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野生动物中暑病的中西医诊疗

时间:2024-07-28

单令旺,仉 伟,孙 晓,孟令军,傅苗裔,董宜新

(济南市公园发展服务中心,山东济南 250031)

1 病因

热射病多发于炎热的季节。因外界环境气温高,湿度大,加之动物笼舍通风不良,天气潮湿闷热等诸多因素,导致动物机体产热增加和散热减少(即产热大于散热)而发病;或因长途运输,空间拥挤,饮水严重不足等,最终引起心跳中枢和呼吸中枢衰竭而发病。日射病是由于强烈日光直接暴晒。尤其是直接暴晒头颈部而突然发病,引起的中枢神经机能严重障碍紊乱的热应激性疾病。热射病、日射病在兽医临诊上统称为中暑性疾病。

2 诊断

根据天气炎热,外界环境气温高,湿度大,产热多,散热少,体内积热,引起特有的典型神经症状。日光直射暴晒及长途运输拥挤。动物笼舍潮湿、久关通风不良、窄小、闷热、通风不佳的笼舍,致使体温升高40℃~43℃,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出现重度的神经症状等症候群,即可确诊。

3 主症

日射病是由于日光直射暴晒而突然发病。初期的患病动物,精神沉郁,四肢无力,步态不稳,共济失调,突然倒地,四肢作游泳状划动,运动中枢机能紊乱,甚至出现麻痹症状。常发生剧烈痉挛或抽搐而迅速死亡。患病动物出现结膜潮红、充血,高度兴奋不安,狂躁痉挛,牙关紧闭和呕吐等症候群。有时未见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

热射病常在闷热的环境或运输途中突然发生。突然发病,目赤红,全身体表发热,体温急剧升高,皮温升高至烫手,呼吸急促,心跳加快,食欲不振至废绝,精神沉郁,兴奋不安,阵发痉挛抽搐,伸腿伏卧或侧卧,鸣叫等症候群。患病动物表现不安,四肢无力,行走摇摆,两后肢站立不动,或突然倒地张口喘气,两鼻孔流出粉红色带小沫的鼻液,四肢划动,呈嗜睡、昏迷状态,常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中暑多见于高温季节,尤其是被关在室内的,缺乏通风场所以及在高温天气做剧烈训练和运动并饮水不足时。主要症状包括呼吸急促、心跳过速、精神沉郁、腹泻、呕吐脱水、神经症状和虚脱呕吐等一系列的全身症候群。体温升高常超过42℃以上。常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当动物见有黏膜出血斑点时,一般预后慎重。常随神经症状而死亡,如意识水平降低、角弓反张、眼球运动异常等神经症候群。

4 治疗

4.1 物理降温法

给患病动物行冷水浴或擦拭酒精。采用冷水(冰水最佳)浇淋头部及全身。在胸部和心区用冷水袋、冰袋降温,交替更换,并用吹风扇加快热量的蒸发。当温度降至40℃时,停止吹风扇。1 h检查1次动物体温直至情况稳定。在热衰竭(热休克)后,体温调节中枢常发生紊乱。因此,当发现动物体温降低时,需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

4.2 化学降温法

采取相应的药物达到降温之目的。如给予含乙酰丙嗪(Ayerst)的镇静剂,按0.5 mg/kg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盐酸氯丙嗪注射液,因其有中枢降温、镇吐的作用。治疗以血针为主。如静脉放血:耳静脉、尾尖,或脚趾放血等部位的放血。用眉刀,眉刀形状,形似人眉、又似大宽针从中浅劈开的一半,有大小两种。针术:取穴胸肘、胸肋、腹肋放血。针三根、太阳、血印、天门、涌泉、滴水、尾尖等穴位。酌情试用冷泥疗法,起到物理散热的作用,配合中药清热解暑如藿香正散、液、汤或胶囊,亦可口服1%浓盐水20~50 ml,生绿豆粉碎后加冰糖沸水冲服(候温灌服),肌肉注射樟脑磺酸钠5~10 ml;25%~5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或灌服给药。酌情,用适量冷水反复清理胃肠道,直至体温净值降至正常为止。

为促进血液循环,可适时肌肉或皮下注射强心剂(安钠咖、樟脑磺酸钠等药物)。静脉或腹腔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亦可用冷生理盐水灌肠。过度兴奋时,可肌注氯丙嗪注射液。也可试用安宫牛黄丸(中成药)、小儿金丹片(散或丸)、绿雪(中成药)等中草药物治疗。也可使用抗热应激的药物,如速补14、电解多维、多种维生素、维C、复合VB等维生素制剂。此外,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继发感染,加强护理、消炎和对症治疗等一系列防治措施。

5 预防

外界环境气温高,湿度大。天气炎热时,应将动物转移到阴凉通风处,避免炽热阳光暴晒,防止日光直射暴晒头部。应及时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笼舍需通风良好,减少饲养密度。炎热季节、闷热天气运输动物时,防止拥挤,必须通风透气,供给其充足的饮水。此外,本病起病急,死亡快,平时需注意预防。视情供给清洁的饮水和适当水浴。加强饲养管理,及时调整饲养管理方案,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6 结论

1)黑豹、狼、猞猁、赤狐等野生动物,因无汗腺或汗腺发育不完善,散热能力较差,发生热休克比人普遍得多,故引起重视。因热的产生超过热的散发,超过了体温调节的调节能力,致使体温升高,当体温升高达40℃时,会引起器官组织一系列的损伤。体温升高超过42℃时,常出现弥漫性血管凝血。当动物见有黏膜出血斑点时,一般预后不良,应慎重对待患病动物。当患病动物体温高于43℃时,高温使蛋白质变性、凝固、坏死,酶失去生物活性,为防止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可用肝素钠作预防性治疗。

2)热应激性疾病易引起胃肠黏膜出血、坏死,继而引发肺和肾的损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防止中暑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此外,应密切监视尿的排泄情况。如果发生少尿性肾衰,肾衰一般发生在热衰竭(热休克)最初的24 h内,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

3)采取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降温方法。结合中西兽医的治疗方案,加强饲养管理,及时调整饲养管理方案,是成功治愈中暑性疾病的关键。

4)炎热季节,坚持“预防为主”方针。以防暑降温工作为主,避免在烈日下暴晒(特别是头部)及长途运输动物。防止热应激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损伤动物机体。笼舍、运动场应合理通风,如搭凉棚如防晒网、遮阴棚、降温棚等、种植被如大、小乔木和灌木(即植物降温法)。屋顶、活动场所应设置冷水喷淋装置,舍内及时添加冰块。酌情安装冷风装置,如内笼舍安装空调或中央空调装置等。实践证明,“地下引风”装置的设置,曾在大熊猫、灵长类等野生动物馆舍中试用,降温效果较佳,在野生动物饲养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此法安装、操作简单,值得推广试用。

5)临诊实践中,日射病、热射病常常同时存在,有时不易区分。应酌情及时调整饲养管理、治疗方法和方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