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低分子量肝素钠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

时间:2024-07-28

任晓璐,李志卫,狄华

(河南省安阳市妇幼保健院 妇产科,河南 安阳 455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会导致产妇下肢肿胀且有胀痛感,肤色多呈现潮红色,严重时会发生淤滞性溃疡、肺栓塞或其他症状,若未能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易发生血栓脱落的情况,产妇易出现肺栓塞而死亡[1]。目前临床上常应用抗凝药物或链激酶、尿素酶、重组人体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物等溶栓药物预防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DVT的发生,其中低分子量肝素钠可对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起到抑制的作用,也可治疗已形成的急性深部静脉血栓,防止血栓及血液凝固现象的发生,是临床治疗DVT的常用抗凝药物[2]。鉴于此,本研究探讨低分子量肝素钠对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DVT发生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 《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3]中剖宫产产妇诊断标准;②单胎妊娠;③活胎;④近期未接受其他相关治疗。排除标准:①心脑血管疾病;②凝血功能障碍;③对本研究药物过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年龄21~41岁,平均年龄(27.21±1.72)岁;孕周38~44周,平均孕周(40.69±0.86)周;孕次1~3次,平均孕次(1.25±0.32)次;体重指数18.25~25.20 kg/m2,平均体重指数(21.23±2.14)kg/m2。观察组年龄21~42岁,平均年龄(27.93±1.74)岁;孕周38~43周,平均孕周(40.61±0.85)年;孕次1~3次,平均孕次(1.22±0.29)次;体重指数18.10~25.25 kg/m2,平均体重指数(20.25±2.15)kg/m2。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产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对照组常规卧床休息并抬高产妇患肢以减轻肢体肿胀;适当补充水电解质,防止血液高凝;多食瓜果蔬菜防止便秘,减少腹压导致的下肢静脉血回流情况。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20053199,规格:0.4 mL∶4250 IU),于术后8~12 h出血不多时注射4250 IU/次,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4 d。

1.3 评价指标①D-二聚体(D-D)水平: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 d收集产妇空腹静脉血4 mL,3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半径10 cm,取血清待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D-D水平,试剂盒选自上海抚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②下肢DVT发生率:治疗期间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通用电气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型号:LOGIQ e]记录产妇下肢DVT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D水平治疗前,两组的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d后,两组的D-D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D-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D-D水平比较(±s,mg/L)

表1 两组的D-D水平比较(±s,mg/L)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4d后 t P观察组 40 0.81±0.14 0.43±0.11 13.499 0.000对照组 40 0.79±0.15 0.59±0.13 6.373 0.000 t 0.61 7 5.942 P 0.53 9 0.000

2.2 下肢DVT发生率观察组治疗期间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下肢DVT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剖宫产产妇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原因较多,如产妇术后因伤口原因需长期卧床,导致下肢血流不畅,易引发下肢DVT;剖宫产产妇在妊娠期子宫增大,会对下肢静脉造成一定程度的压迫,影响下肢静脉血流;且妊娠期产妇体内会分泌大量雌激素,增加血液粘稠度,大量释放凝血因子,增加DVT发生率;剖宫产产妇在手术过程中易损伤组织导致血小板凝聚增强,且手术后由于纤维蛋白酶增强导致纤维蛋白的溶解能力下降,进一步促进静脉血栓形成[4-5]。剖宫产产妇术后发生下肢DVT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肺栓塞或其他并发症,对产妇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以往临床多采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抬高患肢等方式预防下肢DVT的形成,但难以达到理想的预防效果,需要联合其他药物预防下肢DVT的发生。

D-D主要反映纤维蛋白的溶解功能,其水平升高意味着人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的纤维蛋白溶解活动,故D-D水平的高低对于血栓类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具有重大意义[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4 d后的D-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下肢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低分子量肝素钠可调节剖宫产产妇的D-D水平,预防术后下肢DVT形成。分析原因在于,低分子量肝素钠可加快血栓的溶解速度,避免血栓扩大,达到抗血栓作用;低分子量肝素钠还可通过加快血液流动速度,改善血液粘稠度使血管壁的抗栓作用增强,从而有效预防下肢DVT的形成[7]。该药物的作用机制在于通过抗凝血酶Ⅲ(ATⅢ)和复合物结合来加强对Ⅹa因子和凝血酶的抑制作用,且具有纤溶作用,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增加机体抗血栓作用,从而有效预防下肢DVT的发生[8]。低分子肝素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效果比普通的肝素更强、生物利用度更高、半衰期更长,对于下肢DVT的侧支循环改善作用较为显著,可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9]。低分子量肝素钠是由普通肝素多糖链断裂转化而成的小分子肝素钠盐,因此对凝血因子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10],可改善血液中的高凝状态及血液内纤溶活动,抑制纤溶蛋白的产生,从而调节血浆D-D水平。

综上所述,低分子量肝素钠可调节剖宫产产妇血浆内D-D水平,预防术后下肢DVT形成,值得临床推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