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朱琳
(河南省人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河南 郑州 45000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ICU 机械通气患者治疗过程中多发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一旦发生则极易造成患者脱机困难, 影响治疗效果, 延缓恢复时间, 甚至危及生命安全[1-2]。 为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采取更为高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 基于此, 本研究选取于我院 ICU 行机械通气治疗的62 例患者, 旨在探讨气道优化护理干预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临床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于我院 ICU 行机械通气治疗的62 例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 对照组中, 男性 18 例, 女性 13 例; 年龄 33 ~ 86 岁, 平均年龄 (48.52 ± 3.81) 岁; 肺部感染 12 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14 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5 例。 观察组中, 男性 17 例, 女性 14 例; 年龄 32 ~ 87 岁, 平均年龄(48.33 ± 3.74) 岁; 肺部感染 13 例, COPD 13 例, ARDS 5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 符合 《中国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8 年版)》[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 ①精神病、 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或听力、 语言沟通障碍; ②存在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
1.3 方法两组均采用常规护理, 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采用传统气道护理干预: 采用普通雾化吸入或超声雾化吸入法对患者进行人工叩背辅助排痰; 持续气管滴药泵入或间断气管滴药,湿化气道;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 加强个人卫生, 防止交叉感染, 保持病室干燥、 整洁、 舒适; 及时清洁呼吸机内过滤网、 面罩等组件, 定时更换管路、 湿化器, 定时检查湿化罐, 补充罐内无菌注射用水;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关注病情发展; 给予患者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 预防压疮。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气道优化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①优化排痰方法: 持续氧气驱动加恒温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 单次雾化时间约15 min; 在人工叩背排痰基础上进行改良, 于雾化吸入治疗后采用振动排痰机进行排痰; 根据患者病情、 耐受程度设定排痰机频率, 一般为15 ~30 Hz; 护士手持排痰机扣击手柄, 按照由下向上、 自外向内的顺序缓慢叩击患者后背部及侧面, 每处停留约15 s; 对翻身困难的患者选择两肋部位及前胸作为叩击部位。 ②改良气道湿化方案: 控制湿化器及近端气道温度, 保持在 32 ℃ ~ 35 ℃; 控制气体湿度, 维持在 60% ~70%; 每隔 4 h 注气校正一次气囊压力, 维持在 25 ~30 cm H2O, 防止套囊漏气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 ③声门下分泌物吸引: 应用带有声门下吸引装置的气囊套管, 间断负压吸引积聚在气囊上方的分泌物。 ④优化气管导管护理: 定期对双肺及呼吸道进行听诊, 监测、 把控插管深度并做好相关记录。
1.4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 监护时间,统计两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 n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 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机械通气时间及ICU 监护时间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 监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 1。
表1 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及ICU 监护时间比较 (, d )
表1 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及ICU 监护时间比较 (, d )
组别 n 机械通气时间 ICU 监护时间观察组 31 8.13±0.42 8.30±0.51对照组 31 8.44±0.47 8.63±0.54 t 2.738 2.474 P 0.008 0.016
2.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观察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 3.23% (1 例),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5.81% (8 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6.369, P = 0.012)。
由于ICU 收治的均为危急重症患者, 多数患者处于昏迷中, 长此以往抵抗力不断减弱, 出现低蛋白、 高耗能及水肿状态, 往往有呼吸衰竭风险, 必须通过呼吸机辅助通气维持其生命功能[5]。 因此, 机械通气在 ICU 患者中应用极为广泛。 而机械通气建立人工气道时可对呼吸道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 增加后续感染风险, 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机体功能下降、 气管纤毛活动性降低、 咳嗽反射能力变差引起痰液排出不畅、 气道阻塞, 最终发展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6-8]。 故 ICU 患者在行机械通气治疗时需采用有效的护理方式, 优化气道管理, 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 ICU 监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表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气道优化护理干预能够加快ICU 机械通气患者恢复, 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分析原因在于: 气道优化护理措施全面细致,包括优化气管导管护理、 优化排痰方法、 改良气道湿化方案、声门下分泌物吸引多个方面, 对护理流程进行全面优化, 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方面效果较为理想。 优化气管导管护理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决定插管深度, 减轻导管造成的机体损伤, 且更有效地监测患者的呼吸道状况, 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优化排痰方法中对雾化方式进行改良, 采用持续氧气驱动加恒温雾化, 操作简便、 作用温和、 无噪音, 患者接受度高, 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此外, 该雾化方法以氧气作为动力, 能够强化雾化效果, 使雾化颗粒到达终末细支气管, 有助于解除小气管痉挛, 消除水肿和炎症, 还可起到湿化气道的效果, 符合气道持续丢失水分的生理要求。 人工叩背方法受操作者力量差异、 难以保证用力均匀等因素限制, 辅助排痰效果欠佳, 而振动排痰机具有频率稳定、 用力均衡的优势, 可显著增强排痰效果, 患者接受度更高。 改良气道湿化方案, 重视对气道温度、 湿度及气囊压力等的调控作用, 可增强抗细菌感染效果, 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症状, 促进排痰。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与胃肠道滞留物反流、 口咽部定植菌误吸和人工气道建立破坏正常生理黏液湖的形成具有直接联系, 声门下吸引能够有效清除患者咽部及喉腔内的滞留物, 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 气道优化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ICU 机械通气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及ICU 监护时间, 降低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