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语言沟通联合健康教育在焦虑症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4-07-28

赵小燕,陈红梅

(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湖北 咸宁 437100)

焦虑症是一种以自主神经功能兴奋与难以控制的焦恐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常见病,具有易复发、难治愈的特点[1]。当前,临床针对焦虑症通常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但由于存在药物易引发不良反应、患者对疾病认知不深等多种影响因素,因此,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及用药依从性往往不高,最终导致预后不理想。常规的临床护理已逐渐难以满足这一现实需求,因此,有必要给予患者语言沟通、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鉴于此,本文就语言沟通联合健康教育在焦虑症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1例焦虑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协会审批,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2]确诊为焦虑症;②年龄≥18岁。排除标准:①焦虑症为器质性病变引起;②合并恶性肿瘤、慢性病等会长期影响心理状态的疾病。将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就诊的40例患者列为常规组,将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就诊的41例患者列为观察组。常规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23~66岁,平均(43.20±5.81)岁;病程1~4年,平均(2.13±1.05)年。观察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25~63岁,平均(44.17±5.05)岁;病程1~4年,平均(2.09±1.09)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同的药物方案治疗。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即由护理人员向其进行口头健康宣教,告知焦虑症的病因、病理机制、治疗方法与防止复发的注意事项,出院时给予患者健康知识手册,每周电话随访1次。

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沟通联合健康教育干预,具体为:①语言沟通: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沟通时语气谦和、亲切,用词谨慎,避免与患者出现正面冲突,注重利用语言的力量来鼓励、安抚患者。护理人员可利用类比、比喻等方法,尽可能将专业的病理知识转变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同时耐心回复患者提出的各类疑问,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向患者提供既往成功病例的文字、影像资料,在患者观看时护理人员在旁为患者讲解。护理人员每日与患者进行至少15min的沟通,重点关注患者是否对日常生活现象存在错误认知,例如出现过度概括、过度夸大以及没有证据的主观推论等,一旦发现则需要立即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并告知这些错误认知该如何转变为正确的认知;此外,护理人员若发现患者能够对日常生活现象作出正确的认知判断时,则应立即予以口头表扬。②健康教育: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教育对象为患者及其关系较为亲密的家属,宣教时护理人员一边绘画思维导图,一边向患者阐述疾病知识(包含病理机制、治疗方法及原理、诱发因素、日常注意事项等),随时针对患者及家属的疑问提出解答。同时,需向患者家属开展针对性的宣教,了解患者与其亲密家属之间的情感关系,告知家属与患者日常相处时的注意事项,避免家属的不当言语与行动进一步激化患者不良情绪。创设微信公众号,邀请患者关注公众号,每周推送2~3篇焦虑症的相关知识文章至公众号,鼓励患者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留言,将难以当面表述的疑虑表达出来,护理人员定期登陆后台处理留言,随后开展针对性沟通。

1.3 观察指标

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知晓水平、用药依从性评分、自我效能量表(GSES)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

疾病知晓水平:采用科室内自制的焦虑症知晓水平问卷进行调查,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88,考察项目有疾病诱因、疾病发展机制、疾病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维度,满分100分,≥90分为完全知晓,80~89分为部分知晓,70~79分为一般知晓,<70分为不知晓,评分与疾病知识掌握程度成正比。

用药依从性:采用Morisky量表[3]进行评估,量表包含4个题目,如“是否曾忘记服药?”“是否曾擅自停药?”等,回答肯定记0分,否定记1分,总分与用药依从性成正比。

自我效能量表(GSES)[4]:该量表由德国Raft Schwarzer教授编制,共10个条目,主要考察患者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达成目标的信心,总分(满分40分)与自我效能成正比。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5]:该量表从焦虑心境、认知功能、感觉系统症状等14个维度考察患者的焦虑程度,<7分为无焦虑,7~14分为可能有焦虑,15~21分为肯定有焦虑,22~29分为明显焦虑,>29分为严重焦虑。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疾病知晓评分、Morisky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疾病知晓评分、Morisky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疾病知晓评分、Morisky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疾病知晓评分、Morisky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GSES及HAMA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GSES及HAMA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GSES评分高于常规组,而HAMA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GSES评分及HAMA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当前,医学界尚未明确焦虑症的发病机制,临床通常采用药物对症治疗的方式来减轻疾病症状,但无法根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极易因认知偏差、外界环境刺激等问题而导致疾病复发、加重,最终导致病情更为复杂。因此,临床应当重视培养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疾病认知水平,从而控制疾病。

常规的临床护理能够让患者了解疾病知识及日常注意事项,但这类方法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当患者面临更为复杂的问题或未遇见过的问题时,其往往难以通过有限的知识解决。此外,患者之间也存在显著的个性、文化水平差异,固化的常规护理难以适应不同患者的需求。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的疾病知晓评分、Morisky评分、GSES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这表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语言沟通联合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疾病知识水平、自我效能及依从性。护理人员使用亲切的语言沟通可以使患者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支持,这能够有效拉近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后续的依从性。为患者讲述既往成功病例可以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提高自驱力。护理人员日常注重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可以让患者逐渐建立正确的思维观念,避免错误认知对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每位患者的文化层次与思维模式均有非常大的差异,对患者开展一对一健康教育可以针对性纠正患者思维,这种方式更能适应不同患者的需求。人际关系是影响焦虑症患者病情的重大因素,而家庭关系则是患者每日都要面对与处理的关系,对患者家属进行加强宣教可以最大程度上争取家属的帮助,促使家属勉励患者,让其与患者进行正面的交流,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与支持,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定期在微信群推送疾病知识文章则可以起到延续性健康教育的效果,让患者不断吸收疾病的最新知识,同时患者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获得医疗资源的支持。这些干预措施可以让患者充分明白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日常生活习惯的关系,这能够有效提高其自省能力,进而改变自身不良习惯,控制疾病发展。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的HAMA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该结果与上述理论相符。

综上所述,在焦虑症患者的护理中采用语言沟通联合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识水平及用药依从率,强化其自我管理水平,减轻焦虑症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