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风热犯肺型肺炎患儿敷背散配合壮医穴位按压治疗的效果观察

时间:2024-07-28

梁 群,宁余音,王广青,彭锦绣,彭 霞,冯春妮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中医护理】

风热犯肺型肺炎患儿敷背散配合壮医穴位按压治疗的效果观察

梁 群,宁余音,王广青,彭锦绣,彭 霞,冯春妮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目的探讨敷背散贴敷配合手法按压壮医针灸学中的肩胛环穴及龙脊穴对小儿风热犯肺型肺炎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将300例风热犯肺型肺炎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在贴敷敷背散后按压肩胛环穴及龙脊穴;对照组则常规贴敷敷背散,2组的其他治疗、护理措施均相同。7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时对比观察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比对照组缩短(P<0.05);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敷背散贴敷配合壮医手法按压肩胛环穴及龙脊穴治疗风热犯肺型肺炎患儿,能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敷背散;儿童;肺炎喘嗽;中医护理

风热犯肺型肺炎属西医小儿肺炎的范畴,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肺系疾病,此病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而且易反复,是儿科住院疾病之首,有报道肺炎患儿占住院患儿的24.5%~56.2%[1],是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2],被WHO列为全球3种重要儿科疾病之一,成为严重危害儿童健康之疾。中医在治疗风热犯肺型肺炎有独特的疗效,风热犯肺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敷背散(大黄、芒硝、蒜泥)具有清热泻火、化痰祛淤的作用;壮医药在治疗风热犯肺型肺炎也有奇特的效果,它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同疾病作顽强斗争的过程中经过对积累和总结出的宝贵医疗经验进行提炼和升华而逐渐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简称为壮医[3]。为提高护理效果,课题组采用敷背散贴敷联合壮医手法按压肩胛环穴及龙脊穴,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儿科收治住院的肺炎喘嗽(风热犯肺型)患儿3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其中男 162 例,女 138 例,年龄 1~4(2.53±1.86)岁。2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体征、基本治疗方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2组风热犯肺型肺炎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

1.1.2 诊断标准 病例选择及纳入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4],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辨证为风热犯肺型:主证见咳嗽,痰黄而稠,鼻塞,流浊涕,发热恶风,咽红而肿,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4]。

1.1.3 病例纳入标准 年龄1~4岁;符合西医诊断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病程1~3 d;能坚持治疗,同意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1.4 排除标准 出现并发症及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贴敷过敏及其他皮肤疾病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者。

1.2 方法

1.2.1 敷背散的制作 采用大黄、芒硝按4∶1配伍,研成细末,制成敷背散,在使用前将敷背散与新鲜大蒜泥按比例加入清水调成膏状,并严格按大黄、芒硝、蒜泥以4∶1∶4的比例配置,平摊于塑料薄膜上,制作成大小约10 cm×15 cm,厚0.3~0.5 cm的椭圆形饼状敷料。

1.2.2 干预方法

1.2.2.1 观察组 (1)患儿取坐位或卧位,护士将敷背散贴敷于脊柱两侧肩背肺区,每侧1贴,并用3 M微孔胶布固定(明尼苏达矿业公司生产)。敷背结束30 min内不能洗澡,只能用柔软清洁干方纱轻轻擦拭干净,并定时观察患儿局部皮肤情况,如敷药后自觉局部辣痛难忍,立即揭药;敷背结束后1 h,内不能吹风及喝冷饮,出汗较多的患儿及时更换衣物并多喝温开水。均为上午贴敷,1次/d,贴敷时间均为25 min,7 d为1个疗程。(2)壮医穴位与中医穴位有所不同,中医穴位为分散的腧穴点,而壮医穴位常常以环状、直线、横线密布,连续不断;它们是龙路、火路在人体体表网络交叉成结或谷道、水道、气道之气血汇聚之处[5]。贴敷敷背散后指导家长取坐位,一手搂抱小儿腰部让其上身俯在家长大腿部,背部朝向护士,操作护士用手掌在贴敷敷背散的背部沿壮医的肩胛环穴按压,肩胛环穴的取穴方法:沿两肩胛骨外缘包括两侧肩胛骨在内作椭圆环,环线上均是穴位;顺时针环形按压,并按压椭圆环内贴敷药物的区域10~15 min,之后食指、中指并拢推拿按压壮医的龙脊穴,其取穴方法:为每个椎骨棘突下凹陷处,从上到下推按10~15 min,在穴位处加重力度。注意操作时按压肩胛环穴以掌跟用手腕的力量作椭圆环线按压,龙脊穴沿脊柱以食指、中指并拢行直线推拿按压,环线、直线按压均为连续性。一边操作一边亲切地与患儿交谈,使患儿安静配合,贴敷25 min即取下敷背散并用柔软清洁干方纱轻轻擦拭干净背部。

1.2.2.2 对照组 按观察组同样的敷背散方法贴敷,贴敷时间、疗程与观察组相同。但贴敷好药物后不进行穴位按压,按传统的方法让患儿自由活动,贴敷25 min后取下敷背散用柔软清洁干方纱轻轻擦拭干净背部。

1.2.3 观察指标 入院后每天观察两组的体温、咳嗽及肺部干湿啰音消失情况、贴敷局部皮肤及其他不良反应情况;退热时间从体温恢复正常(腋温37.5℃以下),无反复现象开始记录天数;1个疗程结束时复查血常规、评价疗效。

1.2.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治愈:咳嗽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腋温37.5℃以下),肺部干湿啰音消失,血常规恢复正常;有效:咳嗽症状减轻,肺部干湿啰音减少;无效:咳嗽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或者恶化。

1.2.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应用SPSS 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风热犯肺型肺炎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比较 2组患儿均无脱落病例,均未见贴敷处皮肤过敏、溃烂及明显的不良反应。观察组的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比对照组缩短(P<0.05)。 见表 2。

表2 2组风热犯肺型肺炎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比较(±S,d)

表2 2组风热犯肺型肺炎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比较(±S,d)

啰音时间±1.92±2.01.947.05

2.2 1个疗程结束时2组风热犯肺型肺炎患儿的疗效比较 观察组1个疗程结束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表3 2组患儿临床疗效的比较(例)

3 讨论

3.1 贴敷敷背散后进行局部按压能促进风热犯肺型肺炎患儿症状的消退 表2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贴敷敷背散后进行局部按压能促进肺炎症状的消退,退热时间、咳嗽改善时间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风热犯肺,肺失宣降,痰涎淫生,痰涎壅堵则咳嗽,热邪内闭而发热及淤血。敷背散具有清热泻火、消炎利水、化痰祛淤的功效,方中大黄苦寒迅利,泻热祛淤,一切宿食留饮、老血积痰得之即下,因而具有祛淤通络的功效[7],芒硝咸苦大寒,泻火而退燔蒸,能消宿痰老血,现代医学研究芒硝还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大蒜具有消炎的功效,而且大蒜、芒硝与大黄具有相须的功效,有报道大蒜和芒硝对大黄蕙醒类成分的透皮吸收均有促进作用[8]。小儿背部皮肤薄,有利于外用药的局部吸收,具有较好的外治作用。但是小儿天性活泼好动,依从性不高,不能自觉的配合治疗,当患儿做扭转躯体或做伸展腰背,甚至坐位时的挺胸动作都有可能引起敷贴的药物与皮肤分离或者脱落,导致药物贴敷失败,药物不能吸收而不能发挥药效作用。而观察组贴敷后采用手法按压环形肩胛环穴贴敷敷背散一方面能让小儿安静,避免药物与皮肤分离,增加药物与皮肤的接触面和接触时间,同时通过按压使药物更紧贴皮肤,加上患儿体温、护士手的温度及摩擦产生热源的辐射作用,可使局部产生蒸汽压,使药物浓度不断增高,而产生较大的透皮压,加快了药物的吸收。另一方面,按压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物的吸收,增强药物的作用效果,使其充分发挥药效。因此,观察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速度快。

3.2 贴敷敷背散后进行壮医穴位按压能提高风热犯肺型肺炎患儿的治疗效果 表3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1个疗程结束时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风热犯肺型肺炎属壮医咳嗽呕哕的范畴。壮族先民认为,咳嗽呕哕为邪毒乘虚侵入人体,邪毒淤滞三道两路,则内生痰浊,阻塞气道,气逆上冲而致。壮医将整个人体分为3部:上部天(壮语称为“巧”),包括外延;下部地(壮语称为“胴”),包含内景;中部人(壮语称为“廊”)。肩胛环穴及龙脊穴是壮族先民经过数千年的医疗实践发现的具有独特疗效的穴位,肩胛环穴及龙脊穴位于上背部,即中部人之处,处于人体中部的“气道”(肺)内,与上部的“巧”下部的“胴”相沟通,是调气之枢纽及阴阳承接之处,龙脊穴直通三道两路;肩胛环穴能通两路,按压刺激这些腧穴能调畅人体一身之气,而气是推动人体功能活动的物质[9],气通则血畅,气行则血行,气血平衡调畅,则三道两路运行通畅,3部之气就能同步协调运行,并能与大自然的天气、地气保持同步运行。这样就能使淤滞的气血得以运行,就能疏通堵塞的道路,恢复道路功能[10],而气血化生不息。此外,通过按压刺激患儿肩胛环穴及龙脊穴使其腠理开泄,毛孔扩张,加之气血运行加快,加速了体内风毒、湿毒、热毒的排泄散发,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因此,贴敷敷背散后进行壮医穴位按压,比单纯贴敷敷背散的临床疗效更好,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更快(P<0.05)。

[1]臧 逗,韩 萍,蒋思琼,等.肺功能受损肺炎患儿呼吸功能训练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1A):23-24.

[2]冯艳华,李文静.自制双孔鼻导管在婴幼儿肺炎氧疗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09,16(9A):49-50.

[3]庞宇舟,林 辰,黄冬玲.壮医药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1.

[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上)[J].中华儿科杂志,2007,45(3):83-90.

[5]黄瑾明,宋 宁,黄 凯.中国壮医针灸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0:35.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6-78.

[7]彭爱平,梁爱媚.双黄散子午流注穴位贴敷解除脑卒中卧床患者便秘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3,20(11A):71-72.

[8]曹松云.大蒜硝黄膏穴位贴敷透皮吸收试验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2.

[9]黄汉儒.壮医理论体系概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6):3-7.

[10]牙廷艺,冯 桥,杨秀静,等.壮医刮痧排毒疗法治疗咳嗽的理论基础[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1):75.

R473;R248

B

10.16460/j.issn1008-9969.2015.15.064

2015-03-17

广西卫生厅计划课题(Z2013182)

梁 群(1974-),女,广西桂平人,本科学历,主管护师。

宁余音(1962-),女,广西博白人,本科学历,主任护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江 霞]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