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大专家帮肥城桃农找回原来味道

时间:2024-07-28

文|翟荣惠

农大专家帮肥城桃农找回原来味道

文|翟荣惠

9月3日,素有佛桃之乡的肥城市举办佛桃评比大会,96户桃农参加大赛。去年获得特等奖、今年获得一等奖的桃园镇北台村的阴法坤格外高兴:“我虽然没得特等奖,但特等奖被我的女儿阴丽云得了,我更开心。我们的桃子品质好,大家都来抢。能取得这种成果,真得亏了农大的专家指导。”

20世纪60~70年代,肥城桃香飘天下,连在北京的毛主席都年年品尝;从90年代起,桃园面积扩大到顶点,个头也越催越大,肥桃品质却开始行下坡路;而最近两年,人们渐渐又找回了香甜爽口的地道肥城桃味道;来自天南地北的客商,又来到肥城抢订肥桃。这种味道的回归,离不开农大果树专家对肥城桃的孜孜研究与努力探索。去年,肥城桃被评为山东省十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肥城市肥桃研究所的宋红日所长、桃源镇北台村种桃大户阴法坤、新城镇西尚里村支部书记李庆伟和桃农李开友,分析肥桃品质下降的原因,都很痛心。“真正好吃的肥桃,是五六两一个的,最大直径85毫米左右。但是那时候一些人觉得越大越体面,收购商要90毫米、95毫米,甚至要100毫米的,桃农就疯狂地施用碳铵化肥催个头。采青现象更严重。冷库不到七成熟就开始收购,到国庆节再高价卖,一点滋味也没有。肥城桃渐渐地不受消费者喜欢了。”

山东农大的果树专家,一直在关注肥城桃,研究肥城桃,帮助改善肥城桃品质。

从20世纪70年代起,罗新书教授就常去肥城做肥桃的调查与研究。进入新世纪,果树专家束怀瑞院士建议压缩桃园面积,限定亩产量,采取综合配套技术,生产按个卖的肥城桃。2006年,张连忠教授来到肥城农民的桃园,增施有机肥和包膜控施肥,养根壮树;采用疏果套袋、使用生物农药、延时采收等管理技术,提高果实品质。

2011年,受泰安市委托,高东升教授联合泰安林科院、泰安市林业局、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承担起“肥城桃提质增效工程”项目,在肥城中央桃行,建起了30亩地的桃园,把提升品质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土壤、水分和光照研究上。

中国肥城第13届桃花节暨2014全国桃木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在仪阳镇刘台桃花源景区隆重开幕。

课题组在园子里试验了多种类、不同元素比例的有机肥对肥桃口感的影响。课题组试验发现,施用含钙量较高的有机肥,比如海藻肥和贝壳肥,有助于肥桃香气的形成。

8月底到9月中下旬的肥桃成熟期雨水多,每降一次雨,肥桃就会降低两个百分点的含糖率,令口感大打折扣。为控制水分含量,课题组把通常大棚里采用的起垄覆膜技术略加改造,在园子里试验。围着桃树,起垄二三十厘米,覆盖上塑料薄膜,雨水就顺着薄膜流到了沟里。起垄就是培土,简单;覆膜的成本,一亩桃行不过百元。

肥城桃枝条直立,顶端带帽,影响了内膛光照。桃农们习惯在冬季修剪,夏季任桃枝自由生长。课题组一年四季修剪不含糊,桃树最下端的贴地枝条也统统剪掉,创造高光效树体结构,阳光充足,透风透气。

课题组建起了一个生态化的桃园。桃树行间自然生草,春天,树上粉色桃花盛开,树下芳草碧绿,看着是美景,节省的是人工,最重要的是改善了果园小气候和土壤环境。有青草,一些小虫也就不去破坏桃树的果实了。

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在肥桃的品质上得到了最好的验证。2013年,课题组培育的肥桃可溶性固形物(含糖量)最高达到20%。

高东升课题组综合、集成的这些技术,在园子里探索、总结的时候,也通过肥城市相关部门积极地向桃农推广。

阴法坤有200亩桃园,种的桃根本不够卖的。“来的都是大户,事先电话约好。通过物流,往青岛、深圳也发走不少。”问起老阴的收入,他没说准数。“一亩地有25~30棵树,一棵树结200个桃子没问题;通常8个桃一箱,卖50元;最好的桃6个一箱,同样卖50元。”西尚里村的李庆伟也讲起了卖桃故事。“一队大学生旅游来到我们村桃园,一人送他们一个,先闻再尝。结果,那天李恒中家的桃,一口气卖了2万多元。”

笔者反复询问肥桃研究所的工作人员、阴法坤、李庆伟和李开友,“桃农真的基本上不用碳铵化肥催个了吗?”他们说,因为吃过亏,没人那样冒险了;有机肥也贵不到哪里去,哪怕少用点;好吃才吸引回头客,大家往远处看呢。

高东升说,他们课题实施期是五年。下面的三年里,一些提质增效的技术会继续探讨并推广,让肥城桃回归更好滋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