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马峥
摘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我国学者对相关问题做出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当前的背景之后,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改革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并做出简评,希望能对未来研究提供相关思路。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獻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6-0402-03
当前我国农业的基本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化为供需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针对新形势、新矛盾,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中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表述。随后,在2017年10月28日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书记指出我国“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总书记的这段话要求我们要准确把握新形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改革的背景、问题、现状上,不同研究理解不同,在内容归类上差异较大。这些思路和观点都推进了我们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尝试通过对国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文献的梳理,对相关研究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推进提供参考。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定义及主要内容
国内研究者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入点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研究者的看法不尽相同。
部分学者通过不同的人手点着重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定义。江维国(2016)通过演绎得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指从农产品供给而非需求视角入手,切实提高农业供给的质量及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随后,陈锡文(2017)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人手,指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在保证农产品产量增长,通过市场供求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的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潘盛洲(2017)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公式来理解,他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就是用改革来推动由满足“量”的需求为主向满足“质”的需求转变的一个历史性过程。韩一军、姜楠(2017)则认为现阶段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l}生改革不同于西方供给学派,要以供给侧为重点,使得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相匹配,二者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也有部分学者着重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孔祥智(2016)认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三大方面,即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结构调整落实农业领域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通过粮食价格体制和补贴制度改革去库存。胡冰川(2016)从开放条件人手,指出在现阶段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的目标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农产品增产、农民增收与农业的可持续,还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而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王平、王琴梅(2017)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总结为,通过农业产业内部结构改革进行资源重新分配;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包括要素投入和农业技术革新;安排农业相关制度。
二、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是传统生产模式的农民,我国吸附劳动人口最多的行业是农业,而目前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问题。因此,我国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为出发点,着力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目前,学者们对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概括为:消费者对粮食的需求不仅仅是数量在增长,更是对品种、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粮食的供给未能很好地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导致出现结构性失衡,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1.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
周立等(2017)通过分析2011-2016年中国粮食对外依存度趋势,指出我国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矛盾,低质供给和无效供给供过于求,优质供给和有效供给却供给不足,而供求错配的突出表现就是粮食出现“三量齐增”。伍振军(2015)指出我国目前大豆等作物主要依赖进口,而玉米等粮食作物却高库存,出现了部分粮食品种供过于求与部分粮食品种供不应求的现象并存。2015-2016年度,我国小麦、玉米、稻谷库存量共达2.54亿吨,棉花库存约占全球库存的50%。姜长云、杜志雄(2017)指出我国在面对城乡居民新型农业需求时,现有的农业供给体系缺乏动态适应和反应能力,农业供给结构的升级也无法跟上消费需求结构升级的步伐。农业供应链的片断化、分割化,更是加剧了问题严重性。
2.农产品质量缺乏国际竞争力
郑风田(2016)以日本“超级稻”与中国水稻对比,指出片面追求产量的发展战略已不再适用我国从温饱到小康阶段的转变,我国农产品优质化的道路依然漫长。何军、王越(201 61指出我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和仓储设施的不足,导致生鲜产品腐烂变质损失较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农业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与国外大规模现代农业难以抗衡,近年来,我国国际市场份额低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王平、王琴梅(2017)总结出我国“高品质产品供不应求”与“劣质产品充斥市场”的现状,我国的“铬超标大米”、“三聚氰胺毒牛奶”对消费者造成伤害,同时,消费者对本国农产品信任度不高,导致购买泰国大米、日本有机农产品成为新潮流。
3.农业生态不可持续加剧
许经勇(2017)发现在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的背景下,我国农副产品供给却很充裕,甚至出现粮食“十二年连增”,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化肥、农药、添加剂的使用量增加。单位面积产量高的地区,正是化肥农药使用量高的地区。我国化肥、农药的平均使用量,已分别超过世界平均水平3.5倍和2.5倍。翁鸣(2017)指出我国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清洁水源更加短缺。在优质耕地严重不足的同时,中国耕地资源污染日趋严重。郑风田(2017)发现目前工厂化的养殖追求“过密化”而缺乏消毒清洁,埋下了禽流感等疾病传播的安全隐患。甚至养殖户使用的大量抗生素通过食物链残留在人体内,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4.农业扶持政策仍需完善
我国农业供给问题的实质之一,是农业供给侧相关政策无法适应全球化、市场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陈文胜(2016)指出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支持政策偏离,特别重视生产而忽视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结构;农产品经营支持政策偏离,大多支持产量高、规模大的农产品,而不是具有市场品牌竞争力的农产品。韩一军等(2017)指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供给已明显滞后于潜在的土地制度需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业经营体制面临巨大挑战;农业科技进步制度障碍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农业支持政策现有的支持政策体系造成市场扭曲。
5.农村人口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许瑞泉(2016)认为,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劳动供给的变化成为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原因,我国近两年出现经济放缓、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工资增长放慢的情形。许经勇(2017)通过与韩国、日本等国家比较,发现我国农民工与市民之所以不能同工同酬,文化素质差别是主要原因。此外,部分农民不会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与装备,导致农业增产不增收。王文强(2017)指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导致优质人力资源单向大规模向城镇转移,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城乡二元结构日益严重,阻碍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三、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
我国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关键在于做好去库存、补短板,扩大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大力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强农业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与上述现状分析一一对应。
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我国农业要在确保基本自给的前提下,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结构,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高端农产品供给;瞄准市场需求,促进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潘盛洲(2017)指出要按照生产专业化、区域化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大宗农产品着力于“优质专用”,其他农产品主推“特色个性”。周立等(2017)认为促进生产结构调整要打通供给端与需求端的信息和沟通渠道,供给端与需求端做到信息对称、沟通畅通,才有利于调整生产结构,提高农业供给效率。
2.有效保证农产品供给质量
吴海峰(2016)针对我国粮食优化率低的现状,指出要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加快农作物品种升级换代,并培育有美誉度的农产品品牌。随后,张社梅、李冬梅(2017)认为要适应高端化、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以提升竞争力,应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中利用当地农业产业的优势培育新业态;紧跟消费者生活需求推动农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培育新动能新优势;培育新业态的产业集群,提升新业态的产业竞争力。陈锡文(2017)认为科技创新对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影响重大,通过科技与市场、企业、推广及科技人员积极性的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推进绿色生产方式
陈晓华(2016)认为要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化肥、农药用量,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要做到区域协调,推进北方农牧交错带加速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南方水网地区标准化生态化养殖。张英洪、王丽红(2017)以京郊农业为例,指出要加快“调、转、节”的步伐,缓解生态系统压力,积极引导发展新型有机农业,并进一步加快山区绿色发展步伐,共建山水林田湖的生命共同体。许经勇(2017)提出应转变我国现有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资源流程,转变为“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最大限度地将资源转化为有机物,从而有利于增加绿色产品的供给。
4.创新相关制度与政策
吴海峰(2016)主张利用WTO规则改进农业支持政策,要调整“黄箱”支持政策;扩大“绿箱政策”惠农增收效应的规模和范围;运用“蓝箱政策”的休耕补贴政策“藏粮于地”。陈要立(2017)指出我国应加大农业财政支出的比重,并加强农业补贴的针对性和有效利用性,将“有限”的财政从与产量挂钩的补贴项目转向综合性农业项目,推动农业补贴由补流通、补价格转向补生产、补收入、补生态。魏后凯(2017)提出要采取综合配套、协调推进的方式,构建有效的制度供给体系,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农产品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推进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优化粮食储备结构;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
5.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在新常态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要务是形成现代农业生产主体,应提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王文强(2017)认为要合理引导已经出现的逆城镇化行为,营造有利环境鼓励城镇优质人力资源进入农业领域并制定相关支持政策,推动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同时,要鼓励资本进入农业,让工商企业投资者建立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现有研究简评
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再加上农业行业自身的特殊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举措确实有助于改善我国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农产品质量缺乏竞争力、农业不可持续加剧、扶持政策仍需完善、农村人口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现状。综合以上文献,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非常有必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l性改革,并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結合国内学者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定义及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尽管学者们观点不一致,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是指通过结构调整,优化要素配置,使农民供给的农产品与消费者的需求相均衡。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l眭改革现状的研究,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目前既取得了成就,又面临着巨大挑战。也正是我国农业结构性矛盾的日益凸显才迫切需要进行改革。通过了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的研究,得知这项改革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路径,都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不可一蹴而就。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