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医护一体化干预对ICU 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时间:2024-07-28

姚丹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河南 郑州 45001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是指多种因素致使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中凝固形成血栓, 多为长期卧床、 肢体偏瘫等因素诱发, 而重症监护室 (ICU) 患者往往需长期卧床, 故其下肢 DVT 发生率较高[1]。 临床治疗中常结合有效护理干预以稳定患者病情。 医护一体化干预是一种将医护合作深度化以提高护理效果的护理方法, 有利于患者病情康复, 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取得满意效果[2-3]。 鉴于此, 本研究选取我院ICU 收治的94 例患者, 旨在探讨医护一体化干预对其下肢DVT 发生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我院 ICU 收治的94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①入组时检查无DVT发生; ②既往无静脉血栓史; ③无凝血功能障碍; ④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 ①入组前使用过抗凝药物; ②存在动脉硬化; ③精神疾病; ④病情极不稳定。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7 例。 观察组男 27 例, 女 20 例; 年龄 55 ~ 76 岁, 平均年龄 (63.42 ± 4.87) 岁; 疾病类型: 脑血管疾病 29 例, 呼吸衰竭 18 例。 对照组男 28 例, 女 19 例; 年龄 56 ~ 75 岁, 平均年龄 (63.51 ± 4.86) 岁; 疾病类型: 脑血管疾病 26 例, 呼吸衰竭21 例。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按时给药, 协助患者进行下肢功能锻炼, 给予心理护理、 健康饮食指导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医护一体化干预, 具体措施如下: (A) 组建医护一体化干预小组。 医护一体化干预小组由2 名医生及4 名具有3 年以上临床经验护士组成, 组内成员共同制定护理制度, 并选出1 名医生负责日常护理工作调配。 定期对组员的专业知识、 技术等进行考核,并将考核与绩效挂钩。 (B) 制定DVT 预防计划。 组员结合患者检查结果评估其病情, 并制定DVT 预防计划。 ①加强健康指导: 耐心详细向患者讲解DVT 相关知识, 如DVT 发病临床表现症状、 危险性、 预防的必要性等, 叮嘱伴有糖尿病、 心血管等DVT 高风险患者家属要特别重视, 提高患者及家属对DVT 的认知水平。 ②心理护理干预: 意识清醒的患者一方面要面对病痛折磨、 死亡恐惧等, 一方面因ICU 限制家属探视易产生绝望、 焦虑等负面心理。 护理人员是每天接触患者最频繁的人, 应充分给予患者关爱、 支持和鼓励, 在饮食方面保证健康同时尽量满足患者需求, 让患者感到温暖。 ③用药护理干预:每天按时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药, 促进下肢血管血流灌注恢复。④体位护理干预: 待患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 可协助其每1 h更换一次体位, 摇高床位或将软枕置于患者腿下, 促进其静脉血液回流, 同时可对患者实施床上肢体按摩等康复活动, 预防肌肉萎缩、 关节变形。 ⑤功能锻炼: 可协助患者进行早期床上活动股四头肌锻炼, 协助其完成踝关节背伸、 跖屈等动作。 若情况允许, 可指导患者进行足蹬、 直腿抬高等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①干预3 个月后, 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DVT 发生率,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 静脉成像判断是否发生DVT。②于干预前及干预3 个月后, 采集两组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 采用半自动凝血分析仪 (北京普朗新技术有限公司, 京械注准 20172400578, 型号: PUN-2048B) 测量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及D-二聚体 (D-D) 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以 n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 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肢 DVT 发生率观察组下肢 DVT 发生率为 6.38% (3/47),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3.40% (11/4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371, P = 0.021)。

2.2 凝血功能干预前, 两组的 PT、 APTT、 TT、 D-D 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干预后, 两组的 PT、APTT、 TT 水平高于干预前, D-D 水平低于干预前, 且观察组的 PT、 APTT、 TT 水平高于对照组, D-D 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 1。

3 讨论

下肢DVT 是临床常见的血管性疾病, 其病因为血液表现高凝状态、 静脉血流缓慢等[4]。 研究[5-6]表明, DVT 的发生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主要与患者长期卧床有关, 而ICU 患者往往需要长期卧床, 易诱发DVT 等并发症, 严重时可威胁患者生命。 因常规护理干预不具有针对性, 无法有效改善护理效果,故临床治疗中需强化护理干预, 以稳定患者病情。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凝血功能比较 ()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凝血功能比较 ()

注: 与同组干预前比较, *P <0.05。

时间 组别 n PT (s) APTT (s) TT (s) D-D (μg/L)干预前 观察组 47 9.91±0.98 23.54±1.78 14.08±0.38 712.76±210.32对照组 47 9.92±0.95 23.51±1.81 14.11±0.37 713.21±210.69 t 0.050 0.081 0.388 0.010 P 0.960 0.936 0.699 0.992干预后 观察组 47 15.28±0.41* 32.71±2.39* 19.72±0.28* 449.61±62.25*对照组 47 12.33±0.34* 29.64±2.12* 16.21±0.29* 602.38±71.87*t 37.970 6.588 59.694 11.015 P 0.000 0.000 0.000 0.000

医护一体化干预是近年新兴的一种护理干预模式, 该模式将医护合作深度化, 以提高护理效果[7]。 本研究中,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医护一体化干预, 结果显示, 干预后, 观察组下肢DVT 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 观察组的 PT、 APTT、 TT 水平高于对照组,D-D 水平低于对照组 (P <0.05), 表明医护一体化干预在降低ICU 患者下肢DVT 发生率, 改善凝血功能方面效果更佳。 分析原因在于: 医护一体化干预通过组建专业的医护一体化干预小组, 定期对组员的专业知识、 技术等进行考核, 并将考核与绩效挂钩, 可有效提高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 利于提升护理质量。 制定DVT 预防计划时, 通过加强健康指导, 有效提高患者及家属对DVT 的认知水平, 利于护理工作开展; 通过心理护理干预, 有效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 使其树立治疗的信心,利于配合治疗; 通过用药护理干预, 有效促进患者下肢血管血流灌注恢复; 通过体位护理干预, 有效促进患者静脉血液回流, 有效预防肌肉萎缩、 关节变形及DVT 的发生。

综上所述, 对ICU 患者应用医护一体化干预, 可显著降低其下肢DVT 发生率, 有效改善其凝血功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