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许琬茹
(河南省职工医院中医康复科,河南 郑州 450002)
中风,又称脑卒中(cerebral apoplexy),是因脑部血管破裂或血管阻塞引发大脑供血不足而导致的脑组织损伤[1],多发于中老年人。患者多伴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易在情绪激动、气温变化时骤然发病,且易伴发半身不遂、语言障碍、抑郁等后遗症[2]。目前临床常采用溶栓类药物和康复训练等治疗中风,但使用药物以缓解症状为主,而康复训练对于耐力不足和疼痛不配合患者来说疗效不佳。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脑中风后遗症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脑卒中多为阴阳失调导致的肝热阴虚,气滞血瘀,脉络痹阻,痰液滋生,多种病理产物结于脑部而发病[3],故应采用滋阴补气,活血祛瘀之法治疗,中药补阳还五汤具有活血化瘀、祛风痛络之功效。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6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医中药补阳还五汤联合通经解痉针刺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对患者上肢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西医确诊为脑中风后遗症,参考《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4];②符合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5],判定患肢肌力0级以上,4级以下;③年龄40~75岁;④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②患者伴有脑寄生虫、严重心肝脾肺肾功能不全、认知障碍或肿瘤等;③患者存在肢体运动损伤史或生命体征不稳定等;④患者是过敏体质或资料不全者。入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6.2±9.4)岁;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55.8±8.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取20 mg长春西汀配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稀释后静脉滴注,qd。丹红注射液20 mL加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如伴有糖尿病,改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qd。口服阿司匹林0.1 g/d,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d,对伴有其他并发症患者给予适当治疗,共治疗2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补阳还五汤组方:黄芪15 g,川芎12 g,当归10 g,赤芍10 g,桃仁6 g,地龙6 g,红花6 g,随症适量加减,咳嗽痰多者加浙贝母、桔梗,头晕目眩者加天麻、钩藤,四肢无力者加人参,恶心甚者加陈皮,便秘者加大黄,以上药材均来源于我院中药房。清水煎服,1剂/d,早晚分服,1周为1个疗程,服用2个月。配合通经解痉针刺法治疗,选穴参考《针灸学》[6]教材,采用远近取穴法,均选双侧,主穴为:百会、内关、手三里、四神聪、曲池、风市、三阴交、阳陵泉、血海和足三里,根据中医辨证思路取配穴,言语蹇涩者取金津穴、玉叶,吞咽障碍者取廉泉,痰湿瘀阻者取丰隆、内庭,肝肾不足者取太冲、太溪,面瘫者取颊车、地仓,便秘者取支沟、太冲,头部及上肢穴位采用华佗牌0.25*25 mm一次性毫针,其余采用0.25*40 mm,足三里、曲池、血海进针后捻转,其他穴位平补平泻,留针45 min,早晚各1次,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2 d进入下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运动功能(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疼痛评分(VAS)、抑郁状况(HAMD)和生活质量评分。
NIHSS: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数越高神经缺损越严重。
FMA:采用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FMA)评价患者上肢运动能力,分值0~66分,分数越高运动功能越好。
BI: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 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共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能力越强。
VAS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价患者肩痛情况,分值0~10分,取一条1 dm线段来表示疼痛程度,患者根据自身感受在线中画线,线越长对应分值越高,疼痛越严重。
HAMD: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价患者抑郁状况,8分为阳性分界值,分数越低抑郁状况越轻。
生活质量:总分245分,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临床疗效参考《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7];①基本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患肢肌力恢复;②显效:症状减轻,患肢肌力基本恢复;③有效:症状减轻,患肢功能部分恢复;④无效:症状、肌力均无改善甚至加重。
临床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临床总有效率
治疗前FMA评分、B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MA评分、BI值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上肢运动功能
治疗后两组VAS和NIHSS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VAS和NIHSS评分
治疗前两组抑郁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抑郁及生活质量评分
脑卒中具有较高的患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不仅损害患者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有文献报道,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城市居民脑血管疾病死因中位于第一、二位[7],此外,约有75%存活者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如运动功能障碍、口歪、抑郁等症。针对中风后遗症目前常采用溶栓、营养神经等方式治疗,但成功率较低且费用较高,部分患者难以承受。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历史悠久,其中中药和针刺治疗效果较显著[8]。针刺能通过刺激阻塞脉络改善患者微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促进营养物质到达脑组织,改善脑部功能。中药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医林改错》,“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塞涩,…常服可保病不加重,…不吃恐将来得气厥之症”,补阳还五汤是重要益气养血方,可达到补气养血,调和阴阳之作用[9]。故本研究采用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遗症,以期达到双重效果。
通经解痉针刺法有疏经解痉、修复神经损伤之效。此法以头针结合四肢,以达到阴阳同调之用,主穴中以曲池、风市和足三里等阳经穴为主,三阴交、血海等阴经穴为辅,通过针刺穴位增强患肢对大脑神经信息传递,引发患肢神经拮抗肌收缩,肌张力增强,有助于大脑中枢神经功能实现重组,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已有文献报道,针刺能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加快脑组织供血,促进周围损伤神经修复[10]。补阳还五汤组方中以黄芪为主,行益气活血之功效,血气旺盛则助经络通达。当归既补血又活血,是气血药中之佳品。桃仁、红花、川芎皆可活血祛瘀,地龙可祛风止痛,周行全身,随症加减药量更可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纵观此方,共奏气血双补,祛风除瘀之功效。结合针刺使用,补阳还五汤可补肾活血,针刺以改善气滞血瘀状态,补肾升阳,激发机体正气,促进血流和药物循环吸收,增进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法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治疗后两组FMA、BI指数均升高,表明患者上肢肌肉活动功能得到改善,可能是通经解痉针刺法治疗使患者肌肉痉挛和疼痛得到缓解,从而导致活动范围的增大。此外,治疗后两组抑郁评分下降,生活质量评分升高,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说明患者情绪得到改善,应该与上肢运动能力加强有关,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促进预后。
综上,中医补阳还五汤联合通经解痉针刺法治疗中风后遗症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缓解疼痛,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