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王小丽,赵风霞,黄 群,徐敏娟,董丽芳
(1.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学院,浙江 宁波315014;2.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 护理部,浙江 宁波315012)
助产专业护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王小丽1,赵风霞1,黄 群2,徐敏娟2,董丽芳1
(1.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学院,浙江 宁波315014;2.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 护理部,浙江 宁波315012)
目的构建助产专业护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采用德尔菲(Delphi)法,通过2轮28名专家咨询确立助产专业护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果专家咨询的熟悉系数为0.822,判断系数为0.844,权威系数为0.833,最终确定助产专业护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9项,三级指标33项;2轮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专家咨询内部协调系数为0.743,Cronbanch’s α系数为0.776。结论经专家咨询及修改、删除、添加条目,助产专业护生质量评价体系各级指标共有45个条目,经检验,结果可靠、信度较高,可为高校助产专业护生质量的客观评价和持续改进提供量化参考依据。
助产专业;护生;质量指标;评价体系
高级助产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护理知识及助产技能,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从事助产及护理工作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能胜任护理及母婴保健工作岗位[1]。我国助产专业从属于护理专业,较多沿用护理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卫生部2005年强调[2]发展临床专业护士,助产专业区别于护理专业,突出了助产专业的发展方向。助产专业护生质量评价是助产教育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完善质量评估体系,全面评价人才质量,才能更好地推动助产专业教育的进步和发展。目前,国内外有关高级助产专业人才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科助产士能力培养等方面,对助产专业护生质量评价的研究仅停留在调查阶段,尚未报道从量化的角度来评价助产专业护生质量[1-6]。本研究构建助产专业护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对助产专业护生有针对性评价,为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标准制定等提供量化依据,持续改进培养质量。
1.1 专家遴选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专家入选标准:(1)从事一线助产工作或助产相关工作10年及以上者,中级及以上职称,并具有临床管理或助产教育工作经验者;(2)高级助产专业教育专家、三级甲等医院产科护理管理专家;(3)愿意回答专家咨询表。参加本研究2轮咨询的专家共28名,来自浙江、江西、河南、福建、湖北5个省的16个单位。其中,从事一线助产及助产相关工作专家17名,从事临床产科护理管理的专家5名,从事助产教育的专家6名。职称:教授2名,副教授4名,主任护师4名,副主任护师12名,主管护师6名。工作年限:20~30年23名,>30年 3名。学历:博士1名,硕士3名,本科19名,大专5名。
1.2 咨询表的设计 负责咨询卷设计专家组共5名,其中产科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1名,助产专业副教授1名,助产专业讲师1名,统计学专家1名。咨询表设计专家组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并初步筛选助产专业护生质量评价指标。采用立意抽样法,选择副高以上职称并工作15年以上的资深助产士5名、妇儿医院护理部主任2名、高级助产专业教育专家3名进行访谈,访谈内容围绕助产专业护生质量评价指标应涵盖的内容。通过对访谈内容反复进行分析,形成敏感指标,即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8项、三级指标28项。咨询表设计专家组经过讨论,通过文献回顾[3-6],对国内外护理和助产士相关评价体系的研究,结合助产士综合素质评价的发展和高级助产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1-2,7]对指标进行逐条讨论修改和调整,经反复推敲、筛选,确定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9项、三级指标30项的第1轮专家咨询表。
1.3 问卷发放 于2013年7—12月采用现场发放、邮寄、E-mail、电话咨询等形式进行专家咨询,参与调查的专家衡量每项指标的重要性,采用Likert 5等级评分[8],包括“非常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重要”“重要”“非常重要”5个等级。回收第1轮咨询表,根据回收咨询表意见和专家交谈,综合专家的建议和意见对条目的用词规范化,删除和增加条目,修改部分条目内容,最终形成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9项,三级指标33项的第2轮专家咨询表。将修改后的咨询表再次发放给专家进行第2轮咨询。了解专家对指标的意见或建议,修改整理条目形成第2轮专家咨询表,再次咨询。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07、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描述性分析用构成比、均数、标准差、频数等表示;专家意见权威程度用权威系数表示,为判断系数和熟悉系数的均数;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用协调系数表示。专家对条目的评价采用重要性赋值均数、变异系数和满分率表示;指标可信度检验用Cronbach’s α 系数表示。
2.1 专家积极性 第1轮和第2轮分别发放咨询表28份,回收咨询表分别为28份、26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93%,用咨询表回收率表示专家积极性,表明专家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其中20名专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2.2 专家权威程度 在第1轮专家咨询表中,熟悉系数为0.836,判断系数为0.843,权威系数为0.839;第2轮熟悉系数为0.823,判断系数为0.844,权威系数为0.833。表明专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2.3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第1轮专家咨询中,一、二、三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558、0.582、0.378;第2轮专家咨询中,一、二、三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579、0.703、0.404。2轮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协调性较高[11],见表 1。
表1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2.4 助产专业护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经过第1轮专家调查、咨询、修改及第2轮的调查、整理与分析,得出助产专业护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最终确定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9项、三级指标33项。采用专家排序法进行权重赋值[8],专家对一级、二级及三级指标集中程度权重赋值,专家对条目的评价结果用重复性赋值、变异系数及满分率表示,见表 2—表 4。
表2 助产专业护生质量评价一级指标及权重
表3 助产专业毕业生质量评价二级指标及权重
表4 助产专业毕业生质量评价三级指标及权重
3.1 咨询结果可靠性 本研究的权威程度系数为0.833,权威程度系数≥0.70为可接受信度[9]。咨询卷45个条目变异系数为0.02~0.19,均小于0.2,说明专家对指标的意见较集中,认可程度较高[8-9]。专家咨询内部协调系数为0.743,Cronbach’s α系数为0.776,专家对助产专业护生质量评价指标有较高的可信度。由此可见,28名专家对咨询结果提供了可信保证。专家选择是本研究成败的关键,严格按照专家入选标准,在人才培养基地和人才使用单位双方选择5个不同省市的助产专业教育专家、妇儿医院的资深助产士及助产相关专家、临床妇产科管理者,咨询分析指标的重要性,找出共同认可的评价指标。从调查结果和数据来看,专家在所从事领域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较高教育程度及学术水平,能够整体把握对助产专业护生质量的要求,具有广泛性、权威性和代表性。
3.2 建立助产专业护生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国内高等助产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有完整的教育体系,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和指导性的研究较少[7,10-11],对助产专业护生的质量评价不够全面[1-3,6]。开展助产专业护生质量评价是教育质量系统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可为高级助产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可靠依据。有助于推动助产专业全面客观地评价其培养模式、专业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实际效果,也可以检验教育质量、办学水平高低,有的放矢,进行相应改革、调整等,使学校教育激发出更大的积极性,深化改革,也可以通过助产专业护生质量评价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信息反馈给学校,实现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控制。本研究构建的评价体系3项一级指标涵盖了助产专业护生质量的全部内容,9项二级指标明确了评价的关键点,三级指标中更加详细提出从身体、知识、能力到素养全方面的评价,更加贴近临床工作需求。对于临床用人单位和助产专业护生而言,不仅为社会用人单位的人才使用提供一个评判的依据,也促使助产专业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主动适应助产岗位要求,从而保障助产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3.3 助产专业护生质量评价体系的内容及特点 助产教育专家和临床专家对一级指标职业能力赋值均较高,具有一致性,可以看出质量的评价注重职业能力培养。二级指标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赋值较高,说明新时代环境下,不仅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助产人才心理素质的强化也非常重要。从总体情况分析:二级指标中的职业道德赋值较高,职业素养对应的三级指标中职业价值观、医德修养、职业态度赋值较高;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赋值较高,专业能力中的临床教学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赋值较低;心理素质的赋值高于身体素质赋值,心理素质中情绪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赋值均高于其他指标;三级指标中团队协作能力的赋值趋近于基础护理能力。由此可以看出,除了知识和专业能力之外,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态度、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在助产专业护生的质量构成中占较大比重。由此看出,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及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技术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懂得团队合作中创新发展成长,这才是助产专业护生质量必备的质量要素[1-2],构建评价指标内容及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布符合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许 红,方海琴.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9-11.
[2]简雅娟,赵 平,甘西西.助产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9):832-834.
[3]邬俏璇,朱社宁,谭荔荔.产科专科护士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9):777-780.
[4]Lock L R.Selecting Examinable Nursing Core Competencies:A Delphi project[J].Int Nurs Rev,2011,58(3):347-353.
[5]Caroline S E,Homer,Lyn Passant,et al.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the Midwife in Australia[J].Midwifery,2007,23(4):350-360.
[6]王德慧.助产士核心胜任力量表的编制及测评[D].北京:北京大学,2011.
[7]闫育敏,刘晓英.我国助产教育的起源与发展[J].护理研究,2013,21(17):3559-3561.
[8]张 肖.临床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3:1-53.
[9]梁万年.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利用[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72-173.
[10]梁伟珍,邬郡丽,叶玲珍,等.实习助产士职业防护行为分析及临床带教对策[J].护理学报,2010,17(11B):25-27.
[11]李真真,魏碧蓉.本科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2,9(5):198-201.
G420
B
10.16460/j.issn1008-9969.2015.05.016
2014-09-21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4SCG288);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YGH135)
王小丽(1980-),女,河南洛阳人,硕士,讲师。
方玉桂 谢文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