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文|本刊特约记者 张新华
刚刚过去的2011年对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一个关键性的事件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十二五”战略研究》获得了通过,该战略研究在系统总结过去十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取得的显著成效基础上,分析了农业科技成果发展状况和发展需求,提出了关于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具体措施和保障条件等考虑,为“十二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规划的编制奠定了基础,对指导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001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十年来,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该专项始终坚持“转化一项成果、熟化一项技术、实施一个项目、提升一个企业、发展一方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宗旨,致力于引导自主知识产权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促进涉农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创业,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中试熟化、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记者从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处了解到,十年来,农转资金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农转资金投入产出比高、资金使用效益高。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工作,曾连续5年将“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中。转化资金的设立充分发挥了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有效调动和发挥了行业科技部门、地方政府、涉农科技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积极性,有力带动了地方财政、涉农企业和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投入。十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1.5亿元,引导地方、金融单位和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130余亿元,比例达1:4。目前已有北京、浙江、江西、河南、黑龙江等约30个省市设立了地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或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配套。据验收合格项目统计,项目实施期间共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135.2亿元,净利润362.8亿元,缴税总额56.1亿元。
二是农转资金项目成功率高。转化资金项目结合实际,务求实效,项目转化的技术成果围绕生产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转化资金注重与国家相关科技计划的衔接,在支持的项目中有21.8%来自国家支撑计划和863计划成果,有32%来自省部级科技计划成果。此外,转化资金项目经过省市科技部门推荐和科技部专家评审,严把项目质量。因此,转化资金项目实施的成功率较高。“十一五”期间已经验收的2006~2008年立项的1456项项目中,通过验收的1421项,未通过验收的6项,延期验收的27项,终止项目3项,项目合格率为97.6%。
三是农转资金成果产出多。转化资金项目的实施,对于促进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中试示范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引导作用,明显提高了涉农企业和农业科研机构的技术自主开发、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对于加速农业产业技术升级,促进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促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十年来,转化资金引导农业科技成果实现二次开发,使科技成果实现了产业化,促使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应用。在此期间,项目承担单位共开发新品种8070个,建立中试线2708条,建立生产线6500余条,新技术1500余项,新工艺3300余项,新设备2.5万余套,新材料3800余种,获专利授权1.0179万个,十年间共支持作物新品种中试2687个,建立各类实验示范区6万多个,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2.9亿亩,累计增加粮食420亿吨,在我国粮食实现连续8年增产增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转化资金项目带动农业增效、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效果十分显著。
四是农转资金取得的社会效益好。通过转化资金项目技术培训和转化示范,吸引、凝聚和培养了大量农业科研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增强了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服务“三农”的能力,造就了大批农民科技骨干,提升了农民吸纳应用新产品、新技术的能力。十年来,项目承担单位共培养人才1.1万人次,其中博士2300多人次,硕士2000多人次。转化资金项目不仅对于吸引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实践一线,推动农业科技新成果及时、有效转化,而且对于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民创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已完成监理验收的项目在执行期内农业企业新增就业人数达77.2万人;举办培训班8.5万个,培训人数1387.9万人次,带动农民人数2284万人次。
五是农转资金通过合作交流,扩大了影响。农转资金充分运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我国农业科技资源优势,不断向深层次推进。通过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送科技下乡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等活动,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扩大转化资金的社会影响,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据了解,近年来,国家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快速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数量逐年增加、质量大幅提升。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形成的农业科技成果综述在6000项以上,大量研发成果亟待转化和熟化并形成现实生产力,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依然徘徊在40%左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这其中,融资难仍是制约成果转化的首要因素。2009年全国科技成果统计年度报告中数据表明,因资金问题而导致成果未应用或停用的占50.2%。“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科技指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3.7%以上,其中,中央财政累计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投入为4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2.7%,累计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投入为108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8.6%。国家对应用类农业科技成果的支持总量普遍偏低,年增长幅度不大。同时,根据发达国家经验,研发投入、中试投入、产业投入的合理资金比例为1∶10∶100,目前我国只能达到1∶0.07∶100。中试环节的欠缺,严重影响了产业化效率的提升和创新链的完善,已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最薄弱的环节和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瓶颈”。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大幅度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十二五”期间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只有转变为新型的生产方式和产业,才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把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作为“十二五”时期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服务和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运行。通过政策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模式创新,加快适应我国国情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整体水平和效率的提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