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种植业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提高办法

时间:2024-07-28

黄煅隆

(宾阳县宾州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广西宾阳 530400)

0 引言

种植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可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提高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尤其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背景下,通过农业扶贫和农村产业振兴,可有效带动种植户增收致富,保障农村经济平稳运行。基于此,文章展开以下探究,分析种植业对农村经济产生的影响,并给出不断优化种植业产业结构的方法,以此进一步发挥种植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推动作用。

1 基本概念解读

1.1 种植业

在现代农业研究中,通常将种植业等同于农业,即:种植户通过种植花卉类、经济类、粮食类、饲料类等农作物,获得经济收益。其中,花卉类主要指观赏性花卉、生态型花卉,以及其他本地花卉类作物;经济类主要指通过药材种植、林木种植、果树种植、烟叶种植、油料种植、棉花种植和茶叶种植等高产出、高收益农作物,来获得基本农业收入;粮食类主要指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高粱等杂粮,在满足当地人口粮食所需基础上,通过对外出售,获取种植收益;饲料类主要是通过种植甜菜、苦麻菜等禾本作物、草本作物,作为大型牲畜(猪、牛、羊)的草料原料,为其提供优质饲草。

1.2 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从广义上讲可以视为农村经济总收入[1]。即农民在本年度从事个人家庭经营和村集体经营收入的总和,该类收入可以抵偿本年生产开支,其主要收入组成为农村林业、农村工业、农村副业、农村农业、农村交通运输业、农村渔业、农村商业、农村服务业和农村饮食业等各项生产经营收入的总和,从统计目的来分析,农村经济总收入可以反映农村地区各种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出的价值总量。

2 种植业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2.1 种植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基

从资源禀赋理论层面讲,一个地区经济得以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具备一定自然资源,而我国自古以来具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如果一个地区依山傍水,气候温暖,光照充足,热量丰沛,必然具备一定种植业发展优势,通过粮食种植、果树种植、油料种植等,让全村居民自给自足。同时在满足个人所需基础上,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对外出售,通过生产、交换、流通,实现村内外经济循环发展。可见,种植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经济产业中具备一定比较优势,甚至可以作为农村地区的主导产业[2]。

2.2 种植业可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基于农业产业结构理论,可发现当地资源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密切,换言之,种植业资源结构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成正比关系,即资源结构越合理,结构比例越科学,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强。而种植业作为我国传统行业,依托自然资源发展,其经济结构组成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主要指传统农作物的种植与经营,第二产业主要指将农作物与工业相连接,通过产业化利用,实现经济创收,第三产业主要是将农业和服务业相结合,在现代技术加持下,基于农村电商、快递物流等打造农业品牌,以此实现种植业的高速发展。而产业结构理论就是当前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础理论之一[3]。如果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将更能符合工商行业发展趋势,从根本上保证农村经济发展方向更加趋于合理,最终保障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

3 当前种植业经营发展现状

3.1 粮食作物占比较大,农业经济发展受限

当前部分农村地区虽然种植业较为发达,且各类作物种植经营面积逐年递增,种植规模和产量更高,可以为当地农户带来经济创收,但是纵观种植业经营发展现状,不难发现:多数地区种植结构不平均,尤其是粮食作物占比较高,其他经济作物占比较低,比如蔬菜、茶叶、林业、药材等,种植面积和产量上升空间较大。可见,部分农村地区在今后应该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保证种植产业布局合理,突出发展重点,避免各个乡镇、各个村屯之间处于种植结构趋同陷阱,全面梳理自身发展优势和比较优势,避免盲目种植,最终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战略性指导。

3.2 种植区块较为分散,影响产业效益发挥

部分农村地区虽然具备天然自然资源优势,但是从微观角度来讲,各个村镇种植地略有差异,比如部分地块处于盆地区,热量与其他地区相比更加丰富,同时水源灌溉较为便利,因此更加适宜种植水稻、茶叶等粮食和经济作物,而部分地块处于背风坡,或坡度较大地区,因此更加适宜发展林业。但无论是哪一种种植模式,均受到种植区块零散化影响,优势作物种植较为分散,不能形成规模化种植,不利于后续机械化播种和管理操作,因此难以打造特色农业、特色林果发展模式,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瓶颈问题。

3.3 现代科技应用不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部分农村地区在发展种植业过程中,存在现代科技应用不足的问题[4]。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良种应用率不高。无论是粮食作物良种还是林业作物良种,相关技术部门对优势品种推广力度不足,多数农户仍然受到传统耕作理念影响,不愿意尝试种植新品种,因此良种作物高产量、高收益、高抗性等优势难以真正发挥,直接影响后续农村经济发展。二是种植业相关监测手段、基础设施供应不足。在农林作物病虫害监测和预警等方面,技术装备投入较少,农户不能提前预防和控制病虫害问题,可能影响作物产量,降低农户创收,最终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3.4 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种植品牌效益难以发挥

在现代化种植业生产发展过程中,仅有农户、农业种植大户参与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村集体相关部门和当地农业龙头企业的参与,才能最大化发挥种植业产业经济效益。但是当前多数农村地区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因此农业总体产值不高,增值效益不明显,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发达,直接影响后续农林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发展,故种植产业整体效益难以发挥。

4 通过调整种植业发展战略来推动农村经济的策略

4.1 合理优化种植结构,建立高标准示范园区

首先,从本质上讲,种植业结构本身属于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系统,要想实现各个产业结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需要以培育特色优良产品为核心,对种植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控。比如,对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应尽量降低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比如小麦、水稻等,而是应该大面积种植棉花、中药材、抗旱性林木,以上作物需水量较低,且与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相比经济产出更高,单产量更大,更能帮助农户实现增收。其次,在特色林果业发展过程中,除了需要考虑当地区位因素和现实条件,还需要充分结合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对林果业规划布局做出调整,比如:在沿沙地区或风口地区,应着力打造速生林和风沙防护林,在城市内部应该打造特色观赏性苗木和特色中药材,多措并举发展新兴林果产业,注重林果提质增效,以此才能实现林果产业经济结构调整。最后,相关部门还应该构建高标准示范园区,积极发展并培育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将村镇作为绿色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并在生产前中后期做好有机绿色农产品栽培技术的推广、示范和更新换代,鼓励农户大胆尝试,以此增加种植品种高产出、高效益,提高种植业经济发展速率,促进农民增收。

4.2 通过宜机化改造,实现集约化生产

对于种植区块较为分散,不利于农村经济效益发挥这一问题,相关部门需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对宜机化工作展开创新探索,首先,比如广西地区百色市属于典型山区,土山和石山占比共95.4%,平原和丘陵地区占比仅为4.6%,因此相关农业农村部门基于这一特殊地形条件,开展农业产业宜机化工作改革,通过开挖和回填土壤,保证地块和道路之间顺畅衔接,同时修建地块进出坡道,满足大中型农业机械进出需求。其次,通过截弯取直、消除作业死角,清除地面障碍物,合理布局沟渠,少开支沟,并优化地块布局,以条状和带状分布为主,对地块进行合并,减少机械折返频次。此外,对坡度15度以下的丘陵地区合理设置排水设施,规划建设机耕道,保证连片种植面积达到3.33 hm2以上,同时田间主干道宽度在4 m以上,满足运输车辆行走要求,避免出现地块不适宜机械化作业等情况的发生。通过以上措施,百色市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8.07万hm2,完成机械化种植1 062.33 hm2,为后续特色农林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促进当地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除以上机械化改造措施,农村地区要想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效益,还需通过土地流转来完善土地结构改革,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生产管理,通过出租和土地入股等方式提高土地流转率,以此为农业生产项目的规模化发展、集约化发展提供助力。

4.3 加大科技投入,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部门还应该改造传统农业种植技术,确保农业种植业向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道路发展,以科技为支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步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不断优化农业种植业科技生产技术服务保障体系,从多方面引进和支持种植业生产专家开办培训会、交流会、推介会,抓好良种科技示范工作,扩大新品种选育、新品种推广、新品种应用宣传力度,通过以点带面,不断优化种植业生产管理指导和服务,以此加速科研成果转化。②当地财政部门需加大种植业基础设施监测设备的专项资金投入,针对当前粮食作物、林业作物、药材作物等病虫害问题,给予针对性防控措施,加大力度引进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和平台,引导广大农户提前防控,降低病虫害发生频次和概率,以此减少种植作物受灾面积,以此保障作物产量和质量,最终维护农村经济发展效益。

4.4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助力种植业产业化发展

要想最大化发挥种植业对当前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还应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保障龙头企业在产品营销、科技创新、种植作物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产业振兴对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给予政策扶持、资金扶持和项目扶持[5]。比如,以云南典型山地乡村农业产业振兴为例,该地区可以在生态文明发展背景下,由省级农资企业和当地政府联手打造高经济种植作物产业品牌,将玛咖种植作为重要的产业振兴项目进行推广,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建立流转山区生产基地,同时与农户签订合同,使高寒山地15万农户享受农村产业振兴政策福利。该种“从有到优”的产业进行发展模式,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户加入,以此带动整个村集体的共同的发展,在地方政府合作企业探索,消除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特色经济种植作物发展,使得下乡资本渠道和来源更加丰富多元,如今该种种植规模初步形成,种植业产业发展与企业对接更加深入,乡村农业产业振兴效益逐年增加。可见,该种发展模式可有助于推动农村种植业产业化发展,能够为当地农户带来经济创收。

5 结语

综上所述,种植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甚至可以作为农村地区的主导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基,但是在当前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产业效益发挥受限问题。因此在今后工作中,相关部门应该以培育特色优良产品为核心,对种植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控,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对宜机化工作展开创新探索,抓好良种科技示范工作,扩大新品种选育、新品种推广、新品种应用宣传力度,对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给予政策扶持,最终提高农村经济发展速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