾类40~75g、蛋类40~50g、奶制品300g。
肉蛋奶作为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和粮食、蔬菜一样,关系国计民生。当前,人们更加注重日常饮食营养结构,肉蛋奶的摄入比例明显增加。数据显示,线上肉蛋奶消费呈现出明显升级趋势。从需求端看,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产品生产指标和质量,如原材料的养殖方式、营养成分、口感口味等;从供给端看,商家除了严把原材料供应关,明晰各类产品分级,还积极延伸肉蛋奶产业链,提供各类深加工、精加工食品。目前,餐桌消费场景愈发丰富,升级态势更加明显。
口蹄疫防控与净化技术国际领先
据联合国预测,2050年,全球人口将增至近100亿,过剩人口的压力正在超过地球资源的负荷,化学物品的使用和农畜病近年来也引发人们对现有食品供应链安全与否的疑虑。
畜禽养殖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支柱产业。当前,我国畜禽养殖产业正面临“养殖效益低下、疫病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严重、设施设备落后”4大瓶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开展畜禽疫病防控、净化与根除,推进养殖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加强养殖设施设备的自主创新与产业化。
口蹄疫是严重危害猪牛羊等家畜的世界性重大动物疫病,我国也深受其害。围绕国家防控口蹄疫的科技需求,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口蹄疫研究项目团队利用口蹄疫毒株库技术、疫苗种毒反向遗传构建技术、种畜场净化技术等,创制出世界领先水平的标记疫苗,建立了风险评估和免疫净化技术方案,前瞻性地储备了我国由控制、净化直至消灭口蹄疫各阶段所需要的关键技术。该成果现已在全国推广应用,有效遏制了口蹄疫的爆发流行,在防控和净化口蹄疫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研发团队从基础理论创新,到关键技术突破,最终实现高效产品创制,利用自主创建的口蹄疫病毒毒株库技术创制了战略储备疫苗,并在其后紧急控制突发外来A型口蹄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创制了国际首例利用反向遗传技术构建的口蹄疫疫苗,从疫苗种毒的“源头”彻底解决了防范外来疫情的战略疫苗技术储备问题,并实现了国际首例口蹄疫反向遗传疫苗的产业化应用;创制了国际首例NSP表位缺失的口蹄疫疫苗,可准确区分感染和免疫动物,为免疫净化提供有力工具。
研发团队建立的技术平台为后续开展口蹄疫基础研究和新一代疫苗研发奠定了技术基础。研制的疫苗现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是我国口蹄疫防控的主导和先导产品。其中,“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于2017年12月获得一类新兽药证书。该疫苗转让给两家合作企业,即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分别于2018年2月23日和7月5日获得兽药产品批准文号,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并全国推广应用。至2019年12月,该疫苗累计销售收入15.081亿元,新增利润7.291亿元,实现利税1.805亿元;“牛羊等反刍动物口蹄疫O、A型双价灭活疫苗”专利产品从开始应用至2018年底,实现销售收入14.94亿元、新增利润4.48亿元、新增税收1.658亿元等,创制的系列口蹄疫高效疫苗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我国防控口蹄疫做出了重大贡献,防控成效显著。目前,Asial型已退出免疫,实现免疫无疫,A型显著减少,O型零星散发,社会效益显著。建立的风险评估和净化技术方案在无疫区建设和全国净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疫苗技术转让企业后,大幅度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能和疫苗的免疫效力,其质量已居国际领先水平,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引领了动物生物制品行业的发展,使我国口蹄疫疫苗在技术和质量上均居国际领先水平,为保障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类对海洋的认知是从“鱼盐之利、舟楫之便”开始的,从海里获得水产品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活动之一。自古以来沿海居住的人们就利用各式各样的方式从海里捕捞直接获取食物。随着耕地资源减少与人口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比陆地更加广阔的海洋为人类的粮食安全提供了更多可能,是人类获取优质蛋白的“蓝色粮仓”。
近40年来,我国以海水养殖为重点的海洋渔业发展迅猛,自1990年以来就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2019年,我国水产养殖总产量已超过5000万吨,为增加城乡居民优质蛋白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升式海洋牧场平台
与此同时,近海渔业在中国提供了接近90%的海洋捕捞产量,是“蓝色经济”发展和食物安全的重要基础。但是近年来,中国近海捕捞过度,近海渔业资源可捕量约为800~900万吨,而实际的年捕捞量在1300万吨左右,严重影响了渔业的正常发展。
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加,海洋污染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日益严重,传统的海产品获取模式已难以适应我国市场需求的增多和海洋生态环境现状的要求,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海洋水产养殖业乃至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继传统捕捞业和养殖业之后,我国海洋渔业面临新一轮的产业升级。
而开展海洋牧场建设,其一是为了提高某些经济品种的产量或整个海域的鱼类产量,以确保水产资源稳定和持续的增长;其二是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重点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生态渔业。
海洋牧场具有“海底森林、筑巢引凤、海上龙宫”的特点,可以带来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海洋牧场建设形成的人工鱼礁区,为大型藻类附着生物等提供了附着基质,礁区内形成的多样性流场和流态,为各类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生长、避敌等所需的生息空间。藻类移植及海草床建设对于修复海底生态环境、解决海域荒漠化问题意义重大,不但可以净化水质、改善底质,还可以减缓温室效应、防止赤潮发生。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建设,可以恢复并提高示范区及其周边海域渔业资源补充量和生物多样性,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围绕海洋牧场建设技术缺乏和产业模式落后两大产业难题,构建了“规划布局-科学选址-生境修复-资源养护-安全保障-融合发展”的技术体系,示范面积达197.38万亩,资源量增加7倍以上,为国际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中国样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