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湖南农业大学传承农大精神 谱写时代华章

时间:2024-07-28

文|本刊编辑部

湖南农业大学传承农大精神 谱写时代华章

文|本刊编辑部

湖南农业大学校园一角。

湖南农业大学位于长沙市芙蓉区,占地面积2.27平方公里,北领东湖秀色,南润浏阳河风光,空气清新,环境幽雅。

该校创办于1903年10月8日,初名修业学堂,历经湖南省私立修业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湖南农学院等阶段。拥有悠久历史的同时,湖南农业大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党和国家,特别是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下成长起来的。1951年11月,毛主席亲笔为湖南农大的前身“湖南农学院”题写校名。六十年风雨历程,六十年耕耘不止。湖南农大始终坚持“朴诚、奋勉、求实、创新”,广延大师,普育英才,形成了良好的办学传统和理念,已发展成以农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为湖南乃至全国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承百年修业 展六秩辉煌

拥有百年辉煌历史的湖南农业大学,其本源于百年修业,其历史是一部务本崇实的历史,是一部朴诚奋勉的历史,是一部愈穷愈振的历史,是一部救国帜志的历史。“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溯“修业”之源,寻农大之根,还得从《易经》说起,从湖南农业大学的前身——1903年创办的“修业学堂”和1941年创办的“湖南省立农工商业专科学校”说起。

“修业”最早出自《周易·乾》“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一语,古人认为“进德”与“修业”一脉相连,缺一不可。曾国藩也体验到“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修业学堂”正是因为秉承了“德业双修”这一宗旨,并代代相传,才铸就了“三湘名校”的品牌而载入史册。

“修业学堂”初创于1903年10月9日,1912年易名“修业学校”,1920年改办“农业职校”,1934年定名为“湖南私立修业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50年更名为“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湖南省立农工商业专科学校”成立于1941年,1947年并入“克强学院”,1949年“克强学院”与湖南大学合并,1951年湖南大学农学院与“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湖南农学院,1994年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以农为本这一理念早在汉代就已确立,并载入了《汉书·文帝纪》。湖南农业大学将“务本崇实”作为办学理念与宗旨,就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于百年修业的发展脉络之中,见证于修业学校协进堂悬挂着的“习苦耐劳、崇实尚朴”8个大字的牌匾,见证于修业抱定“农业教育为最重且先”不放之原则,见证于彭国钧校长和创始人之一的周震麟先生所题“公勇朴实”、“习劳耐苦,崇实尚朴”的校训校风,见证于曾任湖南省教育厅厅长朱经农对毕业生的“农为本业”、“努力发展农业以裕民生”的劝勉……

先后担任修业学校校长40年的彭国钧之子彭先河在《修业农校与彭国钧》一文中介绍,修农的教学特点是联系实际,结合科研,服务生产,提倡手脑并用。师生赤脚草鞋,主动深入稻田、园圃,与农场工人一同操作,并进行田间观察和记载。省教育厅厅长朱经农来校视察,深有感慨地说:“办农业学校是难得有此精神。”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当时修业农校水稻品种的培育与改良卓有成效,先后培育出“小南粘”、“粒谷早”、“修农一号”、“修农二号”等优良品种并在全省推广,取得了很好的增产效益。当时在国内有影响的杂志《独立评论》第80期上有专文介绍说“湖南水稻改良,修业开先河”。修业农校“务本”之举在战乱时期也未间断。1938年,日寇逼近湖南,学校迁至安化东坪。校长彭国钧利用安化有千年产茶历史又是茶叶集散中心这两大优势开设茶科,并聘请经营茶叶的名商,访问有经验的老茶农,集思广益,组织教学力量,以图我国茶叶生产的复兴,成为当时全国唯一一所开设茶科的高等农业学校。茶科师生研制的红茶和黑茶,均由贸委会中国茶叶公司收购。

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

在半个多世纪的峥嵘岁月里,修业学校正是遵循“务本、崇实、尚朴”之路,才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革命家和出类拔萃的专业人才。

湖南农学院创建之初,首任院长李毅之在建校庆典上就阐明了“建立一个新型的、正规的农学院,贯彻理论与实际结合,达到教、学、做合一,向工农开门,接收保送工农干部入学”的办学理念与方针。

正是在这一理念与方针的指导下,湖南农学院的师生无论是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还是在科学研究方面,都坚持“以农为本”,取得了丰硕成果。农业科学研究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就有以宏篇巨著《中国害虫名录》和《中国经济昆虫学》享誉中外昆虫学界的昆虫学家及农业教育家李凤荪;有分别荣获朝鲜与韩国“三级国旗勋章”和“建国勋章爱国章”的世界著名葡萄专家柳子明;有50年代末担任湖南农学院副院长并在创建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教学体系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积累宝贵经验的周汝沆;有在创建中国乃至全球唯一的麻作专业方面有卓越贡献的“当代麻神”李宗道;有在《生物进化控制论》和《相对遗传力理论》上建树颇丰的遗传学家裴新澍等。

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以来,其“务本”之举更是享誉三湘四水乃至神州大地。从“科教兴农”到“星火西进”,从“学研产良性互动”到“双百工程”,从全国“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到“全国星火科技先进集体”,一步一个脚印,凝练办学特色,硕果累累。这些硕果凸显在官春云院士的油菜花里,装点在康春林老教授的挂藏室里,展示在陈立云研究员的优质水稻里,凝结在石雪晖教授的甜蜜葡萄里……

“愈穷愈振”作为修业学校校歌的关键词之一,不仅激发了一代修业学子向贫困进军的昂扬斗志,而且铸就了后辈继往开来、百折不挠的坚强品性。

修业学堂初创于国家危难之际,且无官费支持。修业教师自校长以下几度停支薪水,幸有如钱维骥、朱子陶、田震勋等众先生自愿不要分文来修业任教者。

“猗欤修业,创自癸卯秋分,本革命的情绪,十二人独立而经营。真自治,都服从。年长学生,半读半耕,愈穷愈振。我后起,齐努力。当记取创造的精神,当记自治的精神”。“……百载经营,继起赖有人,养成我艰苦朴素优良好校风!”早先的和新版的校歌,都真实地反映了修业师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神风貌,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农大人愈穷愈振,不断进取。

解放初期,百业待举,教育先行。高等农业教育迎来了缕缕曙光,也经历了道道坎坷。农大人本着“愈穷愈振”的精神,在20世纪50~80年代,风雨兼程,同舟共济,渡过了国家暂时困难时期,平敷了十年内乱的创伤、经受住了政治风波的考验,提出和实施了“一主两翼”的改革发展思路,于千磨万砺中抢抓机遇求发展,使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与时俱进,踏上了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坦途。

进入20世纪90年代,农大人将这种“愈穷愈振”的精神化为科教兴国、科技振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壮举。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学校就创建了“农村家庭经营”专业,承担了全国南方片校长培训工作,被评为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从1990~2002年,学校先后派出若干批年富力强的干部、教师和科技人员组成驻点工作组,深入怀化、郴县、江永、桂东、桑植和湘西等贫困山区扶贫支教,参与实施“星火西进”计划,分期分批组织了几百名专家教授到点上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培训和科技示范。先后承担了“低产田改良”、“水稻高产栽培”、“小麦栽培”、“家庭规模养猪业”、“猕猴桃种植”等一系列科技示范项目。并筹资几百万元,为当地新建了小学、修通了公路、铺设了引水管道、办起了饲料厂、种植了经济林,在指导贫困地区农民科技致富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10年来,学校矢志服务“三农”,创建了4种学研产良性互动的模式,凝练成学研产结合的办学特色和亮点。其中“双百”富民工程模式得到湖南各级政府和全国主流媒体、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评价,写进了湖南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纳入到了湖南科技富民强县计划,成为湖南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被中央电视台誉为:北有“太行山道路”,南有“双百”科技富民工程。

谋科学发展为三农造福

弦歌不辍,薪火传承。湖南农业大学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建校之初,学校几易校址,并于1958年迁至现址。面对交通不畅、信息闭塞、条件落后的艰苦局面,学校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培养了大批农业专门人才,为湖南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十年动乱期间,学校数历分合,损失惨重。改革开放之后,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春天,历经磨难的学校勇立潮头,革故鼎新,阔步走上了中兴之路。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先后实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长江学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全国教学名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国家级教学团队等重大突破,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而且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今天的湖南农业大学,已经由一所单科性的农学院,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条件优越、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向着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昂首迈进的省属综合性大学。回首往昔,湖南农业大学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成就辉煌的奋斗史。六十年来,一代又一代农大人锲而不舍地追求和探索,形成了“质量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和“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办学理念,凝成了“朴诚、奋勉、求实、创新”的校训,铸成了“爱校敬业,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农大精神。这些宝贵的传统精神,是学校历经风雨而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倍感骄傲、弥足珍贵的丰厚财富,也是学校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学校崇尚严谨求实,重视树德育人,倡导尊师爱生,汇聚了以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代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了16万多名优秀人才。从浏阳河畔这片美丽校园走出的政界精英、著名学者、商业巨子、教育家、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遍布各行各业和世界各地。广大校友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基础扎实、为人诚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的优良品格,为母校赢得了声誉。他们的辉煌业绩,折射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彰显了学校的办学成就。

砥砺耕耘,春华秋实。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不断加强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十五”以来,共立项国家级、省部级教改项目70多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7项,湖南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25项;建成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18门;获批6个国家级、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两篇获提名奖。在2001年和2008年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两次荣获优秀。

开拓奋进,硕果累累。学校自觉承担起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十五”以来,共立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各类科研项目2000多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9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47项;授权专利发明134个;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登记)的动植物新品种115个。2004年,学校主动探索科技服务模式,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的“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已在全省建立“双百”基地109个,惠及全省14个市州80%的县市区;与全省8个市(州)和20多个县(区)签订了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与240多个涉农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现代农业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追求卓越,厚积薄发。目前的湖南农业大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96人,全日制在校生28000多人;设有21个学院,65个本科专业,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4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35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机构。先后与10多个国家的20多所大学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密切联系。优美的校园环境,宽敞的多媒体教室,先进的仪器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源,现代化的体育设施,一流的校园网络,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了良好环境。农科特色鲜明,农、工、文、理、经、管、法、医、教、艺术多学科综合发展的专业总体布局,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搭建了广阔舞台。日益扩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让学校以开放的姿态、坚实的步伐阔步走向世界。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尽管农业的基础条件、投入力度、科技创新已经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仍然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突出的挑战。作为农业高等院校的师生,湖南农业大学承担着为“三农”服务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使命和神圣职责。历经百年沧桑的湖南农业大学将秉承“朴诚奋勉,求实创新”的校训和“务本崇实,进德修业”的光荣传统,以提升内涵质量为主线,立德树人为根本,学科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坚持人本发展、特色发展、协同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主动服务“三农”和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实力,为把学校全面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奋勇前行,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