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针灸结合颅骶疗法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下颌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时间:2024-07-28

马赛超, 韩小辉, 李书恒, 姜广亚, 李月娟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心医院 1 康复科, 2 神经内科, 河南 郑州450003)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为口腔颌面部最为常见的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区疼痛、 下颌运动障碍、 运动时关节弹响等, 如不及时治疗不仅会导致运动功能障碍, 严重者还可出现头晕、耳鸣等症状[1]。 针灸可促进血液循环, 起到活血止痛的作用[2];颅骶疗法是通过颞下颌关节进行规律性运动, 改善脑脊液流动, 从而放松结缔组织或神经系统[3], 两种治疗方式均可有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鉴于此, 本研究探讨针灸结合颅骶疗法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下颌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 年4 月至2019 年4 月我院收治的6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①西医符合 《口腔医学》 中相关疾病诊断标准[4]; ②中医符合 《理疗学》 中相关疾病诊断标准[5]; 主症: 颜面萎黄、 脉络受阻、 气行不畅、 咀嚼疼痛; 次症: 四肢无力、 食欲不振; 舌脉: 舌淡苔白, 脉弱; ③自愿参与本研究, 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①处于妊娠期、 哺乳期者; ②有严重心、 肝、 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 ③患有精神疾病者; ④伴有免疫系统疾病者。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 (n = 28) 与观察组 (n = 32)。 对照组中男14 例, 女14 例; 年龄21 ~45岁, 平均年龄 (33.15 ± 3.65) 岁; 病程1 ~15 个月, 平均病程 (8.23 ± 1.36) 个月。 观察组中男15 例, 女17 例; 年龄20~46 岁, 平均年龄 (33.02 ± 3.62) 岁; 病程1 ~16 个月, 平均病程 (8.54 ± 1.33) 个月。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保守治疗。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针灸治疗, 患者可取侧卧位或仰卧位, 取25 号1.5寸长毫针备用, 对患者下关穴、 合谷穴、 翳风穴、 足三里穴、侧风池穴、 膈俞穴、 阿是穴、 颊车穴等穴位进行针灸, 对患者穴位皮肤消毒后, 直刺上述穴位, 采用提插捻转的手法, 同时沿患者口颌部向周围放射, 以局部产生酸胀感为宜。 合谷穴直刺1 寸, 得气后留针, 剩余穴位得气后, 需留针30 min; 针灸结束后, 在患者穴位处施以艾条, 作用20 min, 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宜, 1 次/d, 10 d 为一个疗程。 观察组予以针灸结合颅骶疗法治疗, 针灸治疗与对照组一致, 颅骶疗法具体方式为: ①下颌关节挤压术: 患者取卧位, 医师将一只手放置于患者下颌角, 另一只手将患者下颌角进行纵向挤压; ②下颌关节牵张术: 患者取仰卧位, 医师用两手食指和中指将患者下颌角固定, 拇指将其颧骨固定, 分别左右、 前后运动, 可有效扩大关节间隙, 促使咀嚼肌得到放松; ③下颌后凹牵张术: 患者取坐位, 医师将食指、 中指放于患者下颌后凹处, 缓慢向前、 向下推动, 使其做前伸运动; ④神经放松术: 患者取仰卧位, 医师采用拇指按压患者三叉神经下颌支, 轻轻按摩咀嚼肌, 使其松弛, 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 ⑤呼吸训练: 患者取仰卧位, 两手放置于腹部, 缓慢吸气, 保持4 s, 然后呼气6 s, 为一组, 每组呼吸训练间可休息10 s。 1 次/d, 30 min/次, 5 d/周, 呼吸训练可通过调整呼吸频率, 以有效抑制交感神经兴奋, 放松全身肌肉。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 个月。

1.3 评价指标①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如下[6]: 显效: 颞下颌关节痛感消失, 关节区肌群无压痛, 下颌功能完全恢复; 有效: 颞下颌关节痛感减轻, 关节区肌群压痛感减轻, 下颌功能基本恢复; 无效: 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 = 显效率 + 有效率。 ②采用下颌功能损害评分(MFIQ) 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颌功能水平, 共计16 个条目, 采用4 级评分法, 分值为0 ~64 分, 分值越高表示下颌功能损害越严重;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 分值0 ~10 分, 分值越高则疼痛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s 表示, 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n (%)]

2.2 MFIQ、 VAS 评分治疗前, 两组的MFIQ 评分、 VAS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的MFIQ评分、 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MFIQ 评分、 VAS 评分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患者的MFIQ 评分、 VAS 评分比较 (±s, 分)

注: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 aP <0.05。

组别 n MFIQ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2 53.53±4.31 11.15±2.24a 8.24±1.13 2.11±0.15a对照组 28 53.47±4.40 27.03±3.35a 8.31±1.11 5.16±0.11a t 0.053 21.825 0.241 88.695 VAS 评分0.958 0.000 0.810 0.000 P

3 讨论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指累及颞下颌关节与咀嚼肌发生器质性改变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尚未明确, 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7]。 目前西医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以抗炎类药物为主, 但药物治疗副作用较大, 易导致诸多并发症。 中医学在治疗疾病方面历史悠久, 讲究辨证论治, 在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属于中医中 “口噤”、 “痹证” “颊痛”等范畴, 基本病机主要为风寒湿邪侵入面部经络, 导致血行不畅、 脉络瘀阻、 气虚血瘀, 引发颞下颌关节疼痛, 此症应当以温经散寒、 活血通络、 通痹利窍、 补虚益损为治疗原则。 针灸为中医中常用的理疗手法之一, 其作用为通过针刺刺激患者颞下颌关节部分穴位, 可促进血液循环, 起到温经散寒、 活血通络的作用, 同时针灸治疗可恢复咀嚼肌收缩, 促使下颌骨节律性活动, 对周围血供有改善作用[8], 针灸后通过艾条的热作用, 刺激表面穴位, 使针灸效果深入, 起到除痹止痛之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后的MFIQ 评分、VAS 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表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采用针灸结合颅骶疗法治疗效果确切。 分析原因在于:颅骶疗法是一种轻微的推拿手法, 通过节律性训练,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9]。 颅骶系统是一个近乎密闭的循环系统, 具有流动性, 脑脊液的产生与流通即通过颅骶系统加以调节, 可适应内、 外环境的变化, 对患者大脑活动进行调节, 从而控制颅骶节律性活动, 有效抑制病理反射, 同时建立正常反射功能; 颅骶疗法可降低交感神经奋性, 保持机体内儿茶酚胺稳定, 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状态, 同时可降低肌肉内疼痛物质的释放, 抑制炎性反应的发生, 有效缓解患者下颌关节疼痛。

综上所述, 针灸结合颅骶疗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疗效显著, 可有效减轻疼痛程度, 改善下颌功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