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刘莉,朋彩虹,刘静
(1.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护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理工大学 医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当具有基本的护理科研能力[1]。本科学历护士是当前国内护理科研工作的主要力量[2]。目前国内关于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主要针对高中毕业的全日制四年制或五年制普通本科(以下简称普本)护生[2-6]。专升本教育不是定位于普通理论型本科[7],而是在一定的理论性基础上重视实用性与技术性教育,以社会需求、护理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培养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7-8]。专升本护生的入学起点、学制、学习经历等均与普本护生不同,因此在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上也应有别于普本护生。2019 年起安徽省试点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专升本学生,培养地点设在高职院校,学制两年,对符合条件者由本科院校颁发本科毕业证书、授予学士学位,体现应用型人才一体化培养特色。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安徽理工大学联合培养护理专业两年制专升本学生。本研究采用对照试验的方法,采取双导师指导下的分学期递进式培养模式,旨在提高护理专升本学生的科研能力。现报道如下。
选取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安徽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的2019 级、2020 级护理专升本学生(以下简称专升本护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 级专升本护生100 名为对照组,2020 级专升本护生98 名为试验组。纳入标准:全日制、两年学制的统招护理专业专升本学生;知情同意并且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病假、休学或退学者;因其他原因无法完成调查者。对照组护生年龄(21.31±0.51)岁,试验组护生年龄(21.45±0.56)岁,2 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3,P=0.068)。2 组学生在专科阶段均未学习过护理研究课程、均未撰写或发表论文,2 组性别、英语水平(四级)、计算机水平(一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专升本护生一般资料比较(名,%)
2.1 对照组
2.1.1 选拔导师 按照安徽理工大学要求,从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选拔护理专业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作为科研导师,并采取措施加强对导师的培养,如邀请本科院校护理硕士生导师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邀请科研经验丰富的临床护理专家开展科研讲座,鼓励指导教师积极参加学术会议、进修学习等。
2.1.2 成立护理科研小组 护理科研小组在第三学期第15 周成立,每个科研小组由1 名科研导师和7~8 名学生组成,组内学生来自于同一个班级以便后续开展科研活动,每位导师通过抽签法确定本组指导的学生。导师指导从第三学期第16 周开始直至第四学期第18 周完成毕业答辩。指导内容包括查阅文献、确定毕业论文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实施课题、收集与分析资料、撰写毕业论文、毕业答辩等。学生定期向导师汇报,导师根据本组学生科研进展情况定期开展小组科研活动,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针对性指导和帮助。
2.1.3 科研培养安排 前三学期,每学期的1~18 周学生在校内学习,待学完专升本阶段的所有课程后,从第三学期的第19 周起至第四学期的第15 周(包括寒假),学生在临床实习共21 周,具体方案见表2。由于专科阶段学生已在临床各科室轮转实习,为保证科研工作的连贯性、持续性、深入性,故专升本阶段的实习不再轮转,而是每位学生根据自己毕业论文选题,以固定医院、固定科室的方式,到三级甲等医院的对口科室进行临床实习,例如某学生的选题是关于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则安排该学生在某三级甲等医院的内分泌科实习21 周。
表2 对照组科研培养方案
2.2 试验组
2.2.1 建立“双导师”师资队伍 采取“校内导师+临床导师”的双导师指导。校内导师的选拔、培养与对照组相同,临床导师从工作5 年及以上、愿意承担专升本护生科研指导任务且符合以下任一条件的三级甲等医院护士中选拔:(1)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2)近5 年内主持院级以上(含院级)课题;(3)近5 年内参加(排名前三)省级或市级课题;(4)近5 年内在统计源及以上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为确保临床导师的科研指导质量,由临床导师所在医院的护理部制定相关政策和激励机制。临床导师确定后由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对其进行统一培训,以了解专升本护生的学情、科研培养目标及安排、毕业论文要求等。
2.2.2 成立护理科研小组 护理科研小组在第一学期第1 周成立,每个科研小组由1 名校内导师+1名临床导师+7~8 名学生组成,组内学生来自于同一个班级,每组学生由校内导师通过抽签法确定。双导师指导从第一学期第2 周开始直至第四学期第18 周完成毕业答辩,四学期每位学生同时接受校内导师和临床导师的科研指导。双导师指导内容、学生定期汇报、开展小组科研活动等要求与对照组一致。
2.2.3 分学期递进式科研培养 第一、二、三学期,每学期的前15 周(1~15 周)在校内上课、最后3 周(16~18 周)下临床实习,第四学期在临床实习12周,四学期累计临床实习共21 周;根据毕业论文选题,每位学生四学期固定医院、固定科室实习,试验组的实习总时间、实习科室安排均与对照组相同。遵循科研工作步骤安排每学期学生需完成的科研任务。在课程设置方面,试验组将部分选修课程调整到第四学期(13~15 周)临床实习结束后再返校学习,除此之外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所学课程科目、每门课程学时数及授课教师均完全相同具体方案见表3。
表3 试验组分学期递进式科研培养方案
2.3 评价方法
2.3.1 科研能力评价 于2 组学生入学时(对照组2019 年9 月、试验组2020 年9 月)和毕业时(对照组2021 年6 月、试验组2022 年6 月),分别使用潘银河[9]设计的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调查专升本护生的科研能力。该量表共30 个条目,包括6个维度,分别是问题发现能力、文献查阅能力、科研设计能力、科研实践能力、资料处理能力、论文写作能力。采用Likert 5 级评分法,得分越高则表明科研能力越强。该量表的Cronbach α 系数为0.861。调查前由研究者本人说明调查目的和注意事项,当场发放问卷、学生填写后当场回收。2019 年9 月对照组发放问卷100 份,有效回收100 份,有效回收率100%;2021 年6 月对照组发放问卷100 份,有效回收100 份,有效回收率100%。2020 年9 月试验组发放问卷100 份,有效回收98 份,有效回收率98.0%;2022年6 月试验组发放问卷99 份,有效回收98 份,有效回收率99.0%。
2.3.2 论文评价 统计2 组护生论文情况,包括毕业论文类型、毕业论文选题方式、论文投稿、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2.3.3 参加科研活动评价 统计2 组护生参加科研活动情况,包括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加小发明小创造活动、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2.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4.0 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描述,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1 2 组专升本护生科研能力评分比较 2 组护生入学时科研能力自评量表的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 组毕业时评分结果在量表总分及问题发现能力、文献查阅能力、科研设计能力、科研实践能力、论文写作能力5 个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入学时、毕业时测评的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2 组专升本护生科研能力评分比较(±S,分)
表4 2 组专升本护生科研能力评分比较(±S,分)
组别n 问题发现能力 文献查阅能力 科研设计能力 科研实践能力试验组对照组98 100 tP入学时2.94±1.08 2.98±1.19 0.255 0.799毕业时6.51±0.82 5.56±1.69 5.055<0.001入学时4.72±1.47 4.54±2.00 0.741 0.459毕业时11.64±1.52 10.81±1.87 3.450 0.001入学时3.66±2.04 3.50±1.97 0.574 0.567毕业时10.92±1.40 9.77±2.37 4.164<0.001入学时7.08±1.92 7.01±1.93 0.262 0.794毕业时12.78±1.88 11.74±2.40 3.385 0.001组别 n 资料处理能力 论文写作能力 总分试验组对照组98 100 tP入学时3.80±1.87 3.43±1.73 1.431 0.154毕业时9.64±1.56 9.51±1.89 0.540 0.590入学时5.50±1.88 5.08±2.11 1.478 0.141毕业时12.56±1.83 11.97±2.06 2.133 0.034入学时27.70±5.65 26.54±5.11 1.521 0.130毕业时64.05±3.70 59.36±6.77 6.065<0.001
3.2 2 组专升本护生论文情况比较 试验组护生撰写研究论文比例、毕业论文自主选题比例、在校期间论文投稿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 组专升本护生论文情况比较(名,%)
3.3 2 组专升本护生参加科研活动比较 试验组护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比例、参加小发明小创造活动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6 2 组专升本护生参加科研活动比较(名,%)
4.1 分学期递进式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专升本护生的科研能力 ***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护理科研工作应当立足于护理岗位、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不是为了毕业而应付做科研、写论文。以四年制护理本科为例,目前国内大多数普本护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在大三下学期末或大四上学期启动,从选题到完成毕业论文和答辩最多一年时间[10],这期间学生还面临着实习、就业、考研等,对于毫无科研经验的学生来说,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可能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毕业论文质量难以保证。安徽理工大学要求护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正文字数不少于8 000 字,且经大雅查重论文重复率不超过30%,专升本虽然学制两年,但是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却与四年制普本护生相同,这对专升本护生来说压力更大。表4 结果显示,在毕业论文类型方面,试验组研究论文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论文需要学生进行严谨的科研设计、科学地观察或干预、收集第一手资料、对数据统计分析等,每一步骤都要有充足的时间作保障。对照组的毕业论文工作在第三学期末(第16 周)启动,从开始选题到第四学期提交论文共24 周时间,学生须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科研各环节的任务,否则就会影响进度。有些学生可能担心研究论文的实施时间有限,如短期内收集不到足够的样本量、实施干预措施的时间较长等,则无法按时完成论文、影响毕业,因而选择撰写综述;即使对照组大部分学生写的是研究论文,但由于时间紧迫可能出现科研各环节实施草率、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等情况。试验组的毕业论文工作在第一学期初(第2 周)开启,从开始选题到第四学期提交论文共68 周时间。试验组比对照组有更充裕的时间开展科研,这可能也是试验组研究论文的比例高于对照组的原因。毕业时试验组问题发现能力、文献查阅能力、科研设计能力、科研实践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和科研能力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王婷等[5]研究表明,护生定期去临床实践能促进学生学以致用以及对知识的反复思考。试验组每学期都去临床实习,有助于学生将学到的科研理论运用到科研实践活动中,在导师指导下按照科研工作流程循序渐进地完成各项科研任务,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学习,扎实开展科研工作的每一环节,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切实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
4.2 分学期递进式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专升本护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生认为完成护理本科毕业论文过程中最困难的是论文选题[10-11]。部分学生希望题目由导师指定[11],甚至有些毕业论文的选题、科研设计主要都由导师完成,学生按要求做即可[4,6],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任务,缺乏主动、独立思考。也有部分导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给出建议,护生根据导师研究方向选题[12],然而对于导师的研究方向,学生不一定熟悉,内容也可能并非学生兴趣所在。专升本护生在专科阶段已经实习过、对临床护理已有一定了解,因而无论试验组还是对照组都鼓励学生毕业论文自主选题、再由导师审核把关;对选题确实有困难的学生,可由导师指定或帮助选题。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毕业论文自主选题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毕业时试验组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选题的第一步是发现研究问题[13],对照组的毕业论文选题在第三学期(16~18 周)完成,学生如果不能按时提交选题则会影响到接下来的实习科室分配,这对毫无科研经验的学生来说,从发现研究问题、查阅文献到确定选题只有3 周时间确实有难度。试验组的选题安排在第一学期(1~15 周),较对照组有更充分的时间发现问题、查阅文献、深入思考,也可挖掘自身科研兴趣点进行选题,即使自己选的题目不恰当,也有时间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或更换选题。选题的确立离不开大量的文献阅读,这带动了学生文献查阅、阅读能力的提升,这可能也是毕业时试验组文献查阅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的原因之一。
4.3 双导师指导既有利于提高专升本护生的科研能力,又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表3 结果显示,经过2 年的学习毕业时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科研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都比入学时有所提高(P<0.01),但是毕业时试验组学生的科研能力总分及5 个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指导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密不可分。目前国内普本护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绝大部分由本科院校专职护理教师承担[3]。护理毕业论文选题大多与临床护理工作有关,学校指导教师由于专职从事教学、长期脱离临床一线,缺乏对临床护理前沿知识、技术的充分了解,可能存在指导不全面的情况。由校内导师和临床导师组成的双导师师资队伍能充分发挥2 位导师的各自优势,从理论和临床角度更全面、具体地指导学生开展科研。两位导师既要分工又要合作,这要求同一科研小组内校内导师需加强与临床导师的沟通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校内导师可向临床导师学习到临床护理新知识、新技术、新进展,既确保科研指导的前沿性和针对性,又能拓展和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促进自身成长与发展。此外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过程,也是教师自己再学习的过程,实现了教学相长,这对加强院校护理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医院临床护理师资科研水平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4 双导师指导下的分学期递进式培养模式有利于调动专升本护生参与科研积极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学生在校期间论文投稿比例、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比例、参加小发明小创造活动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试验组护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更高。其可能原因一是从第一学期刚入学便开始对试验组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帮助护生尽早开启科研之门,贯穿四学期的科研培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护理科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科研兴趣和积极性;二是选拔的临床导师都具有一定的科研经历或已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在四学期的指导过程中临床导师就是护生身边的科研榜样,他们既是优秀的护士、也是优秀的护理科研人员,受临床导师的耳濡目染,护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并付诸于实践。
双导师指导下的分学期递进式培养模式有效促进了护理专升本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本研究中专升本护生的两年培养工作都由高职院校承担,这对高职院校本身提出了新的挑战,其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都与本科院校存在差距,因而不能照搬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要结合校情、学情多方采取措施,切实提高专升本护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提升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