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科普惠农培训: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

时间:2024-07-28

◆文│本刊编辑部

“今后谁来种地?”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使我国农民队伍的结构数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的趋势日益显现。对农业发展来说,这个趋势可能是致命问题。而这,不仅关乎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更关乎国家的经济稳定、长治久安。

近年来,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紧紧围绕“三农”工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宗旨,搭建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村科普平台。通过组织开展科技培训,激发了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

通过调研,在充分了解农村对科技培训和科普宣传的需求前提下,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将培训领域集中在“三农”政策宣讲、农业技术专题培训、医疗保健知识普及、科学防治艾滋病宣传等,把农民真正急需的农业技术、医疗卫生和农村科普知识送到田间地头、送到乡村社区、送到百姓家中,使科技惠及民生、造福百姓。

2011年,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科技扶贫与科普处被中组部、中宣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保部和科技部等九部委联合授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从远程课堂延伸到新媒体,探索信息扶贫的有效模式

为了有效利用远程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北京专家聚集优势,加强科技信息传递,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依托农村远程培训接收站点,于2007年启动了“科技扶贫远程课堂”。

“科技扶贫远程课堂”采用远程授课、定期培训的方式,邀请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农业部、北京各大医院的专家在北京演播室讲课,远在千里之外的各地学员通过网络接受培训。在进行远程授课的同时,还设置了互动环节及答疑专场,让各地学员通过地面宽带双向互动平台和热线电话等形式提问,然后由专家现场解答。这种远程互动答疑的培训方式,针对性较强,明显地增强了培训效果,使各地的学员们既学习到了新知识,又真正地实现了“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走”的愿望,凸显了远程培训的优越性。

据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科技扶贫与科普处副处长胡熳华介绍:“每个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和星期五是‘科技扶贫远程课堂’固定的培训时间。在其他时间,各培训站点可以通过卫星下载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培训课件库,选择与本地产业和技术需求相关的课件组织本地的培训。或把培训课件制成光盘发放到各个乡镇和示范村,使更多的农民从中受益。”

据了解,湖北省英山县电视台“科技之窗”栏目的一个重要节目来源就是“科技扶贫远程课堂”的课件库。

在开展正常培训内容的同时,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还积极配合国家及科技部的科普工作部署,按计划安排农村科普主题活动,如在“世界艾滋病日”组织开展的科学防艾科普培训活动。

目前,“科技扶贫远程课堂”已通过卫星网络、网站视频直播和双向视频咨询诊断系统等平台覆盖到全国21个省78个县(市)的培训站点,5年来累计培训人数达15万多人次,辐射培训人数达30万人次。

据介绍,2010年科技扶贫远程课堂围绕农业实用技术、医疗卫生保健和科学防治艾滋病等主题采用实时互动视频的方式开展了8期23场远程培训,传授科学知识、解答农民问题,直接培训3万余人次,辐射培训16万人次。2011年,共组织实施了9期25场科技扶贫远程培训,直接培训人数达4万多人次,辐射培训人数达20万人次。邀请了28位专家走进位于北京的远程培训演播室,通过远程教育卫星及网络平台向全国20多个贫困县市、贵州的黔西南州、毕节地区、四川巴中市、河南和广西的艾滋病高发地区、中国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的10个扶贫站点以及北京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市级平台遍布京郊的4000多个培训站点的农民朋友讲授了农村科技创业、农业实用技术及医疗卫生保健、艾滋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并在线实时地解答了各地提出的问题。

“较之传统的现场培训,‘科技扶贫远程课堂’不仅培训范围广,培训效果好,而且培训费用也很节省。2011年共举办9期25场远程培训,累计支出仅30万元。如果按照传统现场培训的方式,25场培训最多只能培训5000人次,各项投入总和也远远高于30万元。”胡熳华说。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在开展科普培训过程中,在利用已建立的信息化手段培训基础上,不断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扩大服务覆盖面,2011年首次采用了新媒体(微博)直播活动的最新进展情况。在人民网、新浪网和腾讯网开通了“科技列车行”、“科学防艾”官方微博,对活动进行了微博直播,及时发布有关信息,收集网友的意见和建议,并对网友的咨询及时作出解答,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整合社会多方培训资源,实现创新机制的探索

5年来,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不仅在科普培训的方式和内容上下功夫,更在机制上进行了实践探索。通过创新合作机制,整合了社会多方培训资源,使民主党派和跨国公司共同加入到“科技惠农、为农服务”的大军中。

“‘科技扶贫远程课堂’在组织过程中发挥了农工民主党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专家优势,将医疗卫生方面的培训委托给农工民主党中央社会服务部组织,几年来共有40多位农工党员参与授课。”胡熳华介绍。

这种新的培训模式既发挥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又高效而专业地完成了培训任务。同时,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还与中国革命老区促进委员会合作,将其联系的贫困县全部纳入培训范围,用较小的组织成本使更大范围的农民朋友受益。

为了更为广泛地吸引和调动社会力量,进一步加强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培养科学种养能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2009年,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又与美国辉瑞动物保健集团合作创建了科学养殖技术公益培训项目。这项合作不仅发挥了美国辉瑞动保集团在养殖领域的专业优势,也体现了其作为世界500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对于开展此项合作的意义,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贾敬敦表示,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期,城乡关系正在调整,涉及到“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亟待解决,美国在这方面具有典型代表性,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中国非常愿意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乡村社区和谐发展、促进农民就业等方面与美国开展合作,并可首先探讨在种业、畜牧业(动物健康养殖)、生物能源等领域展开合作。

经过近3年的合作,双方已在中国17个省23个县共同举办了41期科学养殖培训。培训活动针对各地学员对养殖知识的需求,精心设计培训环节,组织培训过程,为培训地区养殖技术人员和养殖户带去了全新的养殖理念、先进的养殖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养殖户的技术需求,对于促进各地区养殖业更好更快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落实一号文件需要更多“新农民”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有2.3亿农民流出农业,且多为年轻、受过相对较好教育的青年农民。由于大量高素质劳动力的出走,一些地方农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优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到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务农意愿不强的现实背景下,切实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培养新型农民成为各地迫在眉睫的选择。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要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在采访中,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下一步科普惠农培训将建立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的开放机制,打造面向农村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远程科技服务品牌。

具体做法主要包括:

一是依托农村党建网络,进一步扩大培训受益面。科普惠农培训一方面是向横向发展,增加可接收培训的县数;另一方面是向纵深发展,使农民朋友不出村就能接受到北京专家的培训和咨询。胡熳华说:“目前,中组部牵头建设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培训网络’已经遍布全国绝大部分行政村。‘科技扶贫远程课堂’可以依托农村党建网络,进一步扩大培训的范围,提高培训的效率,发挥远程培训以点带面的倍增效益。”

二是延续培训组织方式,进一步满足农民学习热情。根据各地反馈的需求,邀请农业各领域专家培训解答各地农民的实际问题。同时,将对充分利用“科技扶贫远程课堂”培训资源开展基层科技培训的站点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以不断完善培训机制,更好地满足农民学习的热情。

三是加强基层需求调研,进一步增强培训实效性。按照科技部的总体要求,2012年“科技扶贫远程课堂”将更重视对基层需求的调研,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远程培训,使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农村的实际情况,从而更有效地解决农民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是继续利用新媒体,加强农村科普知识传播能力。2012年将继续利用新媒体推动农村科普知识传播,借助于飞信、QQ、论坛、微博、网站等新媒体手段拓宽宣传范围,及时发布科学技术信息和科技动态信息,并及时回应农民群众提出的问题,多角度、多形式的进行农村科普宣传,推动科学知识的传播,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