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五脏精气盛衰旺时规律探讨*

时间:2024-07-28

曹正同,段 力,武凤震,宋元泽

(1.韶关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0; 2.成都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3.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 4.淄博市中医院,山东 淄博 255000)

传统中医学并未明确提出五脏精气盛衰旺时,但先秦时期,五脏精气盛衰旺时已初显于五行理论中。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描述了六经欲解时,即六经病在“欲解时”的时间内容易痊愈[1]。《伤寒论》曰:“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张仲景认为太阳病在巳、午、未时容易痊愈,首次描述了疾病与时间的关系[2]。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以“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为依据,将日晡所发潮热解释为“阳明旺于申酉戌,日晡所发潮热者,阳明热甚也”,首次提出“阳明旺于申、酉、戌时”的观点,开启了后世对“阳明旺于申酉戌”的争论[3-6]。唐朝女道医胡愔在其著作《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7]中首次明确五脏精气盛衰于每日的时间。本研究通过对既往脏腑精气盛衰文献的研究,发掘五脏精气盛衰循环的规律,由此确定五脏精气盛衰与时间的关系。

1 五脏精气盛衰旺时

1.1 五行应时与盛衰旺时

脏腑精气盛衰旺时来源于秦汉黄老文化中的五行理论,其最早的记载可见于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五行书》,何双全考证并改编原文曰:“木生亥,壮卯,老未。火生寅,壮午,老戌。金生巳,壮酉,老丑。水生申,壮子,老辰。”[8]见表1。

表1 《秦简·五行书》五行对照表

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将五行与地支关系描述为:“木生于亥,壮于卯,死于未……火生于寅,壮于午,死于戌……土生于午,壮于戌,死于寅也……金生于巳,壮于酉,死于丑……水生于申,壮于子,死于辰……”[9-10]见表2。

表2 《淮南子》五行对照表

隋代萧吉在《五行大义》中描述了五行之气的生旺盛衰规律[11-12]。《五行大义·论生死所》曰:“木,受气于申,胎于酉,养于戌,生于亥,沐浴于子,冠带于丑,临官于寅,王于卯,衰于辰,病于巳,死于午,葬于未。火,受气于亥,胎于子,养于丑,生于寅,沐浴于卯,冠带于辰,临官于巳,王于午,衰于未,病于申,死于酉,葬于戌。金,受气于寅,胎于卯,养于辰,生于巳,沐浴于午,冠带于未,临官于申,王于酉,衰于戌,病于亥,死于子,葬于丑。水,受气于巳,胎于午,养于未,生于申,沐浴于酉,冠带于戌,临官于亥,王于子,衰于丑,病于寅,死于卯,葬于辰。土,受气于亥,胎于子,养于丑,寄行于寅,生于卯,沐浴于辰,冠带于巳,临官于午,王于未,衰病于申,死于酉,葬(墓)于戌。”[13]见表3。

表3 《五行大义》五行对照表

秦简中的生、壮、老,《淮南子》中的生、壮、死,以及《五行经》中的受气、胎、养、生、沐浴、冠带、临官、王(旺)、衰、病、死、葬(墓)等,是将五行木、火、金、水、土5种不同的能量在自然界中生长、盛衰的过程比喻为人的一生,用以描述五行各自属性的能量盛衰与自然界的对应关系[11-12, 14]。其中受气、胎、养、生、沐浴、冠带、临官为五行各自能量上升阶段,王(旺)为最大值,王(旺)之后转为衰落,衰、病、死、葬(墓)意为能量逐步降低、衰亡,直至新的循环开始[15-17]。据精气能量盛衰过程可知,五行所对应的旺时为:木旺于卯时,火旺于午时,金旺于酉时,水旺于子时,土旺于未时。

1.2 五行应时与五脏精气盛衰关系

古人将五行中的金、水分别与肺、肾相对应,正如《难经·四十难》[18]曰:“肺者,西方金也,金生于巳……肾者,北方水也,水生于申……”胡愔[7]将五行、时间与脏腑精气盛衰结合起来,形成五脏精气盛衰规律,相对完整地论述了五脏精气盛衰与五行、日周期时间的关系;其在《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中曰:“肺为西方,兑金也,金受气于寅,生于巳,旺于酉,病于亥,死于子,墓于丑。心为南方,离火也,火受气于亥,生于寅,旺于午,病于申,死于酉,墓于戌。肝为东方,震木也,木受气于申,生于亥,旺与卯,病于巳,死于午,墓于未。肾为北方,坎水也,水受气于巳,生于申,旺于子,病于寅,死于卯,墓于辰。脾为中央,土也,受气于巳,生于子,病于亥,死于卯,墓于辰。”

古人常用受气、生,旺,病、死,墓表述事物兴起盛衰规律,说明相应脏腑之气盛衰时间与过程,以及五行之气的兴起、盛衰规律[19]。笔者总结如下。

肺在五行属金,金气能量于寅时萌芽、巳时生长,酉、亥时达到极盛后逐渐减弱,子时结束,丑时休养,并在下一个寅时开始新的循环。心在五行属火,火气能量于亥时萌芽,寅时生长,午时达到极盛后逐渐减弱,至申时火气能量进一步减弱,酉时结束,戌时休养,并在下一个亥时开始新的循环。肾在五行属水,水气能量于巳时萌芽,申时生长,子时达到极盛后逐渐减弱,至寅时水气能量进一步减弱,卯时结束,辰时休养,并在下一个巳时开始新的循环。肝在五行属木,木气能量于申时萌芽,亥时生长,卯时达到极盛后逐渐减弱,至巳时肝气能量进一步减弱,午时结束,未时休养,并在下一个申时开始新的循环。脾在五行属土,土的能量于巳时萌芽,子时生长,分别于辰、戌、丑、未时达到极盛后逐渐减弱,卯时结束,辰时休养,并在下一个巳时开始新的循环。见表4。

表4 五脏精气盛衰时间表

1.3 脾之旺时探讨

表4中显示五行之土能量盛衰过程与其他四行不同,而“脾主时长夏”与“脾不主时”在学术界多有讨论。《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曰:“季夏并四季各十八日存镇星在脾中。”即以四季而论,脾所主为每个季节最后18天。故有“脾不主时,寄旺于四时之末各18天”的说法。表2、表3、表4所示五行对应时辰中,以脾旺四季作为脾土的盛衰旺时规律,故年周期律中脾旺于每个季节最后18天,以十二地支应十二月则为辰、戌、丑、未月;以十二地支应日周期律而言,脾旺于辰、戌、丑、未时。故表4中五行脾土的盛衰旺时为辰、戌、丑、未时。

1.4 五脏精气盛衰旺时循环的4个阶段

据表4可知,五脏精气盛衰旺时是遵循一定规律而循环往复的,可将精气盛衰大致分为4个阶段,即受气、生长阶段,旺盛阶段,病、衰亡阶段,休养阶段。在以上4个阶段中,尤以旺盛阶段为重,它代表相应脏腑精气已经达到最大值,并带来一系列脏腑生理和病理的改变。旺时分别为:肾旺于子时,肝旺于卯时,心旺于午时,肺旺于酉时,脾旺于辰、戌、丑、未时。在临床中,五脏精气旺时可用于辅助诊断、治疗与判断预后。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正邪之间的关系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机体脏腑精气强盛,则外邪难以侵犯人体。若外邪在机体正气充足时侵犯,此时正气鼓动,驱邪外出,症状表现较为明显。如《伤寒论》少阳病条文:“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即风寒邪气侵犯少阳,误用下法,病邪并未传变仍在少阳经,出现“蒸蒸而振、发热、汗出”等症状,这些症状由正邪相争剧烈、正气驱邪外出导致,此时应顾护正气,驱逐外邪[20]。正邪相争极期是正气抗争邪气最剧烈的阶段,此时脏腑精气必然旺盛,故多见于脏腑、经络之气旺盛的时间点。在正邪相争的极期,若能因势利导,进一步增强正气,则可顺利驱邪外出。

2 五脏盛衰旺时临床应用

邢玉瑞认为,五行与时间的关系是我国古代医家认识自然界万物生长化收藏规律及人体五行精气活动节律的一种理论,可指导疾病的诊断,判断病势的进退、转归和预后[21]。

《普济方》中记载了五脏盛衰规律案例,曰:“秽气入肝,与泪相感,则为水泡。色泽微青,以应肝之象,旺在寅卯。入心与血相感,则为斑子,色带深红,以应心之象,旺在巳午。入脾与涎相感,则为疹子,色赤黄浅,以应脾之象,旺在辰戌丑未。入肺与涕相感,则为脓泡。色白而肥,以应肺之象,旺在申酉。肾主色黑,肾在下,不受秽气,疮痘不透即变黑色,以应肾之象,旺在亥子。”《普济方》记载瘟疫的表现症状与疫毒之气及五脏精气旺盛时间密切相关,症状严重的时间与五脏精气旺盛的时间一致。原文解释曰:“盖肝旺于寅卯,因潮热而运动肝气,故随脏而出,必知水泡也。”肝在寅卯时辰属生长与旺盛阶段,此时肝中精气旺盛,如果邪气入肝,则肝气与邪气相搏,正气由里驱邪达表,又因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正邪相争表现为肝中精气旺盛,正气驱邪以泪液形式从两目而出,并在体表化成水泡。其中,“微青水泡”及“旺在寅卯”一方面提示秽毒之邪病位在肝;另一方面也提示脏腑精气尚足,内陷秽毒仍可外达于表。瘟疫症状在相应旺时加重,说明这一时间所对应脏腑精气充盈并可驱邪外出,表现为症状加重,这也符合“旺时而剧”“正邪交争”的一般原理[22-23]。五脏精气盛衰旺时规律可辅助临床诊断与治疗,全面认识脏腑之气的盛衰变化,使临床诊断更准确,有助于认识疾病本质[24-25]。

3 小 结

笔者对散存于不同文献中有关五行、五脏与时间规律进行综合整理和研究,丰富了中医时间学研究内容。五脏精气盛衰与时间密切相关,五脏精气在时间中呈现出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过程,即生长、旺盛、衰亡、休养4个阶段。其中旺盛阶段所对应的五脏精气旺时规律更具有代表性和临床实用性。本研究是中医时间学研究的一部分,五脏精气盛衰规律虽然聚焦于日周期,但与年周期中的五运六气也密切相关,还须进一步研究,形成完整的中医时间学模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