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更昔洛韦治疗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症状改善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时间:2024-07-28

黄润笑,梁少霞,陈珏莹

(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 儿科,广东 佛山 52821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主要是由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所导致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好发于学龄期与学龄儿童,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及肝、脾、淋巴结肿大,随着病情加重甚至并发心肌炎、肝炎等严重并发症,故患儿一旦确诊需及时进行治疗[1]。目前临床上针对IM以利巴韦林、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治疗为主[2]。基于此,本研究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对IM患儿临床症状改善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IM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11岁,平均年龄(5.92±2.03)岁;病程2~5 d,平均病程(4.86±0.64)d。观察组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5.87±1.89)岁;病程2~6 d,平均病程(4.88±0.65)d。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IM诊断标准[3]且首次确诊;②治疗前未使用过糖皮质激素;③患儿家长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功能不全;②对本研究相关药物过敏;③免疫功能低下;④代谢、凝血功能异常。

1.3 方法两组患儿在入院后均给予解热、消炎、降酶、抗生素、营养心肌等对症治疗,并在用药前常规喂服保肝药物。在此 基 础 上,对 照 组 采 用 利 巴 韦 林 治 疗:7.5 mg/kg利 巴 韦 林(吉林省都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411)与5%葡萄糖溶液100 mL混合后静脉滴注,2次/d,治疗10 d。观察组采用更昔洛韦治疗:5 mg/kg更昔洛韦(武汉福星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452)与5%葡萄糖溶液100 mL混合后静脉滴注,2次/d,治疗10 d。

1.4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咽峡炎好转时间、肝肿大恢复时间、脾肿大恢复时间、淋巴结肿大恢复时间)。②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免疫指标(CD4+、CD8+、CD4+/CD8+)水平。采集患儿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3000 r/min离心10 min处理后,取上层血清,以FACS 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CD4+/CD8+水平。③统计两组患儿治疗期间恶心呕吐、皮疹、粒细胞减少、肝肾功能受损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观察组的发热消退时间、咽峡炎好转时间、肝肿大恢复时间、脾肿大恢复时间、淋巴结肿大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s,d)

表1 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s,d)

组别n 发热消退时间咽峡炎好转时间肝肿大恢复时间脾肿大恢复时间淋巴结肿大恢复时间观察组302.68±2.838.73±4.6911.03±1.289.53±1.269.64±4.12对照组304.93±2.9511.34±5.1615.67±2.1612.39±2.1713.57±5.84 t 3.01 5 2.050 10.122 6.243 3.012 P 0.00 4 0.045 0.000 0.000 0.004

2.2 免疫指标治疗后,两组的CD8+水平均低于治疗前,CD4+、CD4+/CD8+水 平 均 高 于 治 疗 前(P<0.05);观 察 组 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免疫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儿的免疫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n CD4+ CD8+ CD4+/CD8+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3027.38±4.3541.65±5.67*46.22±6.4728.74±5.82*1.23±0.491.71±0.12*对照组3027.42±4.4435.83±5.19*46.31±6.4337.68±5.94*1.27±0.541.53±0.24*t 0.035 4.147 0.054 5.888 0.301 3.674 P 0.972 0.000 0.957 0.000 0.765 0.001

2.3 不良反应两组患儿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0% vs.1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n(%)]

3 讨论

IM好发于2~6岁儿童中,据统计,约90%的IM患儿是由于遭受EBV感染所致,故小儿在患病初期经检查可发现早期抗原、衣壳抗原等抗原体。EBV在进入患儿体内后,短时间内与B淋巴细胞上的EBV受体结合,激活T淋巴细胞,使其产生细胞毒作用,破坏受到感染的B淋巴细胞,侵袭咽部淋巴瘤,引起全身组织及器官受累,出现咽峡炎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4]。目前临床上常用抗EBV药物治疗IM患儿。更昔洛韦是一种新型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可通过抑制EBV多聚酶的活性,从而终止其EBV-DNA链的延伸,达到抗病毒的效应;与利巴韦林相比,更昔洛韦抗病毒作用更强,不易产生耐药性,且具有分布广泛、体外代谢等特性[5-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发热消退时间、咽峡炎好转时间、肝肿大恢复时间、脾肿大恢复时间、淋巴结肿大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与利巴韦林比较,更昔洛韦治疗IM患儿具有更好的抗病毒效果,从而明显缩短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研究[7]表明,当IM患儿遭受EBV感染后,在急性期时Foxp3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从而影响到CD4+CD25+Treg的增值分化,对CD8+的负性调节减弱,最后出现免疫功能失调。CD4+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功能调节细胞,当免疫功能下降时,CD4+降低;CD8+是机体重要的杀伤/抑制细胞,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时,CD8+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更昔洛韦治疗可更显著改善IM患儿的免疫功能。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患儿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0% vs.1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更昔洛韦治疗并未明显增加IM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更昔洛韦治疗可有效缩短IM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促进患儿免疫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