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戴 敏,吴华堂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痴呆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弱、意识丧失、活动能力减退,甚或躁狂等,类似于西医学的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中医学关于痴呆的阐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载:“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痴呆”这一病名首次出现于《华佗神医秘传》,其曰:“此病患者常抑郁不舒,有由愤怒而成者,有由羞恚而成者。”张景岳对痴呆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景岳全书·三十四卷》载:“呆症者……或因郁结,因不遂,因思虑,因疑惑,因惊恐,而渐致呆症……郁怒伤肝,思虑伤脾,惊恐伤肾等均可致神明失用,精神失常,发为痴呆。”[1]对于意识障碍类疾病,目前暂无特效药治疗[2]。临床研究[3]表明,中医药治疗老年性痴呆可有效改善症状和延缓病情。历代医家对于痴呆的治疗,多从肾虚论证,予以补肾益精类药物如熟地黄、女贞子等,但临床观察发现,痴呆的发病机制与其他脏腑如肺(肺气亏虚)、心(心血不足)、肝(肝郁气滞)、脾(脾虚生痰)亦密不可分。现代医家公认,痴呆以肾虚髓减为基础,以五脏功能失调为关键[4-5]。笔者通过总结历代医家治疗痴呆的思路,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呆,非独肾也”,希望可以为痴呆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痴呆病位在脑,脑由肾精所化,为元神之府。《灵枢·海论》载:“脑为髓之海。”《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脑髓由先天肾精和后天水谷精气合成,是人体意识产生的基础精微物质。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充足,脑髓得生,则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强。如《灵枢·海论》载:“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肾精不足,脑髓渐减,则耳聋眼花,思维迟钝,应变能力弱。从经络学层面看,督脉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脉气相合,贯脊,属肾,且督脉第三分支入络于脑,肾与脑通过督脉相联系。肾藏精,肾精通过督脉上充于脑,肾精充足,则脑髓得养,元神旺盛,神机聪慧。《医碥·卷四》载:“在下为肾,在上为脑,虚则皆虚。”[6]《医林改错》载:“小儿无记性者,髓海未满;高年无记性者,髓海渐空。”[7]因此,脑髓失养为痴呆发病机制之首要。
肾主水,司气化,促进津液代谢。肾精亏虚,气化受损,津液不能正常代谢,凝聚成痰,痰饮之邪下袭阴位,上蒙清窍,引起神志异常,表现为癫证、郁证等。同时,肾精亏虚,真阴不足,阴虚生虚火,虚火可灼津生痰;真阳受损,影响气的推动功能,血液运行不畅可生瘀。痰瘀闭阻脑窍,耗伤正气。因此,痴呆多以肾虚为本,以痰浊、瘀血等为标[8]。西医学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情进展中,晚期有大量病理蛋白 Aβ和Tau在大脑皮层沉积,破坏神经元细胞,引起记忆力下降等临床症状[9]。病理蛋白的沉积与中医学的痰浊、瘀血病邪相似。刘茂林认为:肾精亏虚是血管性痴呆的基本病机,补肾生髓化痰是其治疗的基本准则[10]。董克礼认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基本病机是肾虚血瘀,常用益智健脑颗粒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可获良效[11]。实验研究[12]亦表明:滋肾活血方可改善大鼠慢性脑缺血缺氧症状,提高记忆及学习能力。
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可以“任物”,和人体的意识活动密切相关。《灵枢·本神》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心有所忆谓之意, 意之所存谓之志,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人体的精神互动和五脏皆有关,由心所主[13]。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指心主血脉和心藏神。心气充沛,可推动血液随经脉上行濡养脑窍,脑窍得养则神机精明。《灵枢·平人绝谷》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若心阳不足,无力推动血行,血行瘀滞,血脉无力上荣,则心神失养;同时,瘀血阻于心脉,客于官窍,可发为健忘。《太平圣惠方》载:“夫心者,精神之本,意智之根,常欲清虚……故令心智不利而健忘也。”[14]《圣济总录》曰: “健忘之病,本于心虚,血气衰少,精神昏愦,故志动乱而多忘也……故曰愁忧思虑则伤心,心伤则喜忘。”[15]现代药理学研究[16]表明:天王补心丹对改善痴呆症状确有疗效。黎少尊教授提倡从心论治血管性痴呆,多予以补心气、振心阳类“洗心方”,可获良效[17]。此外,心主神明,位居上;肾主藏精,位于下。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智乃生。若心火不能下温肾水,心火亢盛,扰乱神明,可引起神志改变。因此,心肾不交是痴呆的基本病机之一,调补心肾是其基本治则。清代汪昂认为,对于健忘者,应使心神下通于肾,肾精上养于脑[18]。吴华堂认为:治疗血管性痴呆应清心养心并兼顾气血,交通心肾,使心神恢复,神明有所主,诸证即愈[19]。
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调畅情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肝在志为怒。”意即怒为肝之精气所化,为肝之所主神志,过怒伤肝,可影响神志。《灵枢·本神》曰:“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肝的生理功能为主疏泄,调畅气机。若郁怒伤肝,肝失疏泄,则影响血液运行;若血液妄行于脉外,则脑失所养。同时,肝失疏泄亦可影响脾胃的升降,阻碍气机运行,生痰生瘀;而脾胃失于运化,气血生化乏源,则可加重病情。正如周学海在 《读医随笔》所云:“凡病之气结、血凝、痰饮……血痹、虚损,皆肝气之不能舒畅所致也。或肝虚而力不能舒,或肝郁而力不得舒,日久遂气停血滞,水邪泛滥,火势内灼而外暴矣。”[20]肝藏血,肝血不足,神魂失养,亦可发为痴呆。钱镜湖强调“脑气不足治在肝”的观点。《辨证奇闻》载:“脑气不足,则肝之气应之,肝气太虚,不能应脑……治之法,必须大补其肝气,使肝足以应脑,则肝气足而脑气亦足也。”故肝肾亏虚,精血不足,脑失所养,髓海渐亏,就会出现乏力、眼花、精力不足等表现,最后影响到脑的功能[21]。魏之琇的《续名医类案·疡症》曰:“肝为万病之贼。”[22]肝升肺降,调畅全身气机,易影响他脏,影响气血运行。宫洪涛认为:肝郁则智呆,调肝则神聪,治疗痴呆当以调肝补肾为治疗原则[23]。实验研究[24-26]亦表明:从肝论治痴呆切实可行,疏肝活血类方剂、抑肝散、疏肝解郁胶囊可有效提高小鼠记忆能力,改善痴呆症状。
《灵枢·五癃津液别篇》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 脾居中焦,运化水谷,水谷之精化生气血循脉上行濡养脑髓,故水谷之精是维持神志活动的基础精微物质之一。《类经》言:“脾藏意,神志未定,意能通之,故为谏议之官。虑周万事,皆由乎意,故智周出焉。”智慧的产生与五脏密切相关,尤与脾关系密切[27]。脾主运化。脾气健运,气血化生有源,脑窍得养,则神机聪敏、记忆力好;脾虚失健,气血生化乏源,脑窍失养,脑髓消减,神机失用,则学习能力、记忆力低下。脾位居中焦,运化水液,调节气机,脾虚无力运化水液,水液日久聚而生痰,痰饮之邪蒙蔽清窍,引发痴呆;同时,脾气亏虚,无力运化水饮,津液输布障碍可生痰饮,成虚实夹杂之证。《景岳全书·癫狂痴呆》曰:“痴呆证,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渐致痴呆。”《丹溪心法·健忘》云:“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朱丹溪提倡使用二陈汤治疗郁证;张仲景以甘麦大枣汤治疗脏躁;严用和以归脾汤治疗健忘证;黄元御将调补脾胃之气作为治疗神志疾病的根本大法[28];吴林以益气运脾为本,以祛瘀化痰为法,运用温脾通络开窍法治疗痴呆,取得良效[29]。实验研究[30]表明,温脾通络开窍汤可有效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大鼠的学习及记忆能力。
历代医家从肺论治痴呆较少,然而有临床研究表明,调理肺气治疗痴呆亦可获良效[31]。《灵枢·天年》曰: “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意即气衰魄离。肺藏魄,为五神脏[32]。肺气虚则魄伤,魄伤可引起神志异常。肺主气,司呼吸,吸入自然界清气,呼出体内浊气,维持机体平衡。宗气由吸入之清气和水谷精气相合而成,能上走息道促进肺的呼吸,又能灌注心脉以助血行,亦能沿三焦滋先天元气。肺气亏虚,宗气不足,脑失所养,可发痴呆,如张锡纯所说:“此气且能撑持全身,振作精神,以及心思脑力……此气一虚……脑力心思为之顿减……昏然罔觉。”[33]同时,肺气亏虚,呼吸异常,浊气无法排出,留于体内,聚而生邪;秽浊之邪可蒙蔽清窍,引起神志异常、健忘,发为痴呆。唐农教授从肺论治血管性痴呆时,强调降浊宣肺同用,运用益肺宣肺降浊方,疗效显著[34]。肺主通调水道,是体内水液代谢的重要器官。肺气亏虚,通调水道失职,水湿之邪停聚,聚而生痰,蒙蔽清窍,亦可发痴呆。肺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行血,调理一身之气的运动。肺气亏虚,无力推动血行,日久致瘀,无法濡养脑脉,日久可引起健忘等神志异常。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促进大肠传导,利于废物排泄。《灵枢·大惑论》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 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即肺气虚,影响胃肠传导,传导失职,浊邪无法排出,随心肺之气上升,影响脑窍,出现善忘等情志改变。曹子成主任医师常给予润肠通便中药,对缓解症状有一定疗效[35]。
《素问·宣明五气篇》云:“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脑和五脏协同生成人的思维意识形态。痴呆发病机制以脑髓失养为基础,以痰浊、瘀血等阻滞脑窍为关键。肾精不足、脾胃虚弱、心血不足均可致脑髓失养,神机失用;肾阴亏虚、心肺气虚、肝失疏泄均可致瘀,痰浊之邪以脾气亏虚、肝郁脾虚、肺失宣降为主。五脏之间亦可相互影响,加重病情。综上所述,痴呆病机多为本虚标实,以肾精亏虚为基础,与五脏皆有联系,故可概括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呆,非独肾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