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坚持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筑牢“黑土大粮仓”

时间:2024-07-28

文|姜明 李禄军 李爽 宋凤斌

围绕黑土地退化阻控与健康培育基础理论研究,研发了适宜不同生态类型区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模式。针对中厚、薄层典型黑土退化特征及恢复障碍,形成了“龙江模式”“梨树模式2.0”等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农业强国,必须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增强粮食供给保障力,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粮稳天下安,当前全球局势动荡不安,俄乌冲突不断、新冠疫情肆虐、极端天气频发,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极为严峻,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将粮食安全摆在了突出位置,明确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新征程上,面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我们感到责任重大,同时也感到使命光荣。

一、赓续“黄淮海精神”,发起“黑土粮仓”科技会战

2020年7月,***总书记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2021年3月,中国科学院发挥多学科交叉和建制化优势,汲取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渤海粮仓”等重大农业科技会战的历史经验,主动“揭榜挂帅”,联合东北四省区共同启动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提供科技支撑。科技会战聚焦黑土地保护利用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打造一批万亩核心示范区,形成支撑黑土地保护利用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并最终实现在黑土区的全面推广。

“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不仅仅是科技攻关任务,更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坚持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筑牢“黑土大粮仓”,是真正的“国之大者”。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是“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的前线指挥部,我们时刻牢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组织参加会战的1500余名科技人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统筹推进黑土地战略先导专项、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引进培养等工作,多措并举稳步筑牢“黑土大粮仓”。

针对吉林西部盐碱地碱性强、新垦水田产量低、种植效益差等科技难题,构建了“良田+良种+良法”三良一体化盐碱地高效治理“大安模式”。

二、“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为用好养好黑土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科技会战实施以来,针对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等退化问题,取得了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效。

针对黑土地土壤“变薄”的问题,解析了黑土区主要侵蚀过程的临界地貌特征,应用自主构建的漫川漫岗侵蚀量的估算模型精确估算发现,坡耕地黑土层变薄速率为2-3 毫米/年,土壤年流失量约为2500 吨/平方公里;沟道侵蚀发育的关键因素是土壤质地、团聚结构和汇水面积,沟蚀土壤流失量占区域流失量的65%。

在“变瘦”退化方面,阐明了黑土有机质演变特征及其累积机制:在缺少外源有机物质输入条件下,土壤碳和养分库下降,土壤化学组分老化;在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条件下,耕层土壤有机碳可增加21%,固碳速率为0.80 吨碳/公顷·年,微生物残体贡献了50%。

在“变硬”方面,发现生物耕作改土的最佳孔隙度是2.8个0.5 毫米土壤孔径/平方厘米,农机具载荷减少0.5 毫米孔隙度,进而抑制了作物根系的生物耕作效应。另外,建立了黑土地土壤健康评价方法体系,筛选了最小数据集,构建了黑土地土壤健康评价方法体系,重点突破了土壤生物指标的筛选和应用。

围绕黑土地退化阻控与健康培育基础理论研究,研发了适宜不同生态类型区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模式。针对中厚、薄层典型黑土退化特征及恢复障碍,形成了“龙江模式”“梨树模式2.0”等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针对吉林西部盐碱地碱性强、新垦水田产量低、种植效益差等科技难题,构建了“良田+良种+良法”三良一体化盐碱地高效治理“大安模式”。

“梨树模式2.0”实现黑土地保护与产能协同提升。针对薄层黑土区现有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推广中存在的增产不稳定等问题,在秸秆覆盖、少免耕保护性耕作基础上,开展了“梨树模式”区域适应性评价,研发了“梨树模式2.0”,这是一项集耕作技术区域化、耕作参数精细化、配套机具系统化、管理技术精准化于一体的新一代高产稳产增效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该技术提高苗带地温3℃-5℃,玉米增产6%-10%,节约成本20%,农业碳投入减少40%,土壤有机质保持稳定。“梨树模式2.0”在吉林省东、中、西部分别形成了区域化“梨树模式2.0”(增温散墒型、高产提质型和固土节水型“梨树模式”)。“梨树模式2.0”主体技术获得授权专利3项,并获得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

“龙江模式”支撑中厚层黑土培育与粮食稳产高产。以秸秆深混肥沃耕层构建技术为核心,配套玉米-大豆轮作、优良品种、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措施,创建了黑土地保护利用“龙江模式”,解决了区域内冷凉导致春季地温低,影响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问题;通过技术实施,土壤耕作层厚度增加12 厘米、耕层土壤有机质保持稳定、作物产量提高10.2%;其中自主培育的“东生37”大豆品种,配套小垄密植、叶面施肥、肥沃耕层构建等技术,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实收亩产达到253.13公斤,创造相同水热条件下大豆产量的新高。“龙江模式”被纳入《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东北黑土区旱地肥沃耕层构建技术”等3项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和黑龙江主推技术,“东北黑土地保育技术”入选《2022年农业农村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清单。

以酸性磷石膏改土治碱、耐盐碱水稻品种、灌排洗盐、密植抗逆栽培及种养结合等技术体系为核心,创建了“良田+良种+良法”三良一体化盐碱地高效治理“大安模式”。

“大安模式”实现盐碱地高效改良与综合利用相结合,支撑吉林省“千亿斤粮食”工程。以酸性磷石膏改土治碱、耐盐碱水稻品种、灌排洗盐、密植抗逆栽培及种养结合等技术手段为核心,创建了“良田+良种+良法”三良一体化盐碱地高效治理“大安模式”。模式应用后,2021年重度盐碱地水稻产量达417.0公斤/亩,而对照组仅为65.4公斤/亩。利用高能重离子束辐射诱变技术培育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东稻122”测产达632公斤/亩,比当地主推品种增产10.6%,为吉林省“千亿斤粮食”工程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实现了大豆品种“定制化”选育

粮安天下、种筑基石。“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立足大豆常规育种结合生物技术,突破大豆种业“卡脖子”问题,实现了大豆品种“个性化”“定制化”选育。先后培育出“东生”系列大豆新品种31个并创多项纪录,“东生79”脂肪含量为24.16%,创黑龙江省近50年来高脂品种新高;抗盐碱大豆新品种“东生118”实现了600亩中重度苏打盐碱地示范田亩产149 公斤的突破;“东生 17、19、37 和 77”亩产均突破250公斤。“东生”系列品种以其高产、耐密、广适性的品种特性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单品种转让价格屡创新高,目前,“东生”系列大豆品种成果转化总额已达3340万元。该系列品种在黑龙江省第二、第三、第四积温带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超过5000万亩,并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单一品种收购”和“订单式种植”模式,累计增产大豆逾20亿斤。

1500

“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汇聚了来自国内上百家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农技部门的1500余名攻关人员,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45岁以下的青年攻关队员,还向地方派出了青年科技骨干担任科技副职,协调推进相关工作。

四、“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加速推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为我国黑土地研究的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广阔空间。“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汇聚了来自国内上百家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农技部门的1500余名攻关人员,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45岁以下的青年攻关队员,还向地方派出了青年科技骨干担任科技副职,协调推进相关工作。会战实施以来,中科院和东北三省一区出台一系列有力的人才激励政策,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充分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壮大了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领域的人才队伍。

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由东北地理所牵头筹建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是从国家层面发起的黑土地应用基础研究平台。实验室将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面向用好、养好黑土地这一重大科技问题,拟攻克“退化阻控、健康培育”“养”的难题,构建“产能提升、生态安全”“用”的体系,揭示黑土地质量演变过程与机理、创建黑土地健康培育重大理论体系、攻克黑土地退化阻控核心技术,构建黑土地区域生态安全屏障技术体系,建成汇聚黑土地研究优秀人才、配备先进设施装备、拥有完善台站网络的科研、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引领农业发展趋势,巩固黑土地作为国家粮食“压舱石”的战略地位,为实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实验室的筹建,将实现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发展的深度融合,引领世界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的趋势,是服务于东北黑土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五、迈向新征程,“黑土粮仓”科技会战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既是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更高要求,也是对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战略部署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迫切要求。要提高政治站位,尽全力推进“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保护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是***总书记交给我们的必答题,“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全体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努力给出最优解,为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答卷。

迈向新征程,“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全体科技工作者将始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我们要自觉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聚焦黑土地保护和利用的科学问题,攻坚“卡脖子”难题,激发黑土人才创新活力,筹建全国重点实验室,打好“黑土粮仓”阵地战,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黑土地保护利用的科技成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