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替罗非班联合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时间:2024-07-28

陈鑫,赵平

(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心内一科,河南 许昌 4610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常见的、情况危急严重的缺血性心肌疾病,主要由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局部心肌缺血性坏死引起。临床治疗重点是抗血小板聚集[1],常用药物为替罗非班[2]。本文主要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75例。对照组男45例,女30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62±10)岁;试验组男39例,女36例;年龄47~69岁,平均年龄(56±1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选和排出标准

入选标准:①年龄<72岁;②急性心肌梗死确诊且发作时间<12 h;③心肌酶异常;④心电图显示ST-T段改变。

排除标准:①舒张压>110 mmHg或收缩压>180 mmHg;②既往有出血性疾病并曾行相关手术者;③合并其他血液系统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PCI治疗。手术前均口服阿司匹林300 mg/d、氯吡咯雷300 mg/d,术后均口服氯吡格雷75 mg、阿司匹林300 mg/d,且每日皮下注射达肝素钠针5000 U,持续6~7 d。在PCI术中,试验组患者静脉内推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10 μg/kg(中国远大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165),后将剂量调整为0.15 μg/(kg·min),用微量泵持续泵入36 h。此过程中如果出现严重出血并发症或者血小板计数减少等情况,则即刻停止用药。

1.4 观察指标

利用Flomap11血管腔内多普勒血流速度扫描仪(美国Cardiometric公司),比较患者手术前后梗死区域血管血流TIMI分级。TIMI分级主要分为以下四级:如果闭塞的血管远端无再灌流则为0级;造影剂可部分通过但梗死区冠脉不完全充盈则为Ⅰ级;造影剂可完全充盈冠脉远端或是血管远端再灌流,但造影剂显影和消除慢且多于3个心动周期则为Ⅱ级;远端血管再灌流且造影剂在冠脉远端的充盈消失完全、迅速则为Ⅲ级[3]。

比较两组疗效,疗效评价标准为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各项症状完全消失,没有发生心绞痛,血管完全再通;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各项症状明显减轻,偶尔发生心绞痛,血管大部分再通;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各项症无状明显减轻,常常发生心绞痛,血管大部分未通。

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使用Aeuson CV70多普勒彩色超声仪检测两组患者术后左心室功能,检测指标为左心室射血分数(1eft ventricularejection fractions,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1eft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1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LVESD)。

观察术后4周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难治性心肌缺血、血运重建、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加重、再梗死、心源性死亡等)以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如胃出血股动脉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皮下淤血等)。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PCI手术前后两组TIMI血流分级比较

术前两组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6.27,P=0.531>0.05);术后,试验组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2,P<0.05)。见表1。

表1 PCI术前后两组TIMI血流分级比较

2.2 两组PCI术后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PCI术后临床疗效比较

2.3 PCI术后两组左心室功能指标比较

术后,试验组LVEDD、LVESD小于对照组,LVEF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PCI术后两组左心室功能指标比较

2.4 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试验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3.33%,低于对照组的3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95,P<0.05)。见表4。

表4 PCI术后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2.5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且在停药或者增加压迫时间后缓解或消失。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569,P>0.05)。见表5。

表5 PCI术后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3 讨论

AMI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坏死,具有很高的危险性和病死率。根据大量病理解剖资料,在发病6小时后死亡的患者体内则多有血栓形成,且冠状动脉中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率达到91%~100%,在破裂处有大量血小板凝集[4],表明血栓形成是该病主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因此,抗凝和抗血小板是治疗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但是这些药物只能阻断血小板活化过程中的一条通路。替罗非班为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结合的拮抗剂,主要作用于血小板聚集最后的共同通路,发挥完全阻断血小板的交联及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同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5]。并且已有体外实验证明盐酸替罗非班具有较强的抑制血小板的功能[6]。除此之外,替罗非班是一种短效的受体拮抗剂,在给药后5分钟即可达到96%以上的血小板抑制率[7]。

临床研究发现,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一定的疗效,可改善微循环以及预后[8]。本研究中,术后试验组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LVEDD、LVESD小于对照组,LVEF大于对照组,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PCI术联合替罗非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冠状动脉的远端微循环,改善患者的左心室功能,且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综上所述,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较佳,且安全性高,为有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提供参考。但是此方法仍有许多待完善之处,例如替罗非班的最佳给药时间、最佳给药途径以及最佳给药剂量等[9],有待进一步实验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