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苏 谨,王宝亮,张志军
(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52;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3.郑州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3)
颈性眩晕是由颈椎源性病变引发的颈椎动脉供血不足,以及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病症,患者常会发生眩晕等情况,剧烈活动或者转头过快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现象,同时,患者枕部、头部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与常人相比,患者的椎体棘突会偏向一侧,颈椎曲度变差,颈椎部有疼痛感。2016年7月—2017年7月,笔者采用针刺联合定眩通络汤治疗颈性眩晕40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80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平均(45.5±2.1)岁;病程平均(4.8±0.9)年。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平均(52.6±3.8)岁;病程平均(3.7±1.9)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参考文献[1]的标准。①发作性眩晕或者姿势性眩晕,头痛;可伴有颈肩部疼痛,活动时加重,颈部做后仰、旋转动作时,可诱发眩晕或恶心感;突然发病,常于起床或转头突然发现眩晕。②体格检查:颈部活动受限,椎体棘突偏歪,颈椎曲度不好,椎旁有压痛感,扭颈试验阳性。③影像学检查显示:颈椎增生、退变,颈椎序列不好,颈椎失稳,钩椎关节退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排除耳内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的耳源性眩晕及由严重颈动脉狭窄、颅内血管病变及脑组织、脊髓病变产生的神经血管性眩晕。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医辨证为痰浊中阻型的颈性眩晕。主症:头晕,头重,昏蒙,视物旋转,转头则加重,恶心,胸闷,或吐痰涎,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苔白腻,脉弦滑。
对照组给予定眩通络汤,药物组成:清半夏、茯苓、麸炒白术各15 g,天麻、陈皮、炒蔓荆子、藁木片、胆南星各10 g,葛根20 g,甘草6 g,生姜3 g,大枣3枚。加减:睡眠欠佳或气血不调者,加夜交藤 20 g、白芍15 g。1 d 1剂,水煎服,分2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主穴:百会、颈段夹脊、风池、上星、天柱、阳维。操作方法:对穴位及其周围进行常规消毒,取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2270884号)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大椎穴向上斜刺1寸,沿着督脉斜刺0.5寸,上星穴、天柱穴直刺0.8寸,阳维穴直刺0.2寸,进针得气后,采用逆时针旋转,此为泻法行针。之后不要着急出针,留针并进行30 min的电针,最后出针。每次针灸30 min,1 d 1 次。两组均持续治疗3周后判定疗效。
观察指标根据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比较两组治疗后评分,包括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5方面。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完全消除:患者眩晕及伴随症状全部消失,体格检查无异常,半年内无反复发作的情况发生。基本消除:患者眩晕的情况得到缓解,病情不再频繁发作,伴随症状减轻,体格检查显示阳性体征不明显,治疗期间能有效缓解症状。部分消除:眩晕症状只得到部分缓解,病情时常发作,服药不能控制住病情的发展。无变化:患者眩晕及其伴随症状无好转甚至病情加重。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46,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颈性眩晕患者疗效对比
见表2。
组 别例数时间眩晕肩颈通头痛日常生活心理适应治疗组40治疗前1.39±0.670.03±0.692.91±0.261.29±0.761.47±0.83治疗后15.95±1.78∗∗##3.73±0.17∗∗##1.93±0.68∗∗##4.16±0.48∗∗##4.83±1.19∗∗##对照组40治疗前1.40±0.620.27±0.741.71±0.951.46±0.691.51±0.86治疗后7.53±1.38∗∗2.01±0.98∗∗1.03±0.34∗∗2.35±0.48∗∗2.67±2.58∗∗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颈性眩晕是指颈椎及或相关肌肉、韧带、血管、神经等软组织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而引起的头晕、眩晕,临床主要症状为头疼、头晕、耳鸣,目眩等。引发因素目前认为主要是椎动脉供血不足和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中医学认为:邪实阻络,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精气不达,髓海不养,则出现耳鸣目眩的现象;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气冲头目,造成患者眩晕[3]。治疗颈性眩晕,汤药配合针刺,由内而外,调理气血,通经活络,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从而达到治疗颈性眩晕的目的[4]。
经临床治疗发现:颈性眩晕患者以痰瘀互阻型最为常见,症见头晕、头疼、转头、低头症状加重,恶心,面色发暗,伴颈部不适,舌淡紫、胖大、有齿痕,苔白,脉弦滑,治宜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燥湿化痰,平肝息风[5]。方中半夏祛湿化痰;天麻与半夏配伍,可以把两者的药效发挥到最大;《伤寒论》中记载,葛根是治疗项背强直最重要的一味药材,能够扩张血管,配合茯苓可以祛除寒气、通便利尿;陈皮和蔓荆子通络祛风,加入胆南星之后就增加了祛痰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6]表明:天麻、白术、陈皮可增加患者的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提高机体耐缺血、缺氧能力,半夏能够镇吐,有较明显降低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还有降压作用;茯苓能降血脂、血糖,葛根可以扩张血管,缓解项紧的症状。
本次选取的80例患者主要为颈椎退行性变以及颈椎间盘突出,压迫到患者的椎动脉,造成患者椎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出现的骨刺和突出的椎间盘会影响到脊椎周围的组织,导致周围出现炎症水肿等现象,给椎动脉带来压力[7]。使用针刺可以更好的治疗颈性眩晕,本次针刺所选取的穴位都是特定的,通过针灸对患者的穴位进行刺激,可以舒缓患者的颈部肌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周围炎性水肿,减轻椎动脉受压,从而改善脑部循环;针刺风池穴可以改变动脉的受压情况,阳维穴可缓解患者的眩晕情况,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促进脑部的供血、供氧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眩晕、肩颈痛、头痛、日常生活和工作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综上所述,在观察定眩通络汤配合针灸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的过程当中,定眩通络汤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明显,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使用。
[1]纪传荣,程丽.定眩汤治疗颈性眩晕30例临床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2016,32(3):44-4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3]王社言,李现林.定眩通络汤配合中医药外治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11):2147-2149.
[4]张红山,芦冲.自拟补肾活血通络汤配合改良手法治疗中老年颈性眩晕80例[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7):11-12.
[5]贺雪梅.自拟扶正祛瘀止晕汤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60例[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8(9):203-203.
[6]薛军民,卢永锋.除眩通络汤联合中医外治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8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5,3(6):67-69.
[7]纪传荣,程丽.定眩汤治疗颈性眩晕30例临床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2016,32(3):44-4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