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引领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4-07-28

文丨本刊记者 杨平

***总书记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食品加工制造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生命产业,是农业与人民生活衔接和农业资源实现市场化的关键环节,与工业、流通等领域有着密切联系的大产业。目前食品加工制造科技经历了以满足量的需要为主要特征的食物安全、食品安全保障阶段后,进入以满足质的需要为主要特征的营养健康食品制造新时代,进入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高收益阶段。

“十三五”期间科技部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总体要求,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紧紧围绕食品产业在新型加工与绿色制造,粮食收储运技术装备,现代食品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与低碳化研发,全产业链品质质量过程控制开发,中华传统与民族特色食品工业化与成品化以及工程化食品加工技术装备创制等关键问题与重大科技需求,按照全链条布局、一体化实施的总体思路,凝练和明确了食品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分解成为应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与装备创制、典型应用示范三大版块,实现了食品加工领域的全覆盖。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新知识支撑,新工艺创建,新技术突破,新装备保障,新产品创制和新格局形成,显著提高了科技创新与自主研发能力,为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23.2

据统计,202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23.2万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7.5%,科技对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3%。

食品精深加工及关键技术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乡居民对膳食营养与健康幸福的需求成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主题。为满足人民对安全美味、营养健康、个性化、方便化、快捷化等多维需求,食品日益呈现营养化、功能化、风味化、休闲化、高档化、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趋势。“十三五”期间,我国食品精深加工行业产业链继续延伸,规模迅速扩张,据统计,202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23.2万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7.5%,科技对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3%。随着我国食品产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校企产学研联合大力开展营养与健康科学研究及关键技术研发,开发了一批绿色、安全、营养、美味的新产品,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婴幼儿食品安全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大部分婴幼儿的起步动力来源母乳。母乳喂养对促进儿童身体发育、减少感染性疾病等健康发展相当重要。

数据显示,我国约2/3 的孩子没有充分享受到母乳喂养的益处,6 个月内儿童纯母乳喂养率不到三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离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 年)》要求“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50%以上”的要求还相差一大截。并且,国内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原料近乎都需要依赖跨国公司提供,在当前国际合作和经济发展不确定的前提下,这种状况对我国婴幼儿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具备婴幼儿配方食品原辅料生产能力的不断转化,对摆脱原辅料依赖进口局面具有战略意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所长赖建强针对问题建立了国产新一代婴配食品研究多学科融合的人才队伍,成立母乳科学研究联合实验室,采用组学、人群研究、非热加工和生物转化等技术研究母乳功能组分、乳基配料和新一代配方食品的创制。完善了中国母乳成分数据库和乳母膳食数据库,在食物营养研究领域发挥了打基础、强弱项和补短板的作用。创新了功能性乳基配料制备技术,加强了我国食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储备,填补了中国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的部分原辅料自产的空白,保障了食物安全,能够持续提升婴幼儿配方食品和辅助食品质量安全和营养水平,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新一代国产婴儿配方粉的研制

17.6%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09-2019年,我国进口食品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7.6%,到2019年进口食品规模已经超过700亿美元,达到724.7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全球非常大的进口食品消费国之一。

食品制造机械

我国食品工业品质和安全标准的不断提升,对我国食品装备在自动化、智能化、安全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加工过程中先进的粉碎、杀菌、均质、干燥、分离、包装、储藏保鲜等核心技术和装备的创新成为食品制造业热点。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能控制等为主要核心的智能装备与制造系统在食品产业中的渗透与应用不断颠覆传统食品产业模式,引导健康食品制造、食品贮藏物流与消费供给等正迈向绿色智能化。

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但在粮食储藏、运输和加工等产后环节,每年损失量达700亿斤以上,几乎与吉林省一年的粮食产量相当。

传统稻米加工行业长期存在的高增碎、高能耗、高米温的“三高”痼疾。柔性智能碾米装备的研发一举颠覆了传统的碾米工艺,与目前世界领先的碾米技术与设备相比,降碎幅度70%左右,可节省能耗70%左右,可降低碾米温升70%左右。通过减碎增产,增加8%以上成品大米,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50%以上,提高了大米食用和营养品质。对节粮减损、保障粮食安全起到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柔性智能碾米装备已规模化推广应用。

食品安全检测及大数据分析技术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逐渐成为决定食品质量安全智能化控制的关键,通过大数据的采集、处理、挖掘等引导决策和启动处理预案,能够实现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在线监管、实时追溯以及风险快速预警,对质量安全危害因子进行有效防范和管理,从而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及时地遏制、规避和处理。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消费习惯逐渐向更高的消费层次即营养型、健康型、休闲型、国际型转变,再加上开放政策的支持以及贸易便利化措施的不断完善,推动进口食品消费规模高速增长,诸如乳制品、三文鱼、燕窝、食用油、肉类、水果及干坚果类和罐头类等进口食品逐渐成为寻常百姓餐桌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09-2019年,我国进口食品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7.6%,到2019年进口食品规模已经超过700亿美元,达到724.7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全球非常大的进口食品消费国之一。其中,除了乳粉,水产品、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大宗产品进口量都已超过1175万吨。因此,进口食品安全也已经成为保障我国消费者安全的大事。

中国检科院针对燕窝、三文鱼、乳制品、食用油等跨境食品,突破身份鉴别和危害物识别等核心关键技术,构建了基于多组学的跨境食品物种鉴别、产地溯源和品质识别技术体系及其平台,集无损筛查、在线快检、精准确认于一体,实现了跨境食品物种、产地和品质的基因、蛋白和代谢物多维度准确区分,检测灵敏度达到1%~0.1%,特异度达到95%以上。与已有技术相比,实现了从单物种检测到多物种筛查、从靶标检测到非靶标筛查、从多单组份检测到全组组学分析、从定性检测到精准定量的目标,提高了风险识别和控制水平,为企业提质增效、跨境食品的快速通关、提高口岸监管人员工作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相关食品进出口企业、检测机构及相关部门,对5000余批次样品进行检测,货值近2000多万美元,相关企业销售额增加了近300万元,利润增加50余万元。相关技术成果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保障跨境食品质量与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