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医术语名称研究*

时间:2024-07-28

王 明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药信息文献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4)

中医术语名称研究属于中医文献学研究的范畴,采用训诂学的方法从名物学的角度对病名、中药、腧穴等中医学术语进行整理归类、研究释义。诞生于秦汉时期的中医四大经典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医家对医籍注解时就运用了大量的训诂学方法。王叔和注解《脉经》,陶弘景作《本草经集注》,王冰注解《素问》,历代医家在医学著作中均对相关术语进行释义。《本草纲目》更是设“释名”专篇,释语源、解方言、明假借、考音韵、辨形态、刊传误,对中药名进行考释,由此开拓了中医术语研究的专篇,这些研究为今后中医术语名称研究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1 中医术语与名物研究

名物是关于具体特定之物的名称,名物研究亦称作名源义、释名、命名义、命名理据研究等,是探讨名物得名由来、异名别称、名实关系其文化涵义的学科。理据研究重点在于讨论名物得名由来及其文化内涵。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曰:“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名者,圣人之所以真物也。名之言真也。”他认为只有真实地反映或表现事物的名称才能称为“名”。刘兴均将“名物”定义为上古时代某些特定事类品物的名称。这些名称记录了当时人们对特定事类品物从颜色、性状、形制、等差、功能、质料等诸特征加以辨别的认识。它体现了先民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以及对事类品物的类别属性的把握[1]。这种对诞生于古代名物词汇的解释、探源研究也称为名物训诂。

中医术语词汇丰富,主要包括有人体部位、腧穴、药名、方剂名、病名、病机、症状等方面。其中既有可见、可闻、可尝、可触等直观感知的具象名称,中药如五味子、鱼腥草;也有运用中医理论结合词源含义而命名的术语,疾病名如黄疸、胸痹;还有借鉴其他学科词汇而得名的术语,穴位名如内庭、劳宫。

2 中医术语名称的研究方法

研究阐释中医典籍中的名词术语,最基本的在于了解掌握名词术语的命名理据。一方面采用中医理论和医学史方面的知识对术语的命名进行探源,另一方面继承传统语言学中的训诂成果,并借鉴科学的现代语源学理论,运用形训、音训、义训等训诂方法探求术语的命名理据。

2.1 通过同源词追溯其本义

考证中医术语的词源、同族词,厘清其词义源流,有助于我们深刻了解术语含义,阐释其命名理据。这是由于大多数中医术语出处年代久远,承载术语的本字与中医学相结合,往往呈现的是其引申义。汉语词义孳乳演变过程中常常根据衍生义变化形符、或声符,但都是围绕着本义进行演变。中医典籍中常有一物(疾病、部位等)多名现象,这些词语大多形似音近(同),这就是音义相通的同源词、同族词术语。通过同源字的探析,有助于词义溯源,了解本义;通过对同族词的研究,则能横向旁通,了解引申义。如:痹,《中医大辞典》中有两个义项,其一“疾病名,指风寒湿邪侵袭经络、痹阻气血,引起以关节、肌肉酸痛、拘急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其二“泛指病邪闭阻肢体、经络、脏腑所致的各种疾病”[2],两个释义中分别出现了痹阻、闭阻,两者其实为同一个含义,即痹阻等同于闭阻,这是因为痹的含义源于其词源“闭阻”义。

痹的同源字有箅、蔽、閟、闭、覕、密等。从音韵关系来看,箅、閟、闭上古音均属帮母质部,覕、密均从“必”得声,“必”上古音亦属帮母质部,“蔽”上古音属帮母月部;痹与以上诸字声同韵近。从词义上看,箅是一种有洞眼用以隔物的蒸食竹具;蔽,有遮、挡之义;閟、闭均是关门、闭合之义;覕,遮蔽、看不见之义;皆含有阻隔、闭阻之义。此外,从词义范围更广的同族词角度来看,痹与逼、否、痞等也属双声叠韵,音义关系密切。逼,迫促、狭窄、阻隔之义;否,闭、塞;痞,指胸腹内气机阻塞不通、郁结成块;皆有“闭塞、阻隔”之义。故中医术语“痹”的词义为“闭塞、阻隔”[3]。痹病是因病机(气血阻滞或邪气闭阻)理据得名,其他如心痹、喉痹、肠痹、胸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皮痹等是因病位结合病机理据命名,行痹、痛痹、着痹等是由疾病特征结合病机理据命名。

2.2 通过联绵词“转语”释名

联绵词是由两个字组成的双音节单纯词,虽写作两个字,却只有单一词素。两个字是一个整体,其含义不能拆开,只能从整体上去解释。王力《汉语史稿》认为:“汉语的双音词有一种特殊的构词法:它们多数是由双声叠韵构成的。”他指出:“凡十分接近的声母(如心母和山母)和十分接近的韵母(如上古的脂部和微部)都可以认为双声叠韵。”[4]中医术语起源较早,深刻保留了语言、词汇孳乳分化的痕迹,其中就含有联绵词术语,可以帮助我们从更广的角度看待古医籍中的名物训诂,从而在探求中医术语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如:“果臝”联绵词大家族有二百多个词汇,均源于其原始语根“骨碌gulu”所滋生的汉语,均有“圆形”之义;圆腰蜂作“蜾蠃”,圆腰虫“蝼蛄”也作“蛞蝼”,车轮作“轱辘”“毂辘”,圆形蛙《礼记》作“螻蟈”等[5]。在中医术语中有栝楼、佝偻、骷髅等,栝楼又作瓜蒌、果臝,是中医临床上常用中药,得名于“果臝”转语,故也写作蓏蒌、果蓏。佝偻得名于“果臝”转语,其同义联绵词还有伛偻、偊旅、佝偻、痀偻,这些词不可拆开释义,均表示“脊背弯曲”义。

中医术语“瘌痢”还写作“腊梨”“剌梨”“瘌黎”“瘌疠”“鬎鬁”,这些词语皆为联绵词,它们不拘字形,以声见义,均是表示同一个疾病秃疮。“瘌”的含义源自“疠”,“疠”与其同源词“厉”“粝”“蛎”等音义相通,均由词源“凹凸不平”义引申而来,疠的本意是感触蝎螫之患所引起的伤处疱疹壅肿,凹凸不平的样子,代指蝎螫之病,引申为疫病、麻风病。后有“癞”来专指麻风病,因麻风病发病后期有严重的皮损特征,癞又借用表示疥癣。后又把发生在头部的疥癣称为“癞头”“瘌痢头”等。

以上两类联绵词术语均因声得义,以其含义得名。

3 中医病名术语名命名内涵

3.1 中医病名术语名称研究

中医病名术语大多数为合成词,病名的命名常结合病因、病机、病位等因素而得名。病名命名理据可归纳为单纯的病因理据、病机理据、疾病特征理据、病位理据,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组合理据分类。《素问》中病名术语命名理据举例见表1。

表1 《素问》中病名术语命名理据举例

3.2 中医腧穴术语名称研究

中医腧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腧穴的命名既有医学知识的直接体现,也有古代哲学思想及其他学科智慧结晶。腧穴命名理据主要归纳为天人合一学说、建筑、卦象、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治疗功用、身体部位7大类。腧穴命名理据举例见表2。

表2 腧穴命名理据举例

3.3 中药名称研究——以植物药为例

中药释名学的发展是伴随着中药学发展起来的。正因为本草书籍的大量涌现,才促使学者诠释药名的意义,解释它的读音和命名的原因特点等。植物药的名称可以从药物的形态、纹色、气味、滋味、质地、性态(生长时间、生长环境、产地、生长特性、生理特性)、功能、故事传说、外来语、避讳方面进行归纳。同时具有类比性、文化性、美化性和故事性的特点。植物药命名理据举例下表3。

表3 植物药命名理据举例

4 小 结

首先,中医术语命名的理据研究是从语言文字角度挖掘其语源意义;其次,从医学史的角度梳理先哲论述疾病病因、病机和病位等方面的轨迹;再次,从哲学、历史、习俗等文化角度,揭示其文化内涵。病名考证可以对临床在病证与病位、病机与病因、病性与特征的确定方面起指导意义;对药物的名称进行研究,能够揭示药物的特征及其内涵,对于药材品种考证、澄清混乱品种、正确使用中药名称、深化某些药物性能功用认识也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中医术语训释,能够梳理和阐释中医学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