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师农科所:长绒棉产业的中流砥柱

时间:2024-07-28

文|新疆兵团第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 赵瑞芳

一师农科所:长绒棉产业的中流砥柱

文|新疆兵团第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 赵瑞芳

编者按:地方科研院所是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它居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网络构架中的末端,又置身于区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体系的前端,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作为全国唯一的长绒棉育种中心,新疆兵团第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用夯实的科研实力和精诚的科技服务,诠释了地方科研院所服务一方的典范。

长绒棉,纤维柔长,有光泽,被誉为“棉中极品”,是高端色织、家纺等国内顶尖产品和出口高附加值纺织品及服装的主要原料,也是防化、防火与防原子辐射布等特种纺织的原料。在全球棉花生产中,只有3%可以被称为ELS(特长绒棉)或极品棉。现有的优质长绒棉主要分为四类:埃及棉、秘鲁pima棉、美国pima棉和海岛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成功引入长绒棉。新疆是我国长绒棉主产区,目前新疆长绒棉种植主要集中在南疆阿克苏地区,尤以兵团第一师等地为主。

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新疆兵团第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一师农科所”),又称“中国新疆农垦阿拉尔长绒棉育种中心”,是我国唯一的长绒棉育种中心,作为我国长绒棉产业发展力量的中流砥柱,为长绒棉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新品种接力改写历史

新疆兵团第一师农科所在我国长绒棉种植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曾培育出一大批长绒棉新品种,为长绒棉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60年由新疆兵团第一师农科所育成“胜利1号”,是我国自育的第一个长绒棉新品种,改写了中国没有自育长绒棉品种的历史;

“军海1号”作为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新疆南疆长绒棉的主栽品种,是我国种植时间最长的长绒棉新品种;

90年代诞生的“新海13号”是我国第一个纤维品质可以与埃及棉“吉扎70”相媲美的优质长绒棉新品种,结束了我国没有优质长绒棉的历史;

“新海14号”为“九五”期间的主栽品种、“新海21号”为“十五”、“十一五”期间主栽品种,曾在长绒棉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品种地位。

育成棉花新品种标本。

12月20日,从新疆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传来喜讯,一师农科所选育的一个长绒棉品种通过审定被命名为“新海54号”,这是新疆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出的第21个长绒棉新品种。

这些品种在不同时期成为新疆南疆棉花生产的主栽品种,累计推广3000万亩以上,创经济效益30多亿元,为新疆棉花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一师农科所成为我国自育长绒棉品种数量最多、质量最好、拥有丰富种质资源的研究所,也成为国家长绒棉生产基地稳固发展的技术支撑,奠定了农科所在我国长绒棉育种界不可替代的中心地位。在“十一五”末全国400多家农业科研院所、公司、大学创新能力排序中,一师农科所位列第十,兵团第一的好成绩。

科技服务润乡野

11月17日,新疆阿拉尔市托喀依乡3队棉农沙吾提·沙吾尔种植30亩棉花实收产量达到360公斤/亩,与去年相比增产了5%。沙吾提·沙吾尔说:“如果今年7月份没有高温对棉花的影响,我的棉花可能会增产更多。”遭遇极端高温灾害托喀依乡棉花却能增产,这正是得益于一师农科所无微不至的科技服务。

在棉花种植管理中,病虫害发生及农药防治、肥料使用、挑选品种等问题上,棉农往往比较迷乱,都是看别人种啥品种,自己种啥,别人说打什么农药好,就买啥农药,打药关键节点把握不到位,致使农药浪费,施肥多少不一。

2014年1月,一师农科所与托喀依乡签订了技术服务合作协议,选派所里的棉花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和土壤肥料专家10人组成了科技特派员团队。2015年,在总结上年科技服务经验的基础上,一师农科所制订了“团体服务+本地骨干服务”的服务模式方案,建立示范基地,确定科技示范户,在农作物关键节点和病虫害高发时段开展点答式综合现场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经过指导,今年该乡棉花单产360公斤,相比去年增产5%,亩增效益144元。

不仅仅是托喀依乡的沙吾提·沙吾尔老乡受益,为了顺应大农业生产需要,了解新选育品种在大田的种植情况和生产用种单位对品种的反映,一师研究所科技人员经常深入生产一线,以科技咨询、科技服务、科技培训、科技合作等方式服务于全疆农业生产。

测土配方施肥紧跟农业发展的脚步

一师农科所中心化验室主要开展土壤大微量元素检测、土壤动态养分监测、作物营养诊断、肥料检测、作物专用肥配方研制、测土配方施肥等研究。2012年一师农科所被农业部授予测土配方施肥国家标准实验室,每年平均分析各类样品2347个。检测服务涵盖整个阿克苏地区,为阿克苏地区、一师各团场、农户在作物科学施肥、配方设计、农资打假、新型肥料使用、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农化服务等方面提供准确的数据。

近几年,一师农科所对一师所有团场土壤土质进行了化验分析、对耕地地力进行了评价、建立了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并按测土结果对各团场进行配方施肥指导,对种植户进行指导培训,提供技术服务,针对应急性工作提出指导措施和方案,得到社会和相关部门的肯定认可,创造经济效益4亿多元。

一师农科所开发的“4.2.5液”叶面肥生产工艺简单,产品价格低,在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上均可使用,能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4.2.5液”叶面肥被销往湖北、湖南、山东、北京、四川等地,推广面积达到200多万亩,创造经济效益上亿元。同时“4.2.5液”叶面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病虫害预报和植物保护为农作物高产保驾护航

病虫害预测预报和植物保护工作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保产、增产措施。一师农科所病虫测报和植保科技人员针对不同时节,在塔里木垦区调查和监测,对全年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进行详实的田间调查,并及时发出病虫情报,分别以传真、电视预报、电子邮件等形式传递信息。每年都编印《病虫简报》11期,内容有棉花、果树、小麦、水稻等作物,近两年又增加了温室大棚病虫防治预报。每年根据农业生产需要,与新疆阿拉尔电视台联合制作病虫害可视化电视预报至少4期。预报准确率在90%以上,有效地指导了塔里木垦区种植户防虫治病,确保了病虫防治的效果。

长绒棉。

构筑新支撑 引领新未来

埃及与美国是世界上从事长绒棉生产最主要的两个国家,两国生产的长绒棉占世界长绒棉总产量的64.2%。在国际棉花出口市场上,埃及与美国占据世界长绒棉总产量的71.9%,其中埃及占43.6%,位居首位,美国占28.3%,紧随其后。我国长绒棉生产占12%,是长绒棉进口国。我国现有长绒棉品种的纤维品质,与国际上有名的埃及、美国、中亚长绒棉相比,纤维长度在35~38毫米范围内的品种,其综合品质已经赶上、有些甚至已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丰产性能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完全可以替代进口棉。但由于棉花长期连作,枯萎病蔓延加剧,限制了长绒棉种植规模的扩大,仍需大量进口原棉。因此,只要提高了这类品种的抗枯萎病性能,就能为扩大长绒棉种植面积打下坚实基础,就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空间。国内审定品种中,纤维长度在37~39毫米、强力≥33CN/ tex的优质,特别是抗(耐)病超级长绒棉品种,目前还是空白。

2010年以来,一师农科所率先在南疆长绒棉育种方面进行抗病、抗虫基因导入,探索新的高科技育种手段,进行转基因育种技术研究。目前,已有多项课题展开研究,向利用高技术手段进行长绒棉抗病虫棉育种迈出坚实的一步。

测土配方。

2015年5月15日一师农科所科技人员为托喀依乡村民讲解棉花苗期管理。

为长绒棉产业健康发展奔走呼号

长绒棉是世界上纤维品质最优的棉花,也是全球高端纺织品及特种纺织品的重要原料。在我国,新疆是唯一适宜种植长绒棉的区域,产量、质量居世界前列。然而,近些年,新疆长绒棉的日子过得并不太平。

2014年之前,国家对棉花的收储政策中只有陆地棉,并不包括长绒棉。这严重影响了长绒棉市场,农民种植积极性不是很高。2011—2013年,长绒棉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甚至出现了陆地棉和长绒棉价格倒挂的反常现象。

2014年,国家棉花政策发生变化,长绒棉被纳入补贴范围。农民们尝到甜头后,种植欲望被点燃。但目前全世界的长绒棉产量在45万吨左右,市场需求量稳定,种植面积扩大后,价格大幅起落。

兵团第一师和阿克苏地区作为全国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一师农科所作为全国唯一的长绒棉育种研发中心,也在长绒棉大起大落的命运中起伏——曾育成有20个长绒棉新品种,产生过数亿元的经济效益,然而“十二五”以来育成的四个长绒棉新品种难以推广。

60年的积累和研发,不能因为长绒棉在低谷就不研究、不种植。研究者最大的幸福就是看见自己十年、二十年、甚至是倾其一生培育的品种在广袤的田地里生根发芽。

为实现长绒棉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一师研究所从棉花育种、采收到经营模式方方面面探路研究,倡导呼吁国家就中国长绒棉的发展做出相关战略性的规划,把长绒棉种植规模保持在一个适度安全的水平,使长绒棉产业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