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早期康复护理在老年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时间:2024-07-28

李媛

(南阳市中心医院 心血管内科, 河南 南阳473000)

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内科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性胸骨剧烈疼痛、 神志障碍等, 主要致病因素为过劳、 暴饮暴食等, 常伴有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具有较高的病死率[1]。 目前临床上对于心肌梗死主要采用溶栓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2]。 研究[3]表明, 心肌梗死患者除治疗需求外, 还亟需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手段, 而传统护理模式的护理观念陈旧且内容单一, 导致其不能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故寻找合理有效的护理手段显得至关重要。 本研究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在老年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 选取2017 年4月至2019 年4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老年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 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 各40 例。 对照组男24 例, 女16 例; 年龄61 ~78 岁, 平均 (65.17 ± 1.36) 岁; 病程3 ~10 h, 平均 (6.24±2.17) h; 梗死部位于前间壁7 例, 下壁17 例,前壁下壁16 例。 观察组男26 例, 女14 例; 年龄60 ~76 岁,平均 (66.09 ± 1.57) 岁; 病程4 ~11 h, 平均 (6.35 ± 1.97) h;梗死部位于前间壁8 例, 下壁18 例, 前壁下壁14 例。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 符合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4]中有关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符合 《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5]中有关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 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合并精神疾病; 合并肝、 肺、肾等功能障碍; 存在对本研究具有干扰性的疾病; 中途退出本研究或未完成随访统计; 治疗依从性差。

1.3 方法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护理, 包括叮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7 ~30 d, 体征监测护理, 用药护理, 生活护理等。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 具体内容如下: ①肢体护理: 患者入院后嘱咐患者注意卧床休息, 卧床期间对患者四肢及身体其他部位进行定时擦拭, 保证患者皮肤清洁, 并辅助患者适当活动四肢, 必要时协助家属予以患者翻身处理,指导患者于床上进行四肢的轻微主动活动。 ②康复护理: 指导患者保持平卧位, 护理人员将患者上半身抬高20°并保持3 min静止, 而后再将其抬高至35°并保持5 min 静止, 最后抬高至45°并保持25 min 静止, 随后放松患者休息15 min, 以上步骤重复2 ~3 次/d。 ③运动锻炼: 患者入院1 d 后, 指导患者以半卧位主动活动四肢, 于床上进食; 2 d 后, 协助患者进行半坐位康复锻炼, 20 min/次, 3 次/d, 主要锻炼四肢, 注意锻炼强度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锻炼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指标, 如存在严重心律失常、 呼吸困难等异常症状时应立刻停止锻炼; 3 d 后, 协助患者下床锻炼, 3 min/次, 3 次/d, 以站立活动为主; 4 d 后, 协助患者进行主动行走锻炼, 并根据患者具体反应逐渐增加行走距离及速度。 ④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 了解其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的具体情况, 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知识宣教, 使其了解心肌梗死的致病因素、治疗手段及治疗后可能产生的并发症; 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如存在焦虑、 不安等不良情绪应及时进行疏导, 通过告知治疗成功案例增进患者的治疗信心, 使患者以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面对治疗。 两组患者均连续护理1 个月, 出院后随访3 个月。

1.4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 护理1 个月后的心功能指标, 以及随访3 个月后的Killip 分级情况。 患者心功能指标包括心率、 左室射血分数, 左室射血分数采用全数字化彩超仪(北京天惠华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型号: TH-5000) 测定。 Killip 分级共包括4 级, 其中Ⅰ级表示无心力衰竭征象; Ⅱ级表示轻度心力衰竭, 肺啰音出现范围小于肺野50%; Ⅲ级表示重度心力衰竭, 肺啰音出现范围大于肺野50%; Ⅳ级表示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 皮肤湿冷发绀, 呼吸加速。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 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s 表示, 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 组内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功能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1 个月后, 两组患者的心率显著下降、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升高, 且观察组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s)

注: 与本组入院时相比, aP <0.05。

组别 n 心率 (次/min)入院时 护理1 个月后 入院时 护理1 个月后观察组 40 88.04±7.35 75.08±6.32a 50.82±3.81 57.76±4.52a对照组 40 87.92±7.21 80.52±6.93a 51.37±3.72 54.83±4.28a t 0.074 3.668 0.653 2.977左室射血分数 (%)0.941 0.000 0.516 0.004 P

2.2 Killip 分级随访3 个月后, 观察组的Killip 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Killip 分级比较 [n (%)]

3 讨论

心肌梗死常发于中老年群体, 发病时多表现为突发且剧烈的胸骨后疼痛, 部分患者还伴有心律失常以及心源性休克等症状, 不及时采取治疗可能危及生命[6]。 目前临床上多以溶栓来治疗此疾病, 可获得不错的疗效, 但由于疾病突发且严重, 患者极易产生紧张、 焦虑等负面情绪, 影响治疗效果[7], 故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显得至关重要。

目前临床上广泛采用传统护理对老年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干预, 但由于传统护理内容不够全面且护理观念老旧, 已不能满足老年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需求[8]。为此本研究将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老年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中, 结果显示, 护理1 个月后, 两组患者的心率显著下降、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升高, 且观察组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随访3 个月后, 观察组的Killip 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表明老年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具有良好的效果, 可有效改善心功能指标, 改善Killip分级。 究其原因在于, 早期康复护理从肢体护理、 康复护理、运动锻炼及心理护理4 大方面着手, 通过早期指导患者于床上主动对四肢进行轻微活动, 并通过重复锻炼肢体方法促进患者康复, 而后协助患者进行半坐位康复锻炼 (主要锻炼四肢),且锻炼强度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避免锻炼过度加重病情; 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知识讲解, 使其掌握心肌梗死的病因、 治疗措施及治疗后可能产生的并发症; 通过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及时疏导其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 使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治疗。

综上所述, 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老年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Killip分级, 改善疾病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