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潘丹萍,陆相朋,梁瑞星,牛冬鹤,高国财, 卢婷婷,郑启仲,郑 宏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省儿童医院,河南 郑州 450018; 3.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1]是起病于儿童期,以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不自主的一种或多种运动性和/或发声抽动。除了抽动症状外,本病常伴发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以及行为问题、情绪障碍、睡眠障碍等,严重影响儿童正常的学习、生活及社交活动。由于西药治疗副作用突出,导致患儿长期服药依从性差。目前TD主要采用中医药、心理治疗为主。中医学历代文献中无抽动障碍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本病归属于“慢惊风”“抽搐”“筋惕肉瞤”“瘛瘲”“痉病”“肝风证”等范畴。中医学各医家对TD病因病机的认识各有侧重,多为个人临床经验总结或临床观察,辨证分型缺乏统一的标准。2016年9月—2017年9月,笔者以朱文峰《证素辨证学》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探讨TD儿童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TD患儿260例。其中男197例,女63例;年龄平均(8.99±2.67)岁;病程平均(2.14±1.62)年。多因素分析样本量至少是变量数目的5~10倍[2],本研究共发放调查表295份,收回274份,其中14份因资料不全而剔除,有效调查表共260份,符合样本量要求。
按照《精神神经疾病诊断统计手册》[3]中关于抽动障碍诊断标准,将TD分为4类:①Tourette氏障碍(Tourette's disorder,TS);②持续性(慢性)抽动障碍(chronic motor or vocal tic disorder,CMVTD);③暂时性抽动障碍(transient tic disorder,TTD);④其他尚未界定的抽动障碍(tic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TDNOS)。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年龄在4~12岁;③法定监护人及受试者本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配合进行临床症候观察。
①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强迫症、精神分裂、自残行为等;②伴有心、肝、肾、内分泌及血液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③精神病患者;④遗传、感染、中毒、药物及其他因素(如卒中、神经变性、发育障碍、外伤等)引起的抽动症状:如肝豆状核变性、脆性 X 综合征、风湿性舞蹈症、CO中毒、汞中毒,拉莫三嗪、可卡因、哌甲酯等药物,卒中、发育障碍、头颅外伤、癫痫、脑性瘫痪等。
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配合完成全部调查内容,导致资料不全者。
查阅国内关于TD的中医学证候方面的文献,并按照《中医药主题词表》[4]《中医临床术语证候部分》[5]对各症状体征进行规范。通过专家咨询、临床试用制定出“抽动障碍中医证候调查表”。对证候条目按照“没有、很少、有时、经常、总是”进行五级式评分,分别计作1分、2分、3分、4分、5分。
调查人员在调查前进行统一培训,以保证调查结果的一致性;数据审核、整理后由专人录入SPSS20.0系统,录入后双人核对,确保数据正确可靠,建立TD证候数据库。
剔除累积积分低于400分的证候条目,但保留一些具有辨证意义的症状,最终选出45个证候条目作为因子分析对象,运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6-8],并结合《证素辨证学》[9]《中医诊断学》[10]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45项入选证候条目分别为:喜凉恶热、喜温恶凉、手脚心热、自汗、盗汗、咽喉肿痛、眼睑青紫或黯黑、体虚感冒、喷嚏鼻涕、咳嗽咯痰、鼻痒、咽喉异物感、心慌胸闷、腹胀、入睡困难、睡眠不安、口渴、长期食少、食欲亢盛、口中异味、口中黏腻、大便干结、大便腥臭难闻、大便先干后稀、大便溏泻、小便色黄、烦躁易怒、胆怯畏惧、抑郁忧虑、强迫行为、形体消瘦、形体肥胖、抽动频繁幅度大、面色萎黄、面色红赤、声音洪亮、声音较低、舌淡、舌红、苔白、脉弦、脉缓、脉数、脉滑、脉有力。
经KMO检验得出KMO统计量=0.747,说明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强,因子分析效果好;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统计量=8145.288(P<0.01),适合用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8个,对总方差的累计贡献率78.718%,结果满意,见表1。
表1 各因子特征根及方差
通过最大方差旋转法,提取与公因子最相关的症状、体征。8个公因子均为属性较近的症候条目的不同组合,并可以用中医证候要素进行分析。各公因子的构成及证素分析,见表2。
表2 各公因子的症候构成及证素分析
根据各研究对象分别在8个因子上的得分,选择因子得分最高者为该研究对象对应的因子类别,由此得出260例患儿公因子分布情况:公因子2所占比例最大,为28.1%,其次是公因子1占22.3%,然后依次是公因子3占20.8%、公因子4占12.7%、公因子5占5.8%、公因子7占3.5%、因子8占3.8%、公因子6占3.1%。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结合《证素辨证学》与临床经验,对8个公因子的证候构成进行证素分析(见表2)。综合上述结果,抽动障碍的病位证素主要表现为肝、脾胃、肺、卫表、肾、心神,病性证素主要为火(热)、阳亢、外风、痰、湿、气虚、阳虚、阴虚等。
中医辨证的思维过程是根据临床证候(症状、体征等信息),辨别出病位、病性证素,最后由证素组合成证名,即“根据证候,辨别证素,组成证名”的过程。朱文峰教授[11]运用“双层频权剪叉”算法确定证素辨证的权值,制订通用的“证候辨证素量表”,为证候诊断的客观化、标准化奠定了基础。文艳、袁君茹[12-13]均运用简化计量权值法,以14作为诊断阈值逐一计算,得出TD的病位、病性证素。然而,“证候辨证素量表”为通用量表,且对于证候的主次与轻重难以把握,不适合于专科疾病的辨证[14]。因子分析通过对变量间相关关系探测,将原始变量进行分类,即将相关性高的变量分为一组,用公因子代替该组变量[15]。
根据8个公因子的证候、证素构成,结合中医学理论及TD疾病特征分析判定:F1符合脾虚证,F2符合肝亢证,F3符合痰热动风证,F4符合风邪犯肺证,F5符合肝肾阴虚证,F6符合痰湿困脾证,F7符合肺脾气虚证,F8符合心脾两虚证。结合因子分布情况,证素组合以脾虚、肝亢、痰热为主,其次是风邪犯肺。
目前对于TD的辨证分型尚缺乏统一的标准,然而古代文献记载了诸多症状与之近似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描述:“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脾为胃之腑,故胃中有风,瘛瘲渐生,其瘛疭症状,两肩微耸,两手垂下,时复动摇不已。”症状与本病相似,提示本病病位在肝,证候属风证。小儿肝常有余,感受外邪或郁而化火而引动肝风。小儿上焦肺脏娇嫩,易感外邪,刘弼臣教授[16]认为:本病“本源在肝,病发于肺”,感受外风引动内风,出现抽动症状,易伤而难调。中焦脾常不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土虚则湿聚成痰、木旺则引动肝风;下焦肾常虚,肾阴不足累及肝阴,而致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抽动反复,迁延难愈;此外,肝风扰动心神,心神不安则神思涣散、情绪抑郁,心火亢盛则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因此,感受外邪、或土虚木乘、或水不涵木、或心神不宁均等可导致肝风妄动,抽动不宁,故TD的病位证素主要为肝、脾胃、肺(表)、肾、心神。
历代医家大多认为TD的病理因素以风、痰、火(热)为主[17]。《素问·风论篇》曰:“风者,善行而数变。”内风是抽动发作的病理基础,或肝郁不疏引动,或外感之邪引动;郑启仲教授[18]认为:本病“症状怪异,当责之痰”,小儿脾常不足,脾虚失运则湿聚成痰,或由高粱厚味、胃肠积滞所致,或由药物寒凉、损伤脾胃所致,或由肝失疏泄、木克脾土所致。木旺生风,脾虚生痰,痰邪蕴伏,日久化火,风、痰、火(热)互结,走窜经络而见面部、四肢抽动不休,阻塞气道故见喉间吭吭有声,临证治疗常以健脾化痰,平肝熄风为主。综上,火(热)、阳亢、动风、外风、痰、湿均为TD的主要病性证素;此外,气虚、阳虚均可致气机失常、运化不利、痰浊内生;肾阴虚不能滋养肝阴亦可引动肝风,故TD的病性证素为火(热)、阳亢、外风、痰、湿、气虚、阳虚、阴虚等。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出TD的病位、病性证素,并根据中医学理论和该病疾病特征总结出常见证素组合。研究中对证候条目按照“五级式评分”设计调查表,这样能够区分症状轻重对辨证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信息偏倚的发生。然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偏少,病例主要来源于河南地区,会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后期建立大样本、多中心的证候研究是中医证候研究客观化的有效途径。证候的高维高阶特点是证候复杂性的根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主成成分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19]在中医证候学的运用,使得中医证候学变得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1]李金惠.儿童抽动障碍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J]. 药物评价研究,2015,38(6):589-595.
[2]曾光.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12-32.
[3]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4-35.
[4]北京中医学院.中医药主题词表[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500.
[5]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4-40.
[6]魏艺,曹雪滨,胡元会,等.基于因子分析对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素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0):3474-3477.
[7]李毅,樊新荣,刘力,等.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对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7(10):1191-1195.
[8]春柳,王至婉,马锦地,等.基于现代名老中医经验的痰饮悬饮病因病机及证素规律研究[J].中医研究,2017,30(5):63-66.
[9]朱文锋.证素辨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0.
[10]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医中医药出版社,2002 :9-138.
[11]何军锋,朱文锋,黄碧群,等.证素辨证体系与计量诊断算法实践[J].中医研究,2008,21(1):1-3.
[12]文艳.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证候及脉象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13-16.
[13]袁君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初步探讨[D].郑州: 河南中医药大学,2016:7.
[14]梁昊,周小青.浅谈证素辨证学尚待完善之处[J].环球中医药,2012,5(12):923-924.
[15]史周华,何雁.中医药统计学与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465.
[16]夏桂选,徐荣谦.刘弼臣教授从肺论治儿童抽动障碍思路的形成及其治未病思想[J].中医儿科杂志,2011,7(1):1-2.
[17]闫娟,史正刚.中医辨证治疗小儿抽动症研究近况[J].中医儿科杂志.2014,10(1):73-76.
[18]郑宏,郑攀. 郑启仲儿科经验撷粹[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121-135.
[19]李峥,刘光颖,杨关林.多元统计分析在中医证候学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7):1225-122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