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文|郭翠华 杨宇 山东农业大学报社
新理念建设新农村
文|郭翠华 杨宇 山东农业大学报社
山东农大教授指导沂水县高桥镇村庄整治见闻
农村不能成为留守的村庄,记忆中的故园。在新的水平上重建农村生态循环,在现有基础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既符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优先发展战略,也满足了农民的实际需求。
近日,记者来到了临沂市沂水县高桥镇大岭村,刚一下车就听到村民高兴地议论着说:“村里的屋顶也能发电了,这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呀。”村主任赵富友告诉记者,山东农业大学的徐学东教授在村里建造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屋面系统试点,着实“震”到了村民。
这就是山东省财政厅“第一书记”帮包村村庄综合整治项目的成果之一。项目主要在高桥镇新华、核桃园、马家林、碑石岭、大岭、马家方庄和于家方庄7个自然村开展。从规划到实施,山东农大教授徐学东和他的团队提供了全程的技术支持。他们用“不搞大拆大建,不破坏历史风貌和资源,建设生态循环的美丽乡村”的新农村建设理念,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使村庄“旧貌换新颜”。
2012年,山东省财政厅派出的“第一书记”打算在所帮包的沂水县高桥镇新华、核桃园、马家林、碑石岭、大岭、马家方庄和于家方庄村开展村庄整治项目。当年9月初,山东省财政厅“第一书记”工作组找到山东农业大学,邀请有关专家为高桥镇7个自然村村庄整治项目进行技术指导。该校派出了一个新农村建设专家团队,领衔的是村镇建设研究专家、水利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徐学东,队员包括土木工程、建筑学、农业规划、园林绿化、农村资源与废弃物处理等十几个专业的专家。当年9月中旬,山东农大专家团队与省财政厅“第一书记”工作组联合成立了规划编制小组。
“村庄整治不仅要尊重、保护自然,还需结合农村实际,尊重农民意愿。”项目启动以来,规划组先后深入到7个自然村,开展现场调研近20次。他们逐家逐户了解村民的建议与意见,收集村庄住宅、基础设施和土地利用现状等数据。项目组对村庄的每一个角落都进行实地测量,并通过索引的新方式,在规划图上标出整治项目的位置、尺寸,计算设施建造与绿化土地面积等,摸清了每个村庄的实情。
这几个自然村的大部分村民住宅多建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主体结构都比较完整,建筑外观装饰也较完整。房屋大都为红瓦坡屋面和白色墙体外观。村内红瓦青石的民居,自然生态的河道等,是沂蒙山区传统居住文化的典型。
村民增收主要依靠外出务工,村集体没有任何经营性收入,村级组织运转完全依靠转移支付,属典型的山丘区贫困村。
村内基础设施与环境情况也不容乐观,改造难度很大。
村庄布局是自然无序,农宅空间分布散,建筑密度低,间杂闲置地、空置房问题严重等,个别住户庭院较大,土地利用率低,土地资源浪费。
村容村貌较差,新旧房屋错杂,改造难度大。少数村民住宅主体结构有较明显的损坏,而且建筑外观陈旧。村内各家院落的围墙和大门与建筑年代不一致,形式各异、好坏不一。破损的围墙、路障、堆肥、秸秆杂乱无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村中环境。
村内基础设施不完善,每个村的道路畅通性都不好且没有硬化,没有路灯。由于环卫设施匮乏,村内无垃圾收集点及垃圾箱,村民随意排放垃圾,而且基本没有清理措施,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绝大部分村民使用的燃料也以柴草、秸秆为主,能耗大,不仅达不到节能的目的,燃烧排出的气体对环境还有一定影响。
对村民来说,文化活动室及健身场所更是缺乏,一般都以在家看电视或聊天为主,业余生活单调。卫生室服务站与商业服务设施、文化站、老年活动中心、托幼及绿地广场等公共设施,均不能满足村民的生活要求。
在争取村民意见中,村民对硬化路面、改造危房的呼声最大。每个村庄也都有其较为突出的问题与特色,如大岭村居住松散,闲置地较多;新华村民居传统古朴,文化价值较高;核桃园村破旧危房多,穿村河道污染严重。
徐学东和团队成员意识到,村里落后的基础设施与环境无法满足当今农民的居住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村庄的文化价值较高,在整治过程中,既注重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同时也注意兼顾居住区文化保护的重任。
徐学东说,农村不能成为留守的村庄,记忆中的故园。在新的水平上重建农村生态循环,在现有基础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既符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优先发展战略,也满足了农民的实际需求。
根据现场调研结果,规划组制定了村庄整治的总体目标:以现有房屋、设施及自然和人工环境整治、改造、维护为主,提高空心村土地利用率,建设环境整洁优美、住房实用美观、设施配套设备、体现乡村文化特色的全面小康新农村。村庄整治真正全面推进村庄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村庄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永续发展。
“自然朴实,红瓦白墙”这是典型山东民居的特点写照,也道出了其典型的建筑色彩。高桥镇这7个自然村的民居较少装饰,即使有装饰也大多雕而不画,露出材料本色,这也让传统民居自然而朴实。在山东农大专家团队逯海勇老师建议下,在村庄整治时保留了红砖青石房屋的墙面材料本色,使街面显得朴素质感而自然,村落建筑质感粗糙而具有肌理,色彩上与田园、土地融为一体,“就像从土地中长出来的房子”。这既突出了地方特色,又节省了不少粉刷费用。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要想富,先修路”这句标语刷遍了田间地头,如今修路仍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规划组建议在7个自然村修建宽度分别为5~6米、4~5米、3~4米的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住宅间道路,并在路两侧设置路灯、垃圾桶及各种标志牌,改善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山东农大新农村建设团队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很多学科专业的庞大系统工程,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山东农业大学具有与农村建设相关的齐全的学科门类和较强的学科交叉优势,2007年该校承担村镇建设领域“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时,徐学东就联系到水土、园艺、资环、林学、机电、植保等学院的相关专家组成课题组,联合开展研究,并初步形成了一支由多专业专家教授组成,立足农村,服务农民,有较强责任感和科技服务能力的新农村建设研究团队。后来徐学东团队从参加住建部四川灾后重建社会调查,到完成住建部十省区危房调查与鉴定,从主编“十一五”国家重点出版计划“新农村建设丛书”,到协助住建部村镇建设司组织编写《村庄整治技术手册》等,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与农村服务工作经验。目前,这支团队以村镇建设研究中心为平台,从人员组成到专业结构都逐步完善。如今山东农大新农村团队将要启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的研究,团队成员将对低成本村镇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技术进行研究,并建立相关示范。
“村内要绿化全覆盖。”这是徐学东和团队成员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村内沟渠及台地和房前宅后三角地、台地、荒地、废弃地等零散土地较多。空闲地大多荒置,杂草及废弃物堆积,部分面积稍大地势低洼的地块成为村庄的露天垃圾场。少部分空闲地被当作居民柴草堆积处或杂物存放处,是潜在的消防隐患。专家对村庄外围、出入口、内部荒地、三角地、坡地等闲置地全部进行绿化,并在路两侧房屋外建造绿化围栏。山东农大专家团队中赵飞老师为村庄绿化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为大、小块空地做了规划,还向村民详细建议种植何种作物。
“村庄整治也要符合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满足当今农民的居住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项目建设中,专家注重结合各村庄实际,用新技术、新理念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如大岭村、核桃园村原来各有一条穿过村庄的河道,被当地村民用于防汛蓄水和农业灌溉,专家以村东边一条自北向南绕村而过小型河流为基础,建设生态景观,并配置休闲活动设施。而新华村是典型的山区村,台地较为普遍,规划组则在此修建了台地景观。大岭村闲置地、空置房较多,村里不仅能在人气旺盛的中心区域建立新型老年社区中心,还可通过建设利用地方可再生材料的新型住宅示范,太阳能利用示范,引导新的居住理念。专家们还在新华村规划了应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的生活垃圾堆肥厂、新型生物质燃料加工厂。村庄污水则通过雨污混流式污水排放系统排放并经生态湿地处理再加以利用,使农村污染环境的垃圾及生产生活废弃物转化为有用的资源。
为了便于整治实施,专家组对村庄的每一个景观点、闲置地、房前屋后三角地带都进行了编号,并编制了索引图和索引表,施工队很容易找到每一个地方的设计方案和具体要求,包括护坡怎么做、绿化种什么树、种几棵等等。
整治后的核桃园村。
“出门就是水泥路,门口还安上了路灯和摄像头,放上了垃圾桶,城里有的我们也有了。”核桃园村的妇女提到整治后的家园都喜不自禁。7个自然村共硬化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住宅间道路25.8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260余盏,放置近百个垃圾桶,改造危房300余户,村庄的街道也被粉刷一新。现如今,新华、核桃园等7个自然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
此外,7个自然村均实现绿化全覆盖。果树、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在房屋四周边角地块建造的围栏内旺盛生长,村内“绿意盎然”。“在自家门口种菜安全、方便,可惜我家周围没有空地,没捞着建围栏。”新华村村民周玉兰对邻居房屋周围的围栏极为羡慕。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先进文化的熏陶。现在7个自然村都有了文化大院,还配置了阅览室、电脑房、篮球场、健身器械等休闲娱乐设施。在马家林村的文化大院中,山东农大专家队的段绪胜老师设计建造的“文化大舞台”,从造型到所用材料都极具地方特色,为此县文化部门特地奖给村里1万元。“市县的文化团已来我们村演出了4场。平常大家伙也自发组织起来,在这儿跳广场舞、扭秧歌等。”村主任张金波乐呵呵地说。过年时,村民们还与“第一书记”一起举办了贺新春舞蹈演出。在核桃园村内主干道两侧的房屋外墙上,“同心共铸中国梦”,“如今好日子、天天像过年”,“乡村文明”等宣传字画也格外醒目。
大岭村、核桃园村原有河道的河面被拓宽,也加设了护坡,两边道路得以硬化,两侧空闲地上还栽植桃树、银杏树等绿化植物,现在成了两个村内生态景观。大岭村的雨污混流式污水排放系统及处理污水的生态湿地,使雨水、污水都有了合适的“去处”。
在大岭村建起的10户新型老年社区示范点,突破了统一吃住的传统敬老院模式,实现“互助式”养老,只需一个非专职管理员就可完成所有的管理工作。每户都是一个单独的小院,室内配备一室一厅一卫一厨房,还有一个可以随时联系管理员的现代化“呼救系统”。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室内厕所采用水冲式的,室外则建了特殊设计的新型旱厕。老年人还可以在社区中心的公共活动室中休闲娱乐。
大岭村村民项玉友家的房屋则有些“特殊”,是徐学东和团队成员设计建造的草砖房,主要把农作物秸秆加工制作成草砖,代替建房子用的砖块。“草砖房具有造价低、环保节能、冬暖夏凉等优点。而且草砖墙是由草砖和抹灰层组成的墙体,不仅避免草砖受到风雨和害虫的侵袭,还能防火,提高抗震性。”徐学东告诉记者。说起自家的草砖房,项玉友夫妇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我们去年年底住进来,家人都很满意,村里其他人也很羡慕。”
在新型老年社区中心,最吸引人的是被太阳能板覆盖的公共活动室,这是徐学东和他团队的一项新成果——与农房结构一体化的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屋面系统,不仅可以利用农房坡屋面发电,还省去了房瓦,而且固定太阳能板的骨架也提高了房屋的整体性,使房屋更加牢固。此项发明已被徐学东申请了专利,并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
今年5月,德国著名规划师、慕尼黑工业大学城建与区域规划系教授赫伯特·卡尔迈耶到大岭村参观考察,看到新建的老年活动中心和草砖房,连连称赞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样板。“下一步,我们村还要建设生活垃圾堆肥厂、新型生物质燃料加工厂。”新华村村支书王战峰介绍说。
“下雨天再也不用走到处是泥巴的土路了。生活方便了,环境好了,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核桃园村村主任吴世全说。村民也参与了村庄整治的全过程,在调研中提建议,座谈交流规划方案,尤其是农民技术员直接参与方案制定与实施,而施工队也由从事建筑工作的村民组成。项目中所需建筑材料都以当地资源为主,如台地景观用青石砌筑,围栏的建设材料是当地板厂的一种下脚料——细木杆,而绿化植物主要为适合村里的果树、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这不仅降低成本,还为百姓带来了经济收益,也提高了农民的技术水平。
更让村民感动的是,项目建设的每个阶段都有山东农大的专家现场指导。专家们用农民能听懂的语言讲解技术原理,手把手地示范技术要领,指导村民规范操作。建筑队的工人都被徐学东和团队成员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态度所折服。徐学东带领三个年级的7名研究生都参与了项目,多人与“第一书记”同吃住,白天顶着烈日骑着自行车到各村指导农民施工,晚上还要绘图、编制预算、研究课题,基本每天都工作到凌晨。整治过程中,7个村同时施工,项目分散,研究生人手不够,分不开身,为此村民们都争着请他们到现场指导施工。有的村民还亲切地称徐学东的研究生们为“李书记”、“赵书记”等。
徐学东说,高桥镇7个自然村村庄综合整治作为示范试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范本。希望今后建设越来越多的生活环境优美、适宜农民居住的美丽村庄。徐学东希望广大农村的居住环境都能得到改善,建设越来越多的美丽村庄。
村庄建设整治的规划思路与目标
综合整治遵循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目标,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提升“空心村”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兼顾传统居住文化保护、环保低碳生态建设,目的是让农民群众过上更加宽裕安康的生活,实现经村庄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永续发展。
综合整治优化村庄结构布局,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最大限度释放空心村土地,实现村内空置地、房前屋后及边角地带的经济种植全覆盖;全面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包括村庄道路硬化与排水系统更新,街面绿化与亮化,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垃圾分类收集,坑塘河道治理,使整治后的村容村貌整洁优美,没有任何卫生死角,主要道路全面硬化,次要道路、巷道80%硬化;建设污水、垃圾生态化处理设施,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5%以上,有机垃圾堆肥转化率达到7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改善村庄生活用能结构,结合当地能源资源优势,推广利用新型可再生能源,力争新型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总消费的比例达到20%以上;开展村庄危房改造,拆除没有改造价值的危房,提升现有住宅的安全、节能与使用功能,建设一批环保节能、经济美观新型住宅,引领健康居住方式的新导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医疗文化教育等基本得到保障,农民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农村风尚得到有效改善。
改造后的村落建筑质感粗糙而具有肌理,具有一种天生的质朴,色彩上与田园、土地融为一体,“就像从土地中长出来的房子”,充满了自然之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