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施秀华,江长缨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码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125)
【调查研究】
上海市某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及影响因素分析
施秀华,江长缨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码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125)
目的了解上海市某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探求围绝经妇女健康问题的社区综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立意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某社区350名45~55岁妇女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表和自制一般状况量表进行评价。结果本组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75.7%。13项症状中,出现频率最高前5位症状依次为潮热出汗、骨关节痛、疲乏、性生活障碍、易激动。经Logistic回归分析,大龄、合理锻炼、雌激素替代疗法是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的保护因素;超重或肥胖是危险因素。结论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与不同人口学特征、行为方式密切相关。应根据围绝经期女性不同的影响因素,提供有针对性、全方位的社区综合干预,提高围绝经妇女的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其生存质量。
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影响因素
女性40岁后任何时期开始出现临床上月经不规律,血内生殖激素浓度出现相应的改变,直至月经停止后1年内,这段时间称为围绝经期[1]。围绝经期妇女主要表现在生育能力和性活动能力下降,月经周期不规则,经期持续时间长,经量增多或减少以至停止,性器官进行性萎缩而逐渐衰老[2]。部分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引发的一系列躯体和精神心理症状,同时妇女进入围绝经期之后,其慢性疾病与妇科疾病的发生概率也会增加,从而影响到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为了解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以便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工作,笔者于2013年6—10月对上海市某社区350名 45~55岁妇女进行调查,并加以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调查对象 根据Kendall倡导的多因素分析的样本含量估计,认为样本含量至少是变量数的10~15倍[3],由于本研究使用的调查表含有29个条目,所以本研究应至少选取290~435例对象。本研究采用立意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浦东新区某社区45~55岁非在职女性人群350名。纳入标准:(1)年龄 45~55 岁的妇女;(2)非在职;(3)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1)年龄<45 岁或>55 岁;(2)在职;(3)合并精神病,智力障碍或语言障碍不能准确表述,或不能理解调查表内容者;(4)各种原因不能或不愿参加调查者。
1.2 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包括3部分内容。(1)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身高、文化程度、有无工作、月经史、怀孕次数、是否母乳喂养、慢性病史等。(2)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包括围绝经期相关知识 4题,计算正确率;围绝经期的态度、行为12题,其中饮食相关3题,2道多选题,1道单选题,以选择项遗漏或不正确多于1项为不合理饮食;体育锻炼情况3题,以每次不少于30 min,每周不少于2次,坚持时间超过半年为合理锻炼;是否定期检查2题;是否吸烟2题;雌激素应用情况2题。该部分经信度分析Cronbach’s α系数为0.782。(3)健康状况,13个问题,采用国内改良的Kupperman症状评分量表[4]筛查围绝经期综合征,Cronbach’s α系数为0.925;量表记分方法:无症状=0分,偶有症状=1分,症状持续=2分,影响生活=3分;相应条目乘以相应权重指数相加计算总分,潮热汗出权重指数为4,感觉异常、失眠、易激动、性生活障碍、泌尿系统症状为2,其余症状为1;Kupperman症状评分0分为无症状,1~15分为轻度,16~30分为中度,>30分为重度。
1.3 调查方法 由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护士及全科医生12名组成调查员队伍。资料收集采用被调查者自填调查问卷的方法,或者被调查者叙述、调查员填写的方法。调查时先向被调查者解释研究目的,征得同意。调查员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向患者说明问卷的填写要求,问卷当场收回。整个调查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及时检查整理问卷,如发现遗漏或者误填,及时纠正或者补填。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50份,有效回收率为 100%。
1.4 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利用Excel进行录入,SPSS 19.0进行统计学处理。单因素分析中对年龄、文化程度和体质量指数有序分类资料,进行非参数检验,其他数值进行Pearson卡方检验,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的相关因素,检验水准α=0.05。
2.1 围绝经期症状发生情况 被调查对象围绝经期症状 Kupperman 指数为 0~40(14.90±0.60)分。 根据评分标准,调查对象中有75.7%的女性出现至少1种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中、重度以上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占34.8%。从表1可见,围绝经期综合征主要症状及体征发生率前10位依次为潮热出汗、骨关节痛、疲乏、性生活障碍、易激动、失眠、眩晕、心悸、头痛、皮肤蚁走感。
表1 上海市某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评分(n=350)
2.2 不同人口学特征、行为方式的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 45~50岁年龄段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80.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发生率为86.0%,超重及肥胖者为81.7%,绝经妇女为80.2%。不同文化程度、是否绝经、是否合理锻炼、是否定期检查、是否采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人口学特征、行为方式的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n=350,例,%)
2.3 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3.1 变量赋值 以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为因变量,不同人口学特征、行为方式的10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具体赋值方法见表3。
表3 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赋值方法(n=350)
2.3.2 回归分析结果 对以上因素赋值后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有4项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其中大龄、合理锻炼、雌激素替代疗法是保护性因素;超重或肥胖是危险性因素。这与单因素分析有出入,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次单因素分析时,进行了多重性统计,必然增加了假阳性和假阴性错误的概率;而多因素分析则考虑了多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表4 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n=350)
3.1 上海市某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水平分析 本次调查中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为75.7%,其中轻度占40.9%,中度27.7%,重度7.1%,与国内其他城市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例如:长春地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64.3%[5];广东地区为68.1%[6];湖北武汉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80.3%[7];新疆石河子地区为88.8%[8]。而与本市其他社区发生水平相类似。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身心疾病的一种。在Porter等[9]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中血管舒缩障碍是困扰围绝经期妇女的典型症状;在我国,陆亦琼等[10]用改良的Kupperman问卷对40~60岁围绝经期女性进行调查,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为70.3%,13项症状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为潮热出汗(53.2%)、骨关节痛(47.6%),与本次调查围绝经期综合征主要症状的发生率基本相符。
3.2 上海市某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水平受妇女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饮食等情况的影响[11-13]。本次调查以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为因变量,不同人口学特征、行为方式的10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大龄、合理锻炼、雌激素替代疗法是保护因素,而超重或肥胖是危险因素。
研究[14]证明激素替代疗法的益处在于能有效解除或缓解绝经期相关症状,预防和治疗绝经中期、远期相关问题(如泌尿生殖系统萎缩性病),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然而在中国接受激素替代疗法的围绝经期妇女所占比例很低。研究表明[15],我国对激素替代疗法的知晓率为8.4%,与国外社区知晓率高达80%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迫切需要利用各种途径,采用不同健康教育形式来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合理锻炼有利于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体内氧自由基的清除,可明显提高雌二醇和孕酮水平[16]。体育锻炼因人而异,贵在坚持,重在适度。对围绝经期妇女来说,运动还兼有放松情绪的积极作用,因而有利于女性的心理健康[17]。本调查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年龄为(51.50±3.00)岁,而大龄成为保护性因素可能与围绝经期妇女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身体的重视程度以及早期治疗有关。
围绝经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的衰退,导致脂肪代谢障碍,同时活动量减少,基础代谢降低,造成热量过剩及糖代谢紊乱容易引起肥胖。而肥胖的出现,血脂的增高,又可以反过来加重围绝经期的一些症状,诱导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等疾病的发生。沈清等[18]调查发现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糖尿病和胆囊炎患病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研究表明:白色的脂肪组织具有很强的内分泌功能,其分泌的脂肪细胞因子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女性内分泌和代谢,导致雄激素产生增多、高胰岛素血症等,从而使激素变化与肥胖之间相互影响[19]。脂肪组织是雄激素产生、雄激素与雌激素相互转化活跃的地点,因此大部分性激素储存于脂肪组织中,而不是血液中。脂肪组织中甾体激素的浓度比血浆中的浓度高,而肥胖女性体内甾体激素水平比正常者更高。雄激素水平增高及高胰岛素可抑制肝脏产生性激素结合球蛋白,而此物质为性激素载体,是决定血循环中雌二醇和雄激素生物活性的重要物质[20]。肥胖者由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降低,雄激素生物利用度不同程度上升,并出现各种高雄激素体征[21]。
3.3 建议与对策 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高,不仅因为雌激素缺乏或不稳定等生物因素引起,同时可能与社区妇女多处于社会、家庭、工作、生活的多重压力之中有关,严重影响着妇女的身心健康。因此,提高围绝经期妇女自我保健能力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围绝经期女性通过培养自己更多、更广泛的兴趣,如散步、音乐、书法、绘画等各种活动,增加与周围环境和人的交往,放松思想,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可有效减轻围绝经期症状和不适。社区医护人员应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围绝经妇女提供个性化、连续性和全方位的社区综合干预措施,促进和维护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如成立妇女关爱家园,建立社区支持网络,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访视,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及各项联谊、工艺、健身等系列活动,提高围绝经妇女的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及心理调适能力,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
[1]乐 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20-379.
[2]毕建书,郭文仙,秦聪敏.浅谈围绝经期保健[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0):666-667.
[3]樊俊华.更年期妇女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
[4]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下册)[M].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37.
[5]张 琳.长春市市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情况调查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8.
[6]田丰莲,詹新林,赵庆国,等.广东地区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4):67-70.
[7]肖秀梅,周艳萍,容 红,等.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需求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6):5437-5438.
[8]陈丽丽.石河子市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D].新疆:石河子大学,2009.
[9]Porter M,Penney G C,Russell D,et al.A Population Based Survey of Women’s Experience of the Menopause[J].Br J Obstet Gynaecol,1996,103(10):1025-1028.
[10]陆亦琼,汤振宇,许 薇.上海市南京东路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1,8(2):209-211.
[11]刘婉娜.391例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6):26-28.
[12]周永琴,苏建林,金莉莉,等.663例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调查[J].江苏预防医学,2007,18(1):45-47.
[13]江雪芳,田丰莲.围绝经期妇女饮食习惯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关系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6):667-660.
[14]徐 苓.科学全面地分析激素补充治疗的利与弊[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10):577-579.
[15]张淑彩.围绝经期妇女保健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5):44-46.
[16]谢月霞,郭惠仙.有氧健身操对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及激素水平的影响[J].护理学报,2009,16(12A):47-48.
[17]马素慧,陈长香,吴文慧,等.跳绳与八段锦健身操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合并抑郁症状患者的疗效对比[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1):49-51.
[18]沈 清,范春红,陈定湾.浙江省居民体质指数与相关疾病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9):1077-1079.
[19]李 萍,李 奕.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的成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分册,2006,25(2):101-105.
[20]林金芳.肥胖与女性生殖内分泌[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12):720-722.
[21]Bernard L,Christin-Maitre S,Basille C,et al.Insulin Resistance and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Gynecol Obstet Fertil,2003,31(2):109-116.
Occurrence of Perimenopausal Symptoms of Women in Certain Community in Shanghai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SHI Xiu-hua,JIANG chang-ying
(South-dock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Pudong New Area,Shanghai 200125,China)
ObjectiveTo find out the occurrence of perimenopausal symptoms in a community of Shanghai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and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community intervention of perimenopausal women.MethodsWith purposive sampling,350 women aged from 45 to 55 in one community in Shanghai were investigated with modified Kupperman scale and a self-designed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ResultsThe incidence of perimenopausal symptoms was 75.7%.Among the 13 symptoms,the top five symptoms in the sequence of frequency were hot flushes and sweating,bone and joint pain,fatigue,sexual disorder and irritability.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reasonable exercise and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HRT)were protective factors while overweight or obesity was risk factor.ConclusionPerimenopausal symptom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r. We could offer a full range of targeted and integrated community interventions for perimenopausal women to improve the health self-management skills of perimenopausal women and their quality of life.
woman;perimenopausal symptoms;influencing factors
2014-02-13
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创新资金项目(PKJ2012-Y43)
施秀华(1979-),女,上海人,大专学历,主管护师。
江长缨(1965-),女,上海人,大专学历,副主任护师,护理部主任。
R473.71
A
10.16460/j.issn1008-9969.2015.05.036
吴艳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