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郭晓晔,毛敏,赵京春
安宫牛黄丸首载于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原方由牛黄一两、郁金一两、犀角一两、黄连一两、朱砂一两、梅片二钱五分、麝香二钱五分、真珠五钱、山栀一两、雄黄一两、黄芩一两和金箔衣组成。治疗“飞尸卒厥,五痫中恶,大人小儿痉厥之因于热者”、“邪入心包,舌謇肢厥”[1]。方中郁金目前有多个基原,2020 年版《中国药典》中记载郁金为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Y.H Chen et C.Ling、姜黄Curcuma longaL.、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S.G.Lee et C.F.Liang和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Val.的干燥块根。其中,温郁金习称“温郁金”,姜黄习称“黄丝郁金”,其他按性状不同习称“绿丝郁金”和“桂郁金”[2]。本研究对安宫牛黄丸中选用何种郁金最适宜进行了初步探讨。
郁金始载于《药性论》[3],对原植物的描述首见于《新修本草》[4],谓:“苗似姜黄,花白质红,末秋出茎心,无实,根黄赤,取四畔子根,去皮火干之。”北宋《本草图经》[5]对于郁金植物的描述也与之相似。《中国植物志》[6]记载姜黄属植物约50余种,与药典中郁金植物来源相关的分别为郁金、姜黄、广西莪术、莪术,见表1。4种植物中,仅姜黄的花期为秋季,且花葶从叶鞘中抽出,根茎分支多,鲜时断面为橙黄色;其他基原植物的花期均在春季或夏季,且根茎分支少、断面颜色浅。宋代《本草衍义》[7]中提到郁金可以用于染色,而姜黄属几种植物中,只有姜黄Curcuma longaL.色素类成份最高,可用于染色[8]。明代《本草蒙筌》[9]谓郁金:“色赤兼黄”,从颜色上看应指的是姜黄CurcumalongaL.。《本草纲目》[10]关于郁金的原植物描述仍沿用唐宋记载,也提到郁金“外黄内赤”“以浸水染色”。可见唐宋至明代所记载方中郁金原植物应为姜黄Curcuma longaL.。
表1 《中国植物志》中姜黄属4种植物的比较
唐代《新修本草》[4]所记载姜黄的植物特征不符合姜黄Curcuma longaL.的特点。经考证,中药姜黄在唐宋至明代时期可能来源于姜黄以外的姜黄属多种植物根茎,其中温郁金可能性最大[11]。明代《本草蒙筌》[9]记载:“郁金最少,姜黄常多。今市家惟取多者欺人,谓原本一物,指大者为姜黄,小者为郁金”,表明在当时处方“郁金”(实际上是现在的姜黄Curcuma longaL.)常由“姜黄”(实际上是现在姜黄Curcuma longaL.以外的姜黄属植物)冒充。清代关于郁金使用混乱的记载更多,多部本草[12-14]均提到市场上的郁金多为姜黄,《增订伪药条辨》[15]认为此种混乱为清初战乱,蜀道不通,郁金资源减少所致。在《中国药学大辞典》[16]中,郁金的外国名词条目下记载为Curcuma(拉丁名),且没有种加词;姜黄的外国名词条目下记载为Curcuma longaL.(拉丁名),该记载可能对确定郁金和姜黄基原有一定影响。安宫牛黄丸成方于清代,此时郁金植物来源已经比较混乱,但医家仍以原植物为姜黄Curcuma longaL.者为真。
唐代《新修本草》[4]中记载“取四畔子根”,推测可能为取侧根茎,而非块根。参考《本草图经》《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对莪术的描述:“术在根下,似鸡、鸭卵,大小不常”[5]、“术在根下并生”[20]。该描述中的“根”实为根茎,“术在根下”表明当时莪术所用为块根。而对于郁金,《本草图经》等沿用“取四畔子根”的表述,并未进一步描述取“根下”何物,因此“四畔子根”应不是根茎之下的块根。宋代《本草衍义》、明代《本草纲目》都提到郁金可以染色。现代研究表明姜黄根茎含姜黄素1.8%~5.4%,有作染料价值;块根含姜黄素低于1%,不宜作染料用[21]。《本草纲目》曰:“其根大小如指头,长者少许,体圆有横纹如蝉腹状”,该描述更符合姜黄根茎的特点。因此,唐宋至明代时期,郁金的来源应是姜黄Curcuma longaL.的根茎。
清代郁金药用部位发生变化。《本经逢原》[22]谓郁金:“蜀产者体圆尾锐,如蝉腹状,发苗处有小孔,皮黄而带黑,通身粗皱如梧桐子纹”,此处谓郁金“发苗处有小孔”似是根茎特点,但又说“通身粗皱如梧桐子纹”,并未提到“有横纹”,这又符合块根特点。书中另载有染色姜黄,因此推测这里郁金应为姜黄Curcuma longaL.的块根。清代记载郁金药材性状,颜色仍沿用“外黄内赤”;对于形状,少数医家沿用“体圆有横纹如蝉腹状”[23],多数虽仍记载“圆如蝉肚”[12-14,24]或“根如螳螂肚”[25],但很少再强调“有横纹”,推测该时期块根也可入药。《增订伪药条辨》[15]谓郁金“其形锐圆,如蝉腹状,根梢有细须一缕,如菱脐之苗长一二寸,市人因呼金线蝦蟆、蝉肚郁金是也。其皮黄白有皱纹,而心内黄赤,
开俨然两层如井”,该描述正是姜黄块根的特点。另外,根据“根梢有细须一缕,如菱脐之苗”的描述,可推测《本经逢原》[22]谓“发苗处有小孔”可能是块根连接到根茎的细须脱落后留下的痕迹。清代光绪三年四川《崇庆州志·物产》[19]记载:“郁金、姜黄根的结子,可以入药”,“根的结子”应指块根。从清代开始,郁金药用部位由根茎演变为块根,此时安宫牛黄丸中的郁金也应该为块根,这表明黄丝郁金与古用最为相符。
历代本草记载郁金的产地见表2。历史上郁金产地主要为川广,即四川、两广地区,另外还有江西等地,以产自四川者为佳。《增订伪药条辨》[15]也强调“以蜀产者为胜”,书中述清初战乱,蜀道不通,郁金资源减少而导致市场上以姜黄冒充郁金,更印证了清代以前姜黄的主产地除四川外,还有其他地方;而郁金多产于四川。该时期的入药品种混乱可能是导致现在郁金有多个基原的原因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名为“广郁金”者未必产于两广地区。《增订伪药条辨》解释“老广郁金”为:“产四川重庆。惟本年生者嫩小而黄,若遗地未采,逾年而收,则老而深黯色,如三七状,为老广郁金。……然老郁金虽产四川,近今名称广郁金”。此书还提到“所谓川郁金,乃温州产也”,对于温州所产郁金的性状描述与川产者不同,推测可能温州产者不是姜黄Curcuma longaL.,由此也表明郁金有多个基原。如今市场上的黄丝郁金主产于四川,符合郁金“生蜀地者胜”的历史记载。
表2 郁金产地考证
黄丝郁金与古用最为接近,其功效可参考本草中关于郁金的记载。郁金最早用于治疗妇人疾病,亦可用于治疗小儿疾病,可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用于心腹胀痛及各种血证、金疮等。《证类本草》[20](引《经验后方》)、《本草纲目》(引《经验方》)、《本草备要》中记载郁金还可治疗神志疾病,其机制为入心而破血行气、芳香而豁痰开窍。详见表3。
表3 郁金功效考证
郁金有效成份主要为姜黄素类和挥发油类成份。姜黄素类成份主要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及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具有抗肿瘤、护肝、调节免疫功能、抗炎和降血脂等多重药理作用[33];挥发油类成份有抗菌等药理活性[34]。其中,与其他基原相比,黄丝郁金的姜黄素类、挥发油类成份含量均较高。详见表4。
表4 各基原郁金化学成份比较
本草古籍中记载来源于姜黄属的常用中药有郁金、姜黄、片姜黄、莪术等,用药部位随时代发展而有一定变化,功效与基原的记载也错综复杂。从使用姜黄根茎逐渐演变成如今使用姜黄属多种植物的块根,其中黄丝郁金最接近古用郁金,历来也被医家认为质更优。
《温病条辨》在论述安宫牛黄丸的组成时提到:“郁金草之香,梅片木之香,雄黄石之香,麝香乃精血之香,合四香以为用,使闭固之邪热温毒深在厥阴之分者,一齐从内透出,而邪秽自消,神明可复也”;另载三香汤方中郁金可“化中上之秽浊而开郁”[1]。由此推测安宫牛黄丸中使用郁金以取其芳香化秽浊之功。《本草便读》[30]云:“郁金之功。皆取其苦辛香燥,逐瘀行气力强”,因此郁金应以芳香者为佳。与其他几种郁金相比而言,黄丝郁金挥发油含量更高,更符合安宫牛黄丸使用郁金的初衷。另有现代研究表明,4种不同基原的郁金均能提高热板法和醋酸致扭体法中小鼠的疼痛阈值,也可降低小鼠血液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卡森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且以黄丝郁金效果较好[41]。综合植物来源、药用部位、产地、化学成份和功效等多个方面,安宫牛黄丸中选用黄丝郁金最为适宜。
郁金的基原和药用部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其性味、功效及使用方法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临床在参考古籍处方用药时,要结合古籍成书的时期、该时期本草记载及用药习惯,合理选择药材基原及相应的中药饮片。
在日常工作中,临床医师常会咨询临床中药师如何选择中药饮片,包括中药基原、中药炮制品、名称相似但基原不同的中药等,临床中药师可通过查阅本草和方书记载,结合现代研究,促进临床合理应用中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