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梨斑点炭疽病药剂高效防治技术

时间:2024-07-28

江福祥

(建宁县溪口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福建建宁 354500)

0 引言

我国长江流域以南的梨产区,早期落叶大面积发生由来已久,轻则影响树势,重则绝产绝收[1]。福建为梨早期落叶发生范围最广、程度最重的区域。2000年以来,随着“翠冠”等抗逆弱早熟梨品种推广,常年发生面积占比50%以上,严重年份占比达70%,产量、经济损失分别达22万t、8.8亿元,不少梨企、梨农因投入产出倒挂而抛荒弃梨,改植毁梨,动摇了建宁等县(市、区)梨在农业产业中主导地位。

为解决这一重大技术瓶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通过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岗站联合,经十余年协同攻关与系统研究,明确南方梨产区连年大面积严重发生早期落叶类型为以新发现的梨斑点炭疽病为主导的叶部病害所导致[2-3]。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多种抑制作用强杀菌剂和提出提高药剂防治效果的技术措施,大面积推广应用于生产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扭转了南方特别是梨产分布南缘早熟梨产区规模日趋缩减的态势。

1 发生流行规律与喷药防治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建宁等福建梨主产区气候条件下,梨斑点炭疽病田间症状表现始见于4月中旬。5月上旬后随着气温上升、雨量增加进入发病高峰期,叶发病率、病情指数多在5~6月份出现陡升过程。7月后常因台风雨等强降雨过程,病斑呈暴发性增加,常见阵雨后即出现1次叶片大量黄化脱落过程。依此,一般感病品种如“翠冠”“新玉”等,从4月上旬开始至雨季结束前,15天左右须喷1次复配或混配杀菌药,防止雨季严重发生蔓延。进入7月后台风雨阶段,须雨前抢时或雨后尽早喷1次杀菌剂,或雨前雨后各喷1次杀菌剂,以防遇雨过程中病斑暴发性增加。

2 药剂反应特点与合理选配

据相关室内药剂毒力实验和田间验证试验结果,苯脒甲环唑等三唑类杀菌剂对梨斑点炭疽病菌丝生长抑制高,而孢子明发、芽管伸长抑制作用弱;醚菌酯、代森锰锌等杀菌剂则相反,对孢子明发、芽管伸长抑制作用强,对菌丝生长抑制作用弱[4]。为此,选择两类杀菌剂质量比适宜的复配剂,或选用两类杀菌剂单剂按适宜质量比进行混配,可扩大病菌生长发育阶段的控制范围,从而提高药剂防治效果。梨斑点炭疽病菌丝生长抑制强,可供交替选用的三唑类杀菌剂主要有苯醚甲环唑、氟硅唑、戊唑醇、己唑醇、咪酰胺、代森联等。孢子萌发、芽管伸长抑制强,可供交替选用的杀菌剂主要有多菌灵、代森锰锌、克菌丹、百菌清、醚菌酯,其中以苯脒甲环唑与醚菌酯按5∶1质量比的复配或混配组合防效最佳,增效系数达1.9031。

梨斑点炭疽病对苯脒甲环唑敏感基线EC50值为0.590 mg/L[4],相较于梨褐斑病(EC50值0.488 mg/L)[5]、梨黑斑病(EC50值0.507 mg/L)[6]等梨叶部病害耐药性较强。生产上按照常规使用浓度,常出现梨叶部看不到梨褐斑病等常见病害而梨斑点病布满梨斑点炭疽病的状况。为此,针对梨斑点炭疽病,使用药剂应适当提高配置浓度,一般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0%氟硅唑乳油适宜使用浓度分别为3 000倍、5 000倍。

同时,梨斑点炭疽病对三唑类杀菌剂具有低毒兴奋效应。即当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稀释浓度大于8 000倍时,不仅对梨斑点炭疽病没有抑制作用,反而会加剧梨斑点炭疽病发生蔓延。生产上常出现三唑类杀菌剂喷施后,梨斑点炭疽病因遇雨稀释刺激作用,病情反较未喷施加重的情况。由此,应十分关注三唑类药剂喷施后4 h内的遇雨情况,采取雨后及时补喷措施,以防止因三唑类杀菌剂低毒兴奋效应加剧而导致的梨斑点炭疽病蔓延现象。

3 药防薄弱环节与克服措施

生产上梨斑点炭疽病易出现3个药剂防治薄弱时期。一是5~6月份雨量大,雨时长,间歇短,药剂防治难于适时喷药到位或用药后遭雨淋失与稀释等产生“缺药期”。二是果实成熟采摘时期禁用药剂产生的“脱药剂”。一般药剂安全使用间隔期为开采前15~20天,加上采果期25~30天,脱药期长达40~50天,大大超出相关药剂药效期。三是采果后放松管理,少喷药或不喷药,产生“少药期”。

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以下应对措施与方法加以克服。①大力推广使用有机硅等农药增效剂,增强药剂耐雨水冲刷及水解性能,提高雨季药剂防治效果。②全面推广应用果实套袋技术,以便挂果期使用波尔多液等粘着性强、持效性长、但易对果面产生污染的杀菌剂,和避免成熟期采取药剂防治对果实质量安全构成影响。③强化采后田间管理,适当增加杀菌剂使用次数。

4 综合防控措施与药防增效

4.1 综合防控的必要性

根据测算,抗性弱品种单纯药剂防治全年喷药次数需过18次以上。如此频次用药,一方面会大幅增加用药量,降低果实食用质量安全。另一方面,会加剧病害抗性产生,可能在短期内使相关药剂,防效降低甚至失效。同时,在实际生产中,还存在雨季干扰和安全间隔期等难于克服因素的影响,药剂防治难于适时到位。因此,在强调药剂防治对控制梨斑点炭疽病重要作用的同时,还应综合应用其他配套措施。

4.2 优化梨园生态环境

选择通透性强、光照充足、地缓开阔地块建园。选用抗逆性品种种植发展,采用宽行窄株规格定植。推广避雨栽培模式,应用单层主枝树形等,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与蔓延的生态环境[7]。

4.3 增强树体抗逆能力

采取控氮增磷补钾、增施有机肥等稳健树势。深沟断根、化学控梢、枝干创伤等缩短梢叶持嫩期[8-10]。加快枝组更新周期、控制结果数量骨干枝头高接抗性品种等增强枝势,增强树体抗病能力[11-12]。

4.4 强化落实清园措施

针对梨斑点炭疽病,不仅注重冬季清园,还特别强调夏季清园。冬季清园在做好剪、刮、翻、刷等农业、物理措施落实的同时,强调落叶后、萌芽前各喷1次石硫合剂、代森铵加矿物油等清园剂。夏季清园,要求采后随即喷1次波尔多液等药效期较长的药剂外,还需及时剪除采果等农事操作过程造成的衰败枝叶,清理留存树体、地面病叶、病果、果袋等,进行集中深埋、烧毁等处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