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杨碧霞,安 冬 ,梁永林
(1.西和县中医院,甘肃 西和 742100; 2.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消渴”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奇病论篇》中,书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笔者认为:消渴发病与形、气、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形为生之舍,气为生之充,神为生之制”,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笔者从形、气、神三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探讨消渴病,介绍如下。
形是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根本,凡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有形实体都可被称为“形”,主要包括五脏六腑、经络、皮肤等[1]。《黄帝内经》中有关于形的描述,指出形为人体有形的实体,承载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黄帝内经》曾出现“解剖”一词,而“解剖”便是对形的具体化。世间万物都是由各种基础物质搭建而成,其形成的构造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也会不同。人体之基础物质通过不同的形式形成各脏腑、皮肤、经络,便为“形”。古代医者很是注重关于解剖的客观数据积累,并形成对解剖形态的初步认识,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气指游走于人体生命中无形的非实体物质,亦是能量,其存在于人体内部脏腑与脏腑之间、脏腑与皮肤之间、皮肤与经络之间等,而且弥留在人体有形机体的周围[2]。《灵枢·决气》言:“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指出各种生物质归于一气,由气所化生。中医学中“气”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古希腊哲学的影响,认为气是宇宙中一种极为细微的物质,这种物质虽肉眼不可见,但却无处不在,其升降变化操纵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和发展,而人体亦是一个小宇宙,气在人体内运动,推动和调控人体的生命活动,协调各脏腑发挥功能,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共同维护人体这个小宇宙。“气”在人体内主要以无形的运动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生命活动,促进人体生长。人体之气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元气指先天之气,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指后天之气,先天之气是人生来就具有的,而后天之气在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可通过饮食、运动等多种活动获取。人体的精微物质化生为人体之气。人体之气有阳气和阴气之分,阳气温热、兴奋,阴气寒凉、抑制[3],两者互根互用,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机体生命进程。气的运行推动身体物质的新陈代谢,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引导机体的生老病死,是构成人体的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在中国古代,“神”本意是指天神,后引申为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黄帝内经》中有多处关于“神”的记载,共170处,涉及63篇[4],可见其重要性。何谓神?“两精相搏谓之神”。《黄帝内经》对“神”有不同的解释,具体可分为五种:一指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二是指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三是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5];四指机体对针药等治疗的反应能力;五指诊疗疾病时医者运用诊疗手段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高明技术的总称[6]。现代中医学中,“神”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或其总体现;狭义之神指人体的各种思维意识活动,具有反映客观事物的能力。
形、气、神统摄一切生命活动,是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概括。消渴发病多为患者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制、劳欲过度等引起形、气、神的改变,导致脏腑病变、气机不畅、情志失调,出现阴津亏耗、燥热偏盛。
消渴发病主要病变脏腑涉及肺、胃、肾,治疗多以润肺、清胃、滋肾为主[3]。《医学纲目》认为:当肺脏功能正常时,气能固摄津液之精微,而精液之精微可充养血脉筋骨,若肺脏感受邪气,宣发肃降功能失调,导致肺脏输布和排泄精液的功能受损,不能及时宣发肃降,机体精液不能通达全身而直驱向下,随小便流出,则小便量增多,称之为“饮一溲二”,发为消渴。此多发为上消,主要以烦热、口舌干燥、欲饮冷水、尿频量多等阴虚肺燥的症状为主。临床治疗多用麦冬、天花粉、葛根、生地黄生津清热,知母、黄芩清热降火;方常用白虎加人参汤,能清除烦热,益气生津,可以治疗肺脏燥热之消渴病。《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第八条曰:“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趺阳脉指的是胃脉,若胃中有热,则会导致胃气强盛,患者食欲亢进,进食量会明显增多,但食后不久就会出现饥饿的症状,且热迫津液偏渗于膀胱,则小便频数。此症多发为中消,主要表现为口渴尿多、消瘦、食多易饥。临床治疗多以栀子、石膏、黄连清泻胃火,生地黄、玄参、麦冬等滋肺胃之阴;方常用玉女煎或白虎加人参汤,其中白虎加人参汤清热泻火,益气生津,驱邪不伤正,保津不留邪,主治消渴之肺胃津伤证,被后世奉为治疗消渴病的主方之一[7]。形以精血为要,而肾是五脏之精的源泉,肾之精不足会导致肾阴肾阳亏虚,也会导致五脏病变,亦会引发消渴病发生。《医宗金鉴》指出:如果肾阴之水枯竭,就不能上济心火,心火不安,炎上而伐金,导致肺脏燥热,患者出现口渴且欲饮,饮水入胃,无法化为精微,直接下入膀胱,则饮水多而小便量多,肾水不足则肾阴亏损,不能够制约龙雷之火,火邪上灼津液而致枯竭,水因火烈而益见干涸,火因水竭而愈演愈烈,胃内津液枯竭,五脏干燥,则形成消渴症[8]。
除此之外,消渴病的发病与心、脾等亦有不可忽视的关系。心主血脉,生理状态下,心气充沛,血脉充盈,血液运及身体各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若“血脉不行,转而化热”,则出现“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脾主运化水饮,脾为湿土,易感湿邪,邪气入侵可导致脾气虚弱或湿邪困脾,使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影响膀胱,膀胱气化失司,水液无处避藏随小便而下,故小便量增多。
“气”病则气机不畅,从而阻滞脏腑经络。消渴病气机紊乱主要表现为气机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出不出、当入不入[9]。气机不升导致脾虚气陷,清阳郁滞,出现腹泻、头晕、尿量多且有浑浊。其治疗主要选用人参、山药、柴胡等补气升提。气机不降,脾气虚运行不畅,痰湿阻滞,胃气上逆则呃逆呕吐,肝阳上亢则头晕目眩。其治疗宜选用半夏、陈皮、厚朴等化痰降气。气机当出不出,如脾肾气虚,则人体四肢不能得到气血津液濡养,出现疲乏、倦怠;肾阴受损则会伤及阳气,肾阳亏虚则水液无以蒸化,出现小便增多,发为消渴。肾消多发为下消,此证多为虚证,包括肾阴亏虚和阴阳俱虚,表现为尿量及次数明显增多、尿液浑浊如膏如脂、耳鸣头晕、身体疲乏、腰膝酸软、肢体浮肿等症状。其治疗主要用桂枝、附子温通阳气,山药、熟地黄等滋补肾阴,泽兰、车前子等利水消肿等;方多用肾气丸、六味地黄丸、生脉散等。气当入不入,卫阳不能入于营阴,导致失眠、焦躁。其治疗多用酸枣仁、远志等养阴安神。
《四圣心源·消渴根源》提出足厥阴经即肝经与消渴发病有关。肝为风木之脏,能生阳火而灼伤人体津液,津虚则火实,脏燥无业,求救于水则发为“上消”;肝火侵犯于胃,胃阴被灼,胃内炽热,出现消谷善饥、食不知满之“中消”;邪入肝脏,子盗母气而肾水被劫,水不涵木,肝气郁结而化火,下灼肾水,从而导致肾阴亏耗,肾脏封藏失职,分清泌浊功能失调,肾精溢于外,出现尿频量多而浊之“下消”[10]。张仲景在《三消论》中用乌梅丸治疗属肝病引发的消渴,因厥阴肝木以其特殊的生理特性而容易导致寒热错杂的症候。在治疗时,若单独治上焦之热则会导致下焦更寒,单治下焦之寒则上焦之热不能消散,因此,应该上下同治,寒热并施;又因病在厥阴肝经,气血阴阳俱虚,故应扶助正气,调补气血阴阳。其治疗思路与乌梅丸的组方特点不谋而合[11]。乌梅丸用蜀椒、干姜、细辛、附子等辛温药物,配合黄连、黄柏之苦寒药物,寒热并用,升降协调;重用酸柔之乌梅,配以刚烈之附子、桂枝等,刚柔并济,体用双调[12]。
人体之神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是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人有五藏化为五气,生喜、怒、悲、忧、恐,若情绪过激,则皆可化而为火,伤及阴津,导致消渴。五脏的正常生理功能是人情志产生和活动的基础。若情志不遂,肝气郁滞,气机无法疏泄全身,则其他脏腑功能亦会受到影响。情志是临床常见的致病因素,一种情志疾病可能导致人体多个脏腑的疾病,各脏腑的疾病也可能是因为情志因素所引发。日常生活中,患者可能因为倍感压力而精神疲劳,或有精神刺激而心情不佳,郁怒或思虑过度则伤肝,肝气不疏则气机郁结,气郁久居而化火,心火亢盛,上行灼肺胃阴津,则见口渴且欲饮水、口鼻干燥、身心烦躁等;气郁化火还可燔灼中土,出现消谷善饥、便秘,久病则气血化生乏源,出现身体消瘦、疲乏无力,重则成痿证;气郁化火亦可下伤肾阴,使肾之封藏功能失职,水液无法较好地储存及输布,出现多尿,严重者尿液浑浊、如膏如脂,日久可使肝肾精血大亏,不能上荣于头部,出现眩晕、耳鸣。消渴病是一种涉及人体全身的复杂病变,气血津液输布代谢失常、气机紊乱、情志失调贯穿于该病,也是该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消渴病的治疗过程中,应重点注意几者的协调。
人体的形、气、神三者不是独立致病的,而是保持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动态变化,如:《素问·寿夭刚柔篇》记载“形与气相任则寿”,《素问·天年篇》记载“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中医学的整体观以五脏六腑为中心,各脏腑和谐,则生理功能正常发挥,就会心情舒畅、气血调和。若感受邪气侵袭,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则会引起气机阻滞,导致情志的病变。气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可以推动机体功能协调,保证气机顺畅,濡养人体精神;当外邪侵袭脏腑或脏腑正气亏虚,气的功能就会受到破坏,导致脏腑、肌肉、筋脉、肌肤、情志的病理改变。中医学认为:形为神之依靠,神为形之主宰,形和神相互结合则发展生机蓬勃,而人体五脏形成之时,神也会相应而形成。人体生命的构成需要脏腑和谐、血气调和、形神俱备、情志舒畅,才能成为一个有生命活力的健康人。总之,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气、神都有可能成为其致病因素,且三者相互作用。临床分析消渴病的病因和病机时,可在从整体观看待、全面论治的基础上,以形、气、神三者为出发点进行分析;治疗时不仅要协调各脏腑的关系,还要调节机体气机顺畅,更要注意患者情绪变化,注重调神静心养性,标本兼治,以全面了解疾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