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刘 鑫,张怀亮
(1.河南中医药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医脑病是指外感、内伤等病邪作用于脑,导致脑主神明功能失调或髓失其养,思维、意识、感觉认识、记忆、运动等功能失调为主的一类疾病。基于西医学,中医脑病可划分为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系统疾病和身心疾病。中医药治疗本病历史悠久,经验宏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诸多诊疗思路。现基于通窍之法论治本病,分述如下。
《医林绳墨》曰:“头为诸阳之首,位高气清。”凡外感邪气或内生病邪,侵犯巅顶,阻抑清阳,蒙蔽清窍,阻滞经络,导致气血逆乱,则出现头痛、眩晕、昏迷、癫狂、痴呆、中风等病。《医扁·头痛》曰:“头为清阳之分,外而六淫之邪气相侵,内而六腑经脉之邪气上逆,皆能乱其清气。”头居人身之高巅,为清窍之所在,被称之为“清阳之府”,易为邪气所犯。归咎其病因,不外乎内因、外因、不内外因3种。外因主要有六淫邪气、疫毒邪气等,如:风、寒、湿、热之邪上犯脑窍,或感受疫病之邪,病邪蒙蔽清窍,发为脑病。内因主要有饮食不节、劳逸失度、七情所伤,如:过食肥甘厚味,易导致脾失健运,痰湿阻滞,清阳不升而发为脑病;或情志不遂,郁而伤肝,肝失调达,横逆上犯清窍而发脑病;或劳欲过度,肾精亏损,髓海不足而发脑病。不内外因主要有外伤、虫毒等,如:跌扑损伤、外伤撞击等导致瘀血阻滞脑络,发为脑病。总之,各种因素作用于脑,引起清窍蒙蔽,从而引起或虚、或实,或虚实夹杂之症。
基于清窍蒙蔽的致病观,临床多采取通窍之法,以此论治脑系疾病。
该法是指运用祛风散邪作用的药物,用以治疗因风寒或风热之邪阻滞脑窍所致的头痛、项强等病。其中辛温通窍之法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细辛、白芷等。辛凉通窍之法常用药物有谷精草、桑叶、菊花、连翘、二花、竹叶、苦丁等。
该法是指运用健脾理中、化湿祛浊类的药物,以化浊除湿开窍的方法,多用于脾失健运,湿浊内生,上犯清窍之眩晕、头痛、耳鸣等症。常用药物:清半夏、陈皮、茯苓、炒白术、天麻、炒白扁豆、炒薏苡仁等。
该法是指用补中益气升阳类药物,以升阳益气通窍的方法,本法多用于气虚而清阳不升而致眩晕、耳鸣等病证。常用药物: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葛根、炙甘草等。
该法是通过运用疏肝理气类药物以行气开窍之法。多运用于肝气郁滞,疏泄失司,气郁于脑络而致的头痛、眩晕等症。常用药物:柴胡、炒枳实、白芍、醋香附、薄荷、木香等。若肝郁化火者,可佐加栀子、牡丹皮、川楝子、黄芩等清泻肝火。
该法是指运用具有活血化瘀通络作用的药物,以化瘀通络、通窍开闭之法。本法适用于血瘀脑络而致的头痛、中风、偏瘫等症。常用药物:炒桃仁、红花、当归、丹参、细辛、川芎等。
该法是指运用化痰祛浊而通闭开窍的一种治法。本法多运用于痰浊蒙蔽所致健忘、失眠、中风、厥证等。常用药物:石菖蒲、郁金、胆南星、清半夏、陈皮、远志、茯苓等。若痰热阻滞者,可加竹茹、黄连、大黄、枳实、瓜蒌等清泻痰热。
患者,男,49岁,2017年7月3日初诊。主诉:头晕不适6年,加重1个月。现症见:头昏头晕,摇晃欲倒,神疲乏力,恶心欲吐,眠差多梦,大便溏,小便可,舌淡苔白,脉沉无力。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自觉视物转动,耳鸣不止,声如鸣蝉,伴有呕吐等症。曾在某综合医院诊断为梅尼埃病进行治疗症状好转,但仍时发时止,近1个月加重。西医诊断:梅尼埃病。中医诊断:眩晕,证属中焦亏损,清阳不升。治宜补中益气通窍。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处方:黄芪30 g,党参15 g,炒白术15 g,柴胡9 g,升麻6 g,当归12 g,茯神15 g,炒远志15 g,清半夏12 g,陈皮12 g,生牡蛎15 g,生姜10 g,大枣6枚。10剂,水煎服,1 d 1剂。2017年7月16日二诊:头晕减轻,睡眠改善,大便可。效不更方,继服10剂。2017年7月29日三诊:头晕继续减轻,无恶心呕吐等症。仍觉疲惫,增黄芪用量至60 g,继服10剂。2017年8月15日四诊:头晕显著改善,精神可,纳眠正常,去生牡蛎,继服15剂。后以此方为基础易汤剂为丸剂,继服3个月,症状控制,电话随访,一切尚好。
按 梅尼埃病又称迷路积水,是由于内耳膜迷路发生积水,以致出现发作性眩晕、耳鸣、耳聋、头内胀痛症状的疾病[1-2]。其特点为发作时常感到天旋地转,甚至有恶心、呕吐、冒冷汗等自主神经失调的症状[3-4],属中医学“眩晕”范畴,本案病机乃中焦亏损,清阳不升,上扰清窍,清窍蒙蔽所致,治宜补中益气,则脑窍得清,眩晕自止。故予补中益气汤加减以培中益气,升阳通窍,效果非常。
患者,男,41岁,2017年4月10日初诊。主诉:间断左侧头痛5年,加重5 d。现症见:左侧头痛如抽掣样,面容痛苦,面色晦滞,舌质紫暗,脉沉涩。5年前曾因脑部外伤,出现左侧头痛,发无定时。发作时则呈抽掣样疼痛,痛处固定不移,发作间歇期则一如常人。曾按偏头痛在西医院治疗,症状控制,但仍时发时止,自服药物无果。西医诊断:偏头痛。中医诊断:头风,证属瘀阻脑窍。治宜活血化瘀通窍。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处方:当归15 g,白芍24 g,赤芍24 g,炒桃仁12 g,红花12 g,细辛6 g,柴胡12 g,炒枳实12 g,川牛膝15 g,全蝎6 g(打粉冲服),炙甘草12 g。5剂,1 d 1剂,水煎服。2017年4月18日二诊:自诉服药3剂痛大减,5剂而痛止。于是以此方加减为丸剂,继服近40 d,停药后随访半年,未再发。
按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常常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症状。本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其发病机制现代医学尚未完全阐明[5-6],给患者造成精神和身体上的极大痛苦。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7-8]。该病属于中医学“头风”范畴,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腑,凡五脏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部,故无论外感六淫之邪,亦或是内伤诸疾,皆可导致偏头痛的发生。本案乃瘀血阻滞脑窍,久病入络,不通则痛,故见左侧头痛如抽掣样,痛处固定,难以忍受。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方用通窍活血汤合四逆散加减,起效甚速,疗效确切。
患者,男,58岁,2017年6月14日初诊。主诉:左侧肢体麻木乏力0.5年。现症见:左侧肢体麻木、乏力不适,困倦,流涎,口苦,睡眠欠佳,胃纳不佳,大便黏腻,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患者0.5年前突然晕倒,呼之能醒,言语不清,左侧肢体活动不利,急送至某综合医院,查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按脑出血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血压:158/92 mm Hg(1 mm Hg=0.133 kPa)。西医诊断:脑出血。中医诊断:中风后遗症,证属痰热瘀阻。治宜清热化痰,活血通窍。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处方:黄连12 g,竹茹18 g,清半夏15 g,陈皮12 g,茯苓15 g,炒枳实12 g,醋石菖蒲12 g,醋郁金12 g,赤芍15 g,白芍15 g,丹参30 g,石斛12 g,川牛膝15 g,盐杜仲15 g。以此方加减治疗50 d余,左侧肢体麻木乏力显著减轻,口角流涎消失,饮食睡眠正常,口中和,大便可。
按 脑出血是脑卒中的第二大类型,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其后遗症往往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皆带来严重损害[9]。本病属中医学“中风”范畴。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本例患者乃中风后遗症,其病机为痰热瘀阻清窍,故当清热化痰,活血通窍,方用黄连温胆汤合四味健步汤[10]加减,疗效满意。
中医药治疗脑系疾病,可以上溯岐黄,下历百家,在其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于通窍法在脑病诊疗中运用,认为脑为清阳之府,位高气清是脑的重要的生理特性,故清窍蒙蔽是脑的重要病理特征。若其受邪,清窍蒙蔽,则功能失调,故临床多采取通窍之法;或祛风散邪以通窍;或健脾化湿以通窍;或补中益气以通窍;或疏肝行气以通窍;或活血化瘀以通窍;或豁痰祛浊以通窍。近年来,通窍之法的运用越来越受到中医学界的重视,期待通过此探讨,为提高中医脑病的诊疗效果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1]李学佩.神经耳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472-493.
[2]刘红梅,李涛.中医临床研究中眩晕疗效评价方法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10):1256-1259.
[3]杨畅,王非.万远铁运用温胆汤治疗痰证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4):706-708.
[4]杨林森,陶燕,陈志荣.镇眩汤治疗梅尼埃病38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4):91-92.
[5]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头面痛学组.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2):65-86.
[6]谭亮,樊光辉.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9):571-573.
[7]倪世秋,王继明.中医药治疗偏头痛进展[J].中医杂志,2001,42(1):53-55.
[8]乐小琴,龚杰,肖婷,等.方剑乔教授针灸治疗偏头痛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6,48(8):232-233.
[9]李萍,赵树明,胡亚男,等.脑出血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2):214-215.
[10]陈文姬.黄煌自拟四味健步汤临证应用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4):10-1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