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文|本刊记者 孙洁
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
目前,我国有近60%的耕地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是一个大问题;有近5亿亩的盐碱地,把这些盐碱地高效利用起来空间巨大;有7亿到8亿吨的秸秆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处理,还有农业面源污染,土壤有机质流失等。
围绕这些重大的瓶颈问题,该如何集聚创新资源,协调各类主体拿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如何调动地方政府的责任心、积极性来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
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给出了答案。2018年1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题,从国家层面系统指导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意见》明确,到2025年将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计划到2025年,国家布局不超过30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争取每一个省能有一个示范区。建设示范区是通过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通过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绿色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自1997以来,国家先后批复了陕西杨凌、山东黄河三角洲、江苏南京、山西晋中4家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引领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目前只有4家,但示范区建设要带动中国农业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要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
作为探索高新技术驱动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队”,国家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起步即冲刺。示范区围绕典型问题集聚了全球创新资源,而且每个示范区都有一个主题,都解决一个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杨凌农高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1997年,国家批准建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这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唯一的农业特色自贸片区,是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落户地,也是国家四大科技展会之一“农高会”举办地。杨凌农高区先后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农业科技合作关系,是我国开展农业援外培训和国际农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
杨凌农高区积极履行国家赋予的“支撑和服务旱区农业发展”历史使命,坚持“核心示范、带动旱区、服务全国”的定位,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示范推广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探索出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之路,为推动旱区乃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杨凌农高区逐步构建了多元立体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打通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在全国18个省建成示范推广基地350个,与省内外30多个市县区建立了农业科技协作关系,年示范推广面积超1亿亩,示范推广效益达230亿元,数以亿计的农民从中受益。
小麦品种“西农979”首次在国审品种中实现了“早熟、耐寒、高产、优质”4个关键性状的协调统一,首次在骨干主栽品种中实现了赤霉病双抗原的聚合,小麦抗病性显著提升,减少了赤霉菌毒素污染。针对家畜繁殖的关键问题,发明了牛羊体细胞基因组编辑、牛羊基因编辑胚高效发育等技术,提升了我国牛羊种质创新和良种繁育能力。
2015年10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山东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为继杨凌后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前身为山东省国营广北农场,始建于1950年,是华东地区规模较大的机械化国营农场,被誉为“华东地区农垦事业的先河”。园区总面积350平方公里。
目前共有已建或在建重大科研平台9个,其中山东省政府与中科院在黄三角农高区共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着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盐碱地现代农业技术创新高地、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地、高新技术产业高地,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和成套技术集成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黄三角农高区以创新驱动为基本路径,打造以盐碱农业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全国农业创新高地,以特色种业、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农业智能装备制造、农业科技服务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滨海盐碱地生态风貌为特色的科技振兴乡村样板。
针对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土壤阻力大的问题,研制出“鸿鹄”系列智能无人农机,主要包括“鸿鹄T30”(50马力)和“鸿鹄T150”(203马力)型大马力第三代智能无人拖拉机。鸿鹄T30配备了自适应动力输出系统,可以根据土壤阻力情况判断动力输出,相较于燃油使用成本更低,环保无污染。
盐地藜麦种质创新与产业化开发平台由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黄三角农高区共同建设,拥有国内最大的藜麦种质资源库,已建设杂交育种试验基地1000亩。目前,已培育适宜盐碱地种植的藜麦新品种10个,实现藜麦在华东地区“一年两作”规模化种植零的突破。
作为国家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尽管农业占比只有2.1%、城镇化率高达82.5%,但南京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摆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在中心城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路径。
201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建设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南京农高区紧扣绿色智慧农业主题,以生物农业为主导产业,努力建设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区、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振兴乡村样板区。南京农高区围绕构建“1+3+1”现代产业体系,成功对接引进了多项亿元以上项目,不断加强与资本对接,签约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良润(溧水)产业基金。
目前,南京农高区已集聚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7家高校院所。拥有市级以上科研平台80多个、农业科技成果650多项,集聚高层次双创人才200多名,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9家,建有黑莓蓝莓特色产业基地11.5万亩。建成了5万平方米的白马农业国际博览中心,先后举办未来食品峰会等高规格农业科技会展活动50多场,成为2020年全国农业类利用率最高的展馆。
南京国家农高区位于南京市溧水区,总面积145.86平方公里,是宁杭生态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年来,园区坚持绿色智慧主题,农业科技合作和创新资源形成集聚效应,生物农业不断壮大,新技术示范、新成果应用、新产品推广的优势日益凸显,不仅对南京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而且在长三角地区产生重大影响。
有机旱作是破解北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2017年6月,***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明确指出:“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
晋中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重要发源地,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寨”所在地。晋中获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立足于有机旱作产业技术高端、引领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机遇,对于提高山西乃至中部旱垣地区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于2019年11月获批,总面积106.49平方公里。晋中农高区以有机旱作农业为主题,以农副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努力建设全国健康食品和功能农业综合示范区、科技产业孵化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产品加工物流集散区,为推动北方旱作区农业提质增效探索示范。
“量水循环增碳技术模式”是山西农业大学研究创新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成果,在晋中农高区实现推广应用。优势水果区“果-菇-肥”、农牧交错区“513草畜粮”生态循环模式,实现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多级利用、解决了环境污染、开辟了有机肥源,耕地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果区与农牧区每亩土地综合经济效益分别增加1500-2000元和400-500元,实现了经济、生态效益协同增长。
晋中农高区依托山西农业大学谷子产业化技术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研发有机旱作谷子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新品种引进筛选、精细整地、平衡施肥、精量播种(旋耕+覆膜穴播、旋耕+膜侧沟播、自走式条播)免(少)间苗、机械化中耕除草、病虫害绿色防控、功能元素强化、机械化联合收割与分段收获、秸秆打捆回收利用等,实现谷子从耕、种、管、防、收等工序全程机械化,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实现农机农艺融合。
山西农谷总部基地
目前,在晋中已经形成多样化的小杂粮生产格局,各种小杂粮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这里的农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和发展了平整土地、施用有机肥、精耕细作、轮作养地、保持水土等等一系列有机旱作农业技术,具备了全面提升有机旱作农业的品牌力、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力的基础。
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所在地太谷县,承担着“山西农谷”省级战略建设已两年有余,主要任务是农业科技创新和深化农村改革两项重大任务,目前已聚集了一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农业特色产业,成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集聚区、创新示范区、改革先行区。但发挥科技创新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和引领性作用仍有很大差距。
近年来,山西紧紧围绕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有机旱作农业为主题,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着力聚焦“农、高、科”,集成一批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模式,打造一批高效发展典型,创建一批优质特色品牌,努力建设全国健康食品和功能农业综合示范区、科技产业孵化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产品加工物流集散区,在北方旱作农业区农业提质增效、做大特优农产品、做优设施农业、做强现代农业服务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