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师带徒”模式在中医本科教学中的实践效果研究*

时间:2024-07-28

王海波,张俊萍

(1.扬州大学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临床教研室,江苏 扬州 225001; 2.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4)

改革开放以来,医学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医高等教育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革新和完善[1]。如何更好地改革中医药人才培育模式历来是中医药教育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对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在中医药几千年发展史中,口耳相传的教学方法一直是中医学最重要的传承方式[2]。“师带徒”模式在各行各业的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3-5],尤其是在医学教育方面[6-8]。直至今天,“师带徒”依然被列为最重要的中医培训形式之一。选择学习中医的优秀学生,将其与临床中医专家建立“师带徒”关系,对于师、徒来说,都会受益匪浅,这就是中医本科教学中融入“师带徒”模式的重要意义。现在的常规中医教学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教”与“学”[9-10],而“师带徒”模式的融入,除了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外,还能够通过拜师来确定自己本科期间跟随的中医临床老师,通过门诊跟师体验和实践于临床,沉浸式地参与中医的诊疗全程。“师带徒”模式与理论教育相结合在人才培养和中医药的传承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1]。在校学生在完成课堂理论学习的同时参与老师的临床诊疗过程,能在拓展知识、掌握临床技能,以及培养临床思维和人文素质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将“师带徒”融入中医本科教学中可以很好地适应中医自身传承特点,解决现行中医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扬州大学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临床教研室从2009年开始探索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的改革,尝试将本科生和具有临床经验的教师结对拜师,将“师带徒”教学模式与常规中医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相结合。本研究即是对该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研究和总结,以期为下一阶段的中医本科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参考。

1 一般情况

选择扬州大学医学院在校学习的中医类本科学生,根据是否参与“师带徒”模式进行培养将学生分为观察组(参与“师带徒”模式)和对照组(常规学习,未参与“师带徒”模式)。观察组学生30名,男14名,女生16名,平均年龄(20.54±0.75)岁。对照组学生30名,男生15,女生15名,平均年龄(21.04±1.05)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教学方法

对照组学生未参与“师带徒”模式,进行常规学习,按时参加学校的正常大班教学。整个学习内容包括:①课前预习。在正式上课前,对照教学日历对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初步学习和了解,标注预习中的学习难点和问题。②课堂学习。随班上课,在课堂上听取老师对书本知识的讲授,记录课堂笔记,参与课堂互动。③课后复习及作业完成。在课堂学习结束后,根据课后作业安排及时复习,总结归纳所学内容。

观察组学生除了参与对照组学生的全部学习内容外,还参与“师带徒”模式教学。学生在刚入学以后就参加学校组织的“师带徒”结对拜师活动。学校为学生遴选出具有深厚临床经验的老师作为带徒老师。一名学生只能选择一位“师带徒”老师,一位“师带徒”老师最多只能带2名学生。观察组学生根据自己课程的空余时间跟师上门诊抄方,早接触临床,早接触患者。此外,有的学生还跟着导师参与中医文献的整理、专著的出版等事务。有的“师带徒”老师是硕士生导师甚至是博士生导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老师的科研团队,较早地接触科学研究。

3 考核指标及方法

汇总学习期间的临床实践考核成绩和相关理论考试成绩, 采用对学生和带教老师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综合考察。主要考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情况、专业胜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以及对各自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其中专业胜任能力包括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动手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包括文献阅读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专业认同感;对各自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评价项目包括老师的学识和教学过程、课堂知识理解能力培养、解决临床问题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以及总体满意度。综合各方面的数据,全面分析“师带徒”融入中医本科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研究“师带徒”融入中医本科教学对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的影响。

4 统计学方法

5 结 果

5.1 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情况对比

观察组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结果表明,“师带徒”融入中医本科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掌握水平。

表1 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情况对比 分,

5.2 两组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对比

观察组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动手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结果表明,“师带徒”融入本科教学对于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表2 两组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对比 分,

5.3 两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对比

观察组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专业认同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结果表明,“师带徒”融入中医本科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专业认同感,对于中医本科教学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表3 两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对比 分,

5.4 两组学生对各自教学模式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学生对于“师带徒”融入本科教学的教学方法总体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结果表明,“师带徒”融入中医本科教学更受学生欢迎。

表4 两组学生对各自教学模式满意度对比 名(%)

6 讨 论

扬州大学从2009年开始一直探索将“师带徒”融入中医本科教学中的新教学模式,在学生刚进校的时候就为学生遴选出了具有深厚临床经验的老师作为“师带徒”的老师。由于学生总体数量不多,完全可以达到1∶2的师生配比。笔者发现,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在中医本科教学中融入“师带徒”模式的效果远比大班课堂教学效果好得多,因为教师只教授1~2名学生,一对一的教学能让学生进步更快,能让学生最大程度学习、理解临床知识,让本科初学者获得最优化的教学资源。同时,教师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也能在教学中随时随地指出学生学习知识的误区,最大程度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还能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详细讲解疾病知识,及时告知难点,并且给出解决的建议。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更好地建立临床思维,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让学生沉浸在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中,更好地继承老师的医学经验,以便培养出高职业素养的中医医学生;此外,还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医德医风的影响,有利于培养道德高尚的医学生[12]。“师带徒”模式融入中医本科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中医理论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临床思维。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应改进传统的“师带徒”模式,打破局限性,不能让学生形成“门派”倾向而使其实践范围缩小,甚至在学习中出现偏差[13],从而更利于学生的进步。此外,将“师带徒”模式融入中医本科教学有望挽救多年来中医名医匮乏的现状,在培养高素质、有道德的中医学生方面也有着较好的前景。

总之,中医本科教学中融入“师带徒”模式,将中医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中医高等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发展和传承中医高等教育事业,不仅有利于中医的传承,还有利于培养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但也应该看到,这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落实中医文化和医学培训、加强中医经典理论学习,如何进行评估等等。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更应积极寻求中医传统“师带徒”模式与现代高等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中医教育事业更好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