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科技精准赋能扶贫产业

时间:2024-07-28

文|本刊记者杨阳 通讯员 吴芳

渗水地膜

全国科技系统坚持“需求导向、人才为先、科技支撑、统筹资源”原则,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要素对接、创业带动、培养培训、科普惠农等行动,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在贫困地区投入资金242.20亿元,有效提升了扶贫产业发展质量。

渗水地膜:小雨润旱田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气候特点之一是少雨缺水,旱灾经常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顺应干旱的气候,选择节水的生产方式;第二种是与干旱相抗衡,选择抗旱性更强的品种。“渗水地膜旱作技术”实现小雨资源高效利用,让干旱的土地“喝饱”并“锁住”更多的水分,实现农水集约增效,有效提升作物产量,让科技成为扶贫利器。

瞄准干旱半干旱地区产业扶贫和粮食安全问题,科技部在西北地区累计推广“渗水地膜旱作技术”超过500万亩,高粱、谷子等亩增产70%以上,累计增产粮食5亿公斤,树立“藏粮于技”的科技扶贫典型。

“渗水地膜旱作技术”是山西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姚建民及其研究团队通过多年探索试验,独创研究开发出双层非对称线性微孔渗水地膜。渗水地膜具有局部微米级双层结构的微孔,在膜的结构上比普通地膜增加了渗水功能和透气功能;弥补了普通地膜不能渗水的缺陷,有渗水功能就可以将天然降水中的微雨水资源渗入膜下,将无效的小雨资源高效收集利用起来;由于双层微孔结构在渗水的同时,可将入渗到膜下的水分得以保持,水的蒸发得到明显抑制。

姚建民通过多年的气象数据分析,发现小雨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于是他从提高降水利用潜力入手,提出了“渗水地膜”的概念,并开始了物化技术攻关研究。姚建民综合考虑各种材料的利弊后,最终定位在地膜上,设计出了具有局部微米级双层非对称线性微孔的渗水地膜结构。由于不懂吹塑工艺,姚建民骑车奔波于多个塑料厂家,虚心求教,在配方与工艺上逐步摸索,经历无数次失败,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攻克难关,终于获得成功。

经过大面积试验示范,应用“渗水地膜旱作技术”的旱地粮食作物比普通地膜覆盖增产30%以上,比无覆盖的增产一倍,并创造出了旱地玉米吨粮田和旱地谷子千斤田,其中,神池县示范田的谷子平均亩产达到664.365千克,最高达到687.215千克,创下全省乃至北方地区千亩规模旱作谷子的最高纪录,超过全国旱地谷子亩产纪录,农民增收显著。

科技是产业扶贫、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在姚建民看来,农业技术要让一亩地多收几百斤庄稼,让农民多赚几百块钱,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才是好技术。让老百姓看到希望、财富,才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这也是科技扶贫的主要作用和根本目的。

粉垄耕作:绿色的丰收“魔法”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种植户见证了丰收的“魔法”:利用粉垄耕作技术种植的萝卜亩产一万四千斤,较传统耕地模式增产40%,收获的萝卜长达70厘米。而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利用粉垄耕作技术种植的薯类也取得丰产。

粉垄耕作技术,被袁隆平等多位院士专家誉为继人力、畜力、拖拉机整地之后的“第四代农耕革命”,26个省(自治区)36种作物应用增产10%~50%,重度盐碱地增产48.8%~73%、破解物理性改造盐碱地难题,全国累计推广面积348.9万亩、增益19.87亿元,为贫困地区活化利用自然资源拓展了一条新路。

科技部在西北地区示范推广粉垄技术,用物理方法提高地力,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当年增产80%,新疆重度盐碱地改造第四年仍能增产81.7%。

粉垄耕作技术,是利用“螺旋型钻头”、“倒T型”等耕具,对耕地实行“全层耕”或“底层耕”(遁耕)的“超深耕深松不乱土层”或“深层松土而不伤植被”等耕作,能增产10%~30%、提质5%以上、保水增加1倍的“三位一体”农耕新方法。

粉垄耕作技术让现有耕地倍增土气水光等“天地资源”而具“增产、提质、保水、生态”定力,而且能应用于改造各种类型盐碱地、退化草原、果园、荒漠化土地生态重建及土地整理等,尤其是针对我国部分因为自然条件不足而导致贫困的地区,可以利用粉垄耕作技术实现土地资源活化利用,助力脱贫致富。

“自然赋予了我们超级的能力,只是之前我们没有人知道怎么利用。‘粉垄’是向自然借力,实现自然赋予我们的伟大力量。”粉垄耕作技术发明人韦本辉说道。

粉垄耕作技术可应用于已部分利用和尚未利用的各种土地资源,包括现有耕地(活化犁底层土壤资源)和改造利用盐碱地、退化草原、荒漠化土地及江河水体(间接)等,这些土地资源被活化利用,是脱贫致富和绿色发展的承载根基。

以盐碱地为例,利用粉垄耕作技术对其进行物理改造,粉垄深度40-50厘米,土壤团粒光滑、毛细管被切断,上层土壤盐分下沉而难以上移而实现“淡盐”,是低成本改造盐碱地的“中国方案”。在山东东营滨海重度盐碱地经粉垄3次处理,玉米增产73%、第二茬小麦增产154.22%;新疆重度盐碱地粉垄当年碱化度下降41%,棉花增产48.8%,第四年棉花亩产412公斤,比对照亩增185.5公斤、增幅达81.7%。

同时,粉垄耕作及时是保护性耕作、环保型栽培。“底层耕(遁耕)”不动表层土壤和伤害植被,本身即为保护性耕作范畴;“全层耕”形成“超级耕作层”之后,采取免耕或轻耕实现高效的保护性耕作;稻田全层耕,可将干土直接抛秧回水软土种植水稻,或回水软土种植水稻,或底层耕(遁耕)后轻耕种植水稻及后茬绿肥、油菜等,均可实现水肥土几乎不外流又可节肥20%-30%的环保型栽培。

小鸽子致富路

在新疆洛浦县杭桂镇和佳新村种鸽繁育基地,现代化养殖舍、鸽棚里刚出窝的小鸽子们充满活力。新疆洛浦县整合6000多万元扶贫资金,建成了这个和田地区最大的良种鸽繁育基地,孵化室、物料室、仓库、堆粪间、锅炉房等配套设施齐备。基地繁育种鸽能力达26万羽,吸纳193名贫困群众就业,带动7900户贫困户脱贫增收,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黔芋8号”大面积生产示范

“起初,我们主要是养鸽子、卖鸽子,后来发现利润太低,必须打破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的鸽产业。”新疆和田洛浦县和天下鸽业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介绍,他们通过和餐饮公司、生鲜超市合作,不仅增加了销售渠道,还提升了鸽产业的附加值。

作为洛浦县两座种鸽繁育基地之一,目前,和佳新村已建成种鸽养殖舍12栋、飞棚18栋,带动了周边70余人实现就业。洛浦县供销社主任、鸽产业项目负责人陈学贤介绍,全县已建成两个良种鸽繁育基地,养殖有祖代鸽52000对。鸽产业采取“企业+合作社+联合体+贫困户”的运行机制,统一养殖品种、统一配送饲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疫病防疫、统一产品收购,形成了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鸽产业经营组织联合体系。

“机器换人”的丰收喜悦

在威宁自治县石门乡新民村的马铃薯种植基地,一台台农业机器从马铃薯垄上驶过,在分离筛富有节奏的抖动中,一颗颗圆滚滚的马铃薯沿着筛条铺在地垄上。

据了解,马铃薯的种植、收获长期以来一直以人工完成为主,传统人工种植马铃薯既费时又费力,而且种植成本较高、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

贵州省农科院瞄准马铃薯种植、管理、收获等关键生产环节,集成配套高效生产技术,实现马铃薯分拣、装袋、打包全程机械化,收获效率提高60倍,亩产不低于2000公斤,农民亩均节约人工成本500元以上。

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机器换人”,破解的是农业“用工难、用工贵”,以及“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对于提高产量、缩短农时、加快产品上市、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促进农民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