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四化同步”视阈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思考

时间:2024-07-28

文|刘润长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人民政府

“四化同步”视阈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思考

文|刘润长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人民政府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我们党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武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四化同步”的提出、目前农业与“四化同步”不适应性因素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四化同步;农业现代化;均衡发展

一、“四化同步”的提出

“四化同步”,指的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1]。它是我们党和政府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方略。是站在全局的高度,更宽的领域,运用系统思维,解决当下中国发展过程中紧迫问题的重大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有效途径。

以往对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们更多地是从各自领域出发采取对策,没有从四者的联系中整体把握,协同推进,实际上是四张皮,因而成效不彰。其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发展农业的规律认识不够深入。

我国经济长期处于城乡经济分隔的二元结构中,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业基础薄弱是“四化”失衡发展的集中反映,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因此,必须在工业转型、发展信息化、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改变农业发展滞后、农村面貌落后的局面,才能为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

基于认识的不断深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任务[3]。随后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阐述了“四化同步”的重要意义。从总结正反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现代化建设认识的进一步升华。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四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是一个整体系统。其中,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而信息化融合和提升其他“三化”。因此,促进“四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在互动中实现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4]。

总之,“四化同步”是我们党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武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5]。

二、目前农业与“四化同步”不适应性因素分析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这决定了农业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不断向好,现代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但是相较于新形势下“四化同步”的要求而言,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存在与“四化同步”不相适应性的诸多因素。

(一)设施薄弱

农业设施是农业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目前,我国农村水利设施、电力供应、农田基本建设还较差,旱涝灾害等还制约着粮食的丰歉,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来看,由于缺乏投入,建设标准低、历史欠账多,相当一部分工程运行状况急剧下滑,超期服役、带病运行,老化失修、淤塞渗漏,效率低下、效益衰减。当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重为48%,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从设施装备水平看,我国农业靠天吃饭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物质技术依然较落后,防灾抗灾能力低,机械化水平不高,使用简单工具、靠手工劳动和畜力为主的小生产还大量存在。

(二)资源短缺

我国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8亩,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尽管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受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非农建设用地等因素影响,耕地数量逐年减少。水资源短缺也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是世界上13个最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衡,缺水成为粮食主产区增产的制约因素,干旱威胁严重。同时,水资源污染严重,降低了我国粮食的质量,也制约粮食生产的增长。

(三)技术滞后

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现代科技。我国农业缺乏科研支撑,科技含量较低。从科技水平来看,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1%,而发达国家一般在60%~80%。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还缺乏现代科技的进一步支撑。同时,作为农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总体不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过低。未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业劳动者素质将呈结构性下降趋势。此种局面若不能得到根本改变,很难适应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也难以长期有力地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四)投入不足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总体上偏少。1997年财政支农占比为8.3%,其间虽然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总量在增加,但截止到2009年,占比仍只达到9.5%。同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结构不合理,投入于生产性的支出比重下降,而用于各项事业的支出比重上升。而且投入重点不突出,各项支农政策资源分散使用,财政支农存在“缺位”、“越位”等现象,投资效益不明显。此外,金融机构对农业的信贷支持呈弱化趋势。农业本身缺乏资金,但农村资金大部分流入城市,包括农字号的银行也很少为农业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办理农村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基本就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远远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

(五)后继乏力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病虫害频发,旱涝灾害特别是干旱缺水状况呈加重趋势,对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供给造成极大的不便。2000~2005年,平均每年农田受灾和成灾面积分别达4741万公顷和2704万公顷。另外,近年突发性极端天气增多,对稳定粮食生产构成较大威胁[6]。更为严重的是,农业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从2010年国务院公布的面源污染普查报告来看,农业已经超越了工业和城市生活的污染,成为中国面源污染第一大来源,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

三、当今农业与“四化同步”不适应的更深层原因

我国农业与“四化同步”不适应除了设施薄弱、资源短缺、技术滞后、投入不足、后继乏力等因素外,更深层的原因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受到多方面问题的制约。

(一)经营体制问题

农业发展水平与体制密切相关。传统的小农经济单打独斗,零碎经营,效率不高,规模难以做大。发展农业现代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促使土地适度集中经营,实现农业的规模效益。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成为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也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要在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前提下,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农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实现土地相对集中,促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二)失衡问题

我国经济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发展不够协调。农业的失衡问题尤甚。工业与农业的失衡由来已久,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一方面为工业发展实现了资本积累,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农业发展的滞缓,至今这一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相比工业而言,信息化与农业的失衡更加明显。近年来,我们更加注重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路子。但忽视了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信息化在农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没有发挥。城镇化与农业的发展长期以来都处于尴尬境地,有时强调城镇化则忽视了农业,有时强调“三农”则忽视城镇化,二者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彼此游离。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超过2.6亿人,仅外出农民工有1.6亿多人,“农村劳动力空心化”的现象已较为严重,对发展现代农业构成新的挑战。

(三)竞争力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基本上还是传统经营模式,离做大做强还有较大距离。我国农业生产者缺乏市场意识,对农业的市场预期、风险评估、市场拓展与开发等观念都较淡薄,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和技术,我国农业的竞争力还不强,很少有在国内外叫得响、安全可靠的农业品牌,在国际竞争中也显得实力和底气不足。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量不断增长,仅2013年农产品进口额1180亿美元,逆差509亿美元,我国农产品外贸依存度高达20%以上。随着国内需求的增长和生产成本的上升,农产品进口规模会进一步增加,整个产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推进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在“四化同步”的视阈下,全面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努力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的制度创新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好农民承包权,赋予农民对承包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的同时,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农业生产经营的混合所有制形式,推动集群发展,实现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建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推行农业保险制度,扩大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通过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和制度创新,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引导和激励,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在均衡发展中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现代化建设大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务之急。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粗放,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必须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中把握农业发展路径,充分利用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优势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均衡发展中寻求突破。一是发挥工业化的优势,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业物质装备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突破丘陵山区等特殊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瓶颈,大力推进机械化生产。二是发挥信息化的优势,加大农业科技支撑。在农业领域广泛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等环节的信息化,实现标准化生产、智能化作业、精细化管理,推动我国农业向信息农业、精准农业的目标迈进。三是发挥城镇化的优势,促进公共资源在农业和农村的均衡配置。鉴于我国城乡公共资源差距较大的现实,宜对农村实施倾斜政策,促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等公共资源的配置在城乡之间的均衡协调,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中心村为基础的全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新格局,这是稳农促农惠农的有效措施。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推行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力求土地、人力、科技等要素的完美结合,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发展。

(三)努力打造农业品牌竞争力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重要区别体现在市场。传统农业几乎没有考虑市场因素,而现代农业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市场。现代农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必须关注市场的需求,有市场才会有竞争力。其次,要树立农业品牌意识。如果没有自主品牌,农业要又好又快发展也是不可能的。国家十二五规划和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自主品牌建设,只有做好农业品牌,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才可以强化自己的市场地位,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实力。此外,要勇于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从全球化的高度思考我国农业的战略定位,采取多种办法,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支持到境外尤其是与周边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农业合作,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棉油等大型企业,努力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四)着力构建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的强大基础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离不开设施、投入、人力等基础保障。一是要构建强有力的设施基础。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提高旱涝保收能力。推进“通路、通电、通水、通气、通信息网络”工程,不断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和通信条件。二是要构建可持续的投入基础。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中央财政支出注重向农业倾斜,确保“三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不断提高,财政预算内农业支出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运用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入到农业和农村,逐步形成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三是要构建高素质的人力基础。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在高素质的农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在鼓励高素质人才回流农村,支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同时,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着力增强致富能力、创业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总之,发展现代农业,要站在“四化同步”的全局来谋划,坚持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相结合,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7]。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陈辉.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机制设计与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2011(6).

[3]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 中国共产党新闻.图解十八大报告之四:“四化同步”[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2/1220/c164113-19954396.html,2012-12-20.

[5]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1/25/c_121021252.htm,2011-01-25.

[6] 长子中.为什么要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11(13).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Z].http://www.gov.cn/wszb/zhibo607/content_2572053. htm,2014-01-1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