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郭开华 周丽华 徐达政 江 珍 钟光明 徐 杰 初国良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广州 510080)
中国医学人才的培养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作用。2002年2月,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界定了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即: 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与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交流沟通技能,群体健康与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与研究,阐述了医学院校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60种核心能力[1]。2008年,中国教育部、卫生部颁布《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其中明确指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中包括三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12条,知识目标10条,技能目标13条。可见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临床医学生的培养都强调了医学生“德”的培养,这其中就涵盖了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所谓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内涵,主要表现为感恩社会、终极关怀、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公平公正、严谨治学、视野开阔等,这是应该得到特别重视的。本校在依托解剖学课程的基础上,在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实践方面作了一些实践。
当下中国的医疗体制环境相对恶劣,医患关系矛盾较为紧张,医疗诊治在生物医学发展的巨大成果下得到巨大的提高,但同时生物医学发展和医学人文之间的失衡也愈发明显,医者漠视生命的事例屡有报道,折射出医生医德医风的缺失,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传统医学教育往往过度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忽视医学生人文素养和医德品质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必然导致医学生服务意识淡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无法满足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2]。
中山大学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提出了“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为目标构建了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243”课程体系的培养方案。“243”课程体系(两重格局——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超市、四个主题——健康与疾病情况下的身体机能运作、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医疗与社会的关系、专业与专业技能发展、三个渗透——人格养成与科学教育渗透、医学人文与科学方法渗透、基础与临床渗透)其中重要的部分就是以课程为依托培养医学人文素养。但我们有时也因此会走入相关的误区,以为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只是在诸如医学导论、医学伦理学、医学沟通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来实行的,其实作为医学基础的人文教育还应包括了文学、哲学、思想政治等诸多人文领域,这不仅仅能够大力提升医生的教养,更是临床医生在做出谨慎和正确决策中必备的基本素质。而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也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培养,实际也肩负着培养医学人文精神和素养的重要作用。解剖学课程作为医学生最早接触的医学基础课程,其在培养医学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3]。
在局部解剖操作技能训练中,针对新进青年教师,每人在高年资教师的指导下都必须亲自动手解剖1具“大体老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规范解剖操作。正所谓“言传身教,率先垂范”,通过教师规范、认真的解剖示教,让学生体会解剖的重要性,也影响到未来医生的各种规范的临床操作和外科手术。严抓学生课堂解剖操作,端正学生的操作态度,规范操作技能,培养未来医生的严谨、负责、博爱的医学人文精神和素养。在课堂的教学内容设计上结合医学人文知识,既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又培养追求真理,不惧牺牲的医学人文精神。如在肺循环讲解引导出西班牙医学家、神学家米凯尔·塞尔维特,根据解剖观察,大胆提出肺循环学说,奠定了血液循环学说基础,受到宗教迫害,而被活活烧死。
解剖学必须接触“大体老师”学习解剖知识,大体老师,作为一群特殊的老师,没有动作,却带着学生探索人体奥秘;没有表情,却教会学生们博爱仁心;没有言语,却启迪学生心存感恩,时刻行善。“大体老师”以他们的身躯为学生讲解,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人体结构,掌握最基本、最全面的人体结构知识,他们用身躯诠释了生命有限,大爱无疆的境界[4,5]。“大体老师”这个称谓最早我院是源于与台湾慈济大学医学院的交流,最早从2008年开始,我院与台湾慈济大学医学院开始建立合作关系,我院每年选派专业教师带队,与多名医学生前往慈济大学参与模拟手术课程,深刻感受到他们通过以课程为载体,结合课前和课后的医学人文活动,医学人文精神的平时点滴熏陶,真正培养医学生“大舍慈悲”的仁爱精神。通过“大体老师”的奉献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个医学生,对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这些前往交流的医学生回来通过交流分享会的形式,通过大量的视频、图片和感言将“大体老师”的精神传播。
借鉴慈济的许多作法,本院也开始在人体解剖学课程举行向“大体老师”感恩致敬仪式。在人体解剖学开课时,教研室组织学生向“大体老师”宣读致敬词、鞠躬、献花、低头静思等一系列仪式。为配合这一重要的人文仪式,北校区还专门建设了进行感恩纪念仪式的“至善广场”开展该活动,使其成为解剖学课程的固定内容[4-6]。这种仪式已成为大学重要的人文活动内容,对培养医学生的生命情感和人文情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该仪式已有近4000名学生参与。
解剖学教研室有广州市遗体捐献站挂靠,实验技术人员设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接收、登记、宣传遗体捐献,具体介绍相关遗体捐献的流程,接待来访登记的市民,并为有意愿的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指导和帮助。为缅怀遗体捐献者的无私奉献,同时为遗体捐献者的亲人提供一个追思家属的机会,每年我院都会在清明节组织医学生与遗体捐献者家属一起在公墓参与遗体捐献者追思缅怀活动,宣传遗体捐献观念,推动社会遗体捐献。
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理念,学生利用平时假期宣传遗体捐献的意义,具体介绍相关遗体捐献的流程,宣传遗体捐献大体老师的大爱奉献精神,真正让全社会了解遗体捐赠的目的与意义,并为有意愿的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指导和帮助。同时该社团同学每年开展探访大体老师家属活动,组织活动分享会交流感悟,目前已连续组织8场分享会,印刷“医路同行,感谢有您”的纪念册来悼念大体老师,真正感染杏林学子,让他们成为具有“仁心仁术”的良医,鉴于该社团的优秀表现,被评为“中山大学暑期公益实践十大精品项目”。另外学生的第二课堂科普协会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定期走进社区,为市民宣传正确的健康观念,普及医学基本知识。
我院还建成了一个融多学科、多功能、开放性、高技术、网络化以及资源共享等特点于一体,并充满人文氛围的现代化标本馆,成为广州市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该馆每年接受市民参观近6000人。依托医学标本馆,建立了一支优秀的学生科普讲解队伍,为市民传播我校深厚的医学文化,普及医学科普知识,倡导健康生活理念。学生急救志愿者协会,组织了一支急救知识宣讲团队,每年利用市民参观科普馆的机会或走入社区开展宣讲活动,践行早期接触社会的理念,为市民开展相关的急救知识培训。
每年教研室组织人体解剖学彩绘大赛,已连续主办了4届比赛,通过学生的绘图作品比赛,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优秀的作品通过网络专栏展示(网址链接: http: //www.sysu.edu.cn/2012/cn/zdgk/zdgk08/tuzwq/tuzwq2016/tu201606/index.htm#p=sysuimage1)。
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应关注新型解剖学课程建设,课程内外巧妙设置各种人文活动,全员参与,有目标,有措施,潜移默化熏陶学生,让学生去感受、体验严谨、负责、博爱的人文精神。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任重道远,通过课程教育(第一课堂)和课外教育(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培养高素质医学生的重要举措。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