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王岁珠,王旭光
(静宁县中医医院,甘肃 静宁 744400)
面瘫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西医学将本病称为周围性面瘫或面神经麻痹,是急性发作的、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侧茎乳孔内的面神经发炎引起的面肌麻痹[1],临床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多见为一侧面部发病且发病急速,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口僻”的记载,后世有“吊线风”“口眼歪斜”等之称。此病的发病率在我国高达4.25%,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治疗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2-3]。 已故郑魁山教授根据《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等相关针灸治病理论结合自己数10年的临床经验,以八纲辨证、八法治病为原则,从针灸学“理、法、方、穴、术”出发,总结了针刺治疗面瘫的针刺组方。2016年1月—2017年7月,笔者采用郑氏祛风活络组穴针刺治疗风寒痹阻型面瘫31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甘肃省静宁县中医医院针灸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急性期风寒痹阻型面瘫患者62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平均(38.0±23.1)岁;病程平均(1.1±3.3)d;HB分级平均(3.89±0.77)分。对照组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平均(39.0±24.2)岁;病程平均(1.3±3.5)d;HB分级平均(3.97±0.83)分。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神经病学》[4]中关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①突发疾病,或有面部受凉、受风和淋雨病史。②患侧口角下垂歪斜、讲话漏风、露齿或发笑时尤为明显;患侧鼻唇沟消失或变浅,露齿不对称。③患侧额纹消失或变浅,抬眉、皱眉不对称。④眼睑闭合不全,闭眼时出现Bell征,或眼睑闭合不对称,或露睛流泪。⑤鼓腮和吹口哨漏气。⑥颊肌无力,病侧齿銀之间易藏食物或流口水。⑦多单侧发病。具备上述表现至少3项,其中前3项必须具备,即可确诊为周围性面瘫。病程在1~7 d为急性期,病程3个月以上为恢复期[5]。
按照《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6]的标准。主证:口眼歪斜。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漱口流水,额纹消失,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说话或发笑时明显,患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或有耳后疼痛,或可出现患侧舌前2/3 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关于风寒证的诊断标准件。主证:恶风、怕冷,鼻塞,口不渴等全身症状,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分型属于风寒证、病程处于急性期期的单侧周围性面瘫患者;②首次发病者;③年龄15~70岁者; ④自愿参加本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依从性好。
①周围性面瘫继发于其他疾病者[7];②合并有糖尿病、心血管、脑血管、肝、肾、肺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和精神病患者;③亨特综合征患者;④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误入的病例;②纳入后,受试者依从性差,未能按设计方案完成试验者,或有明显的干预因素影响疗效评定或安全性判定者。
①试验期间因各种因素而未能完成整个临床试验方案者;②试验期间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其他意外事件,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③试验期间病情恶化,有可能发生危险而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患者。
治疗组给予祛风活络组穴针刺治疗,主穴:风池、地仓、人中、下关、四白、合谷。操作方法:选用直径为0.30 mm,长度为40 mm的华成牌一次性针灸针。急性期患者,针刺双侧风池穴,用烧山火手法,患者取坐位,令嘱患者自然鼻吸口呼,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穴位,随其呼气,右手将针刺入进至浅层;右手拇指向前连续飞3次或9次,以催其气至(如针下沉紧,则轻提1~2分或轻微回转以解除滞针),即将针进至中层;操作方法同上;然后即将针急进至深层,操作与天部同。飞毕候到针下气至沉紧时,用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在1分上下的范围内重插轻提3次促其产生热感。手法毕,随其吸气缓慢将针拨出,急扪针穴。不留针,使针感传到前额,微汗出[8]。人中穴向鼻中隔斜刺,以有泪为度;针健侧地仓穴沿皮透颊车穴,合谷穴用温通针法,静候其有温热感,四白、下关平补平泻,留针15 min。病程4 d以后,取以上穴位,用同样手法,针患侧,留针10 min。
对照组给予常规取穴针刺治疗,主穴:攒竹、四白、阳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风池、迎香、人中[1]。操作方法:以平补平泻为主,留针30 min。
两组均治疗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7,14,21,28天进行评价及分别对两组4个疗程有效率进行比较。
采用FLIR-425型便携式医用红外热成像仪(美国FLIR公司生产)。红外热像图处理软件:FLIR Quick Plot version 1.2.10173.1002。操作方法:采集环境以安静避强光,温度25℃~28℃,相对湿度控制在35%(70%,无风、无强烈辐射源,针刺前患者休息30 min,情绪稳定,红外摄像头与患者保持1.5 m距离,采集正面、左右侧面。第1个疗程1 d 1次,第2~4个疗程3 d 1次。以4个疗程边形区域温度变化和阳白、迎香、颧髎、地仓、下关3点温度ΔT的变化进行分析。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及面神经HB量表。痊愈:符合H-BI级标准,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表情肌运动时左右两侧对称。显效:符合H-BII级标准,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外观静态时左右对称,仅笑时口角轻微歪斜、鼓腮、皱眉患侧稍差。有效:符合H-BIII、IV级标准,症状体征有所改善。无效:符合H-BV、VI级标准,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41,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2。
组 别例数治疗前治疗7d后治疗14d后治疗21d后治疗28d后治疗组313.89±0.773.37±0.81∗#2.88±0.54∗∗##2.13±0.44∗∗##1.21±0.37∗∗对照组313.97±0.833.91±0.823.48±0.57∗3.01±0.51∗∗1.41±0.46∗∗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5,##P<0.01。
见表3。
组 别例数时间耳周区前额区颧区口角区患区治疗组31治疗前30.0±1.329.7±1.331.1±1.231.8±1.130.1±1.0治疗7d后31.1±1.2∗∗#31.4±1.1∗∗##31.8±1.0∗32.9±1.1∗∗#31.2±1.1∗∗#治疗14d后33.1±1.1∗∗##33.7±1.1∗∗##32.6±1.1∗∗33.6±1.2∗∗##32.1±1.1∗∗##治疗21d后33.9±1.0∗∗##34.1±1.2∗∗##33.1±1.1∗∗34.1±0.9∗∗##33.4±1.2∗∗##治疗28d后34.1±1.1∗∗34.7±1.0∗∗##33.9±1.1∗∗35.2±1.0∗∗##34.1±1.2∗∗##对照组31治疗前30.2±1.329.6±1.331.2±1.232.1±1.130.3±1.0治疗7d后30.4±1.130.1±1.031.6±1.032.3±1.030.5±1.2治疗14d后31.2±1.2∗∗31.2±1.0∗∗32.4±1.1∗∗32.6±1.030.9±1.3∗治疗21d后32.8±1.0∗∗32.9±1.0∗∗32.9±1.0∗∗33.2±1.1∗∗31.8±1.2∗∗治疗28d后33.9±1.2∗∗33.1±1.1∗∗33.6±1.2∗∗34.1±1.1∗∗33.1±1.19∗∗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5,##P<0.01
见图1。采用点温测量法,测量患健侧阳白、迎香、颧髎、下关和地仓的温度,用温差(T表示,记录分析不同治疗时间段的CT变化规律,得到CT-Time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前7 d即急性期CT逐渐增大,在第5天出现峰值,在第7天(T逐渐变小。在第2个治疗期间下降明显,3,4个疗程CT趋于平稳。
图1 两组面瘫患者不同时段穴位温差对比图
面瘫是WHO推荐的针灸疗效确切的疾病之一。早在《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和《诸病源候论》及历代医家就对面瘫的病名、病因、病位、病机及治疗有所总结[9]。面瘫是由于正气亏虚、脉络不实、营卫失调,风寒侵袭阳明、少阳经脉,气血凝滞,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风邪侵袭是病机的关键,也是治疗的切入点。本病病位在经脉与筋经,为指导选穴与针刺方法提供依据。面瘫的西医学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在普遍认为是茎乳孔内的病毒感染(以带状疱疹病毒和单纯性疱疹病毒为主)导致面神经水肿、麻痹、损伤[10-11]。面神经受损的一侧,面肌运动功能障碍,从而引起炎症反应和异常血流障碍,出现患侧局部温度异常,以低温为主[12]。根据中西医对发病机制的探讨,祛风活络、通畅血脉,消除炎症、水肿,促进面肌运动功能恢复是治疗面瘫的关键。
郑氏祛风活络组穴是已故郑魁山教授从“理、法、方、穴、术”针灸处方思路,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的治疗风寒痹阻型面瘫急性期有效疗法。《黄帝内经》有言:“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致其理,无过其度,深浅不得,反为大贼。”郑老的经验突出了“辨理、择时、选穴、针法”针灸临床要素。针灸处方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遵循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原则,辨证立方,依理定法。理即辨证明理,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特色与灵魂,针灸治病过程中,尤当重视经络辨证[13];法即治法原则,在辨证的基础上,郑氏提出针灸治病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通过汗、温法,使风寒之邪发散,温通经络、行气活血,促进面肌运动功能恢复。针灸处方选穴遵循一定治法原则的基础上,有多种的配穴方法(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 ,配穴要做到局部整体兼顾,有主有辅[14]。
综合上所述,祛风活络组穴治疗急性期(风寒痹阻型)面瘫时,能促进急性期面瘫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消除面肌运动功能障碍,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患侧低温,并且明显缩短了治疗疗程,痊愈率明显高于常规针刺(P<0.05)。选择双侧风池穴、合谷穴分别操作烧山火和温通针法,通过红外热成像图温度有明显的变化,以前额、口角区为主,充分说明了“面口合谷收”和烧山火、温通针法使“气至病所”促进血脉通畅、加速血液循环,使面部肌肉得到温煦濡养[15]。急性期(风寒痹阻型)面瘫针刺面部时先健侧后患侧、选穴宜少、宜弱刺激、轻刺激、浅刺激。通过调理经络,祛风散邪,提高面神经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增强面肌运动功能恢复,促使神经再生和加速新陈代谢,恢复机体功能,促进面瘫的恢复。
[1]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69.
[2]许芹.周围性面瘫致病相关因素分析[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3]季结,李妍,李桂平.评价面瘫常用量表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7):421-422.
[4]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1.
[5]于慧娟,刘衍凤,杨颖,等.浅议周围性面瘫的分期[J].中外健康文摘,2012,40(9):451.
[6]杜元灏,石学敏.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6-107.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20.
[8]郑愧山.郑氏针灸全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0.
[9]王明佳.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
[10]KATSIC S K,BEARD C M,WIEDERHOLT W C,et,al.Incidence,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 in Bell’s palsy, Rochester, Minnesota,1968- 1982[J].Annals of neurology,2004,20(5):622-627.
[11]巨刺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5,35(1):7-10.
[12]张栋.针灸原理和经络研究中红外热像技术的应用[J].中国针灸,2004,24(1):68-75.
[12]刘晓亭,张志星,徐琳,等.论按伴随症状和体症选穴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针灸,2013,12(3):658-660.
[14]王颖,孟向文,牟明园,等.从“理、法、方、穴、术”的角度试述针灸处方思路[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12):2397-2399.
[15]宋晓晶,张栋.针刺合谷与光明穴在面部红外热像显示研究[J].中国针灸,2010,30(1):51-5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