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村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困境与路径探讨

时间:2024-07-28

金永泰

(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1 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是将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制度体系、服务方式和运营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形态转化的基础性建设工程,凸显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现代”特征,并以其具备的均等性、透明性、公平性、便利性、快捷性和公民的可参与性特质,构筑起人人共建共享的现代公共文化生活[1]。在如今大数据互联网飞速发展,农民需求日趋多样化的背景下,实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数字化融合发展,完成公共文化工程升级转型,对于丰富农民日常文化生活,提升农民文化素养,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在如今信息传播总量大、更新快的大数据时代,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因其缺乏时效性以及在空间上的制约性,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与城市相比,农村人口居住更加分散,农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打破区域的限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在农村地区的覆盖半径,提高先进文化在农村偏远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的传播力、影响力,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无门槛、无距离限制共享,切实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其次,进一步丰富了文化服务的内容、提高了文化服务的质量。以数字农家书屋为例,其将传统农家书屋与大数据结合,为群众提供海量的阅读、音频、视频资源,村民足不出户也可以通过手机等客户端进入农家书屋的网络系统阅读和下载丰富的网络文化资源,进一步解决了农民买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此外村民还可以通过公共文化云平台等渠道参与各种线上文化活动。农民群众在家就能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体验新时代的文明风尚。`

最后,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和文化差异。研究发现,“鸿沟”表现在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利用程度、居民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等多个方面[2]。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就是要健全信息基础设施,提高数字化利用率和农村居民利用数字化技术获取信息的意识及能力,进一步解决文化建设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数字鸿沟缩小了,才能有效地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平衡城乡文化发展,让每个公民都享有公平且有质量的文化服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2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农村数字服务人才队伍严重缺失

农民数字化技能以及意识不足是造成农村地区数字化贫困的一大原因。据2020年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非网民仍以农村地区为主,因为不懂电脑而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为48.9%。因此,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急需一批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先进文化水平和服务意识的数字服务人才。然而,由于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的人才引进办法和科学化、常态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导致我国农村基层专业数字服务工作者紧缺。以湖南省花垣县为例,其位于全国精准扶贫的首倡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调查,花垣县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机构大多存在一人多岗现象,且专业相关人员不足1/3[3]。这种情况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绝大多数服务人员都身兼多职、观念陈旧,对于服务形式的应变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的推进。另外,由于缺乏专业培训和工作成效监督机制,文化数字化建设成效也一直未作为重要的工作考核指标,工作人员难以给村民提供有效地指导并开展有意义的文化活动。更有甚者将其视为闲职,形式主义盛行,责任心不强,工作作风问题严重。

2.2 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与群众需求错位

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由于技术水平落后,与群众互动性不足的原因,大部分线上文化服务仍止步于“有什么提供什么”,距离“需要什么提供什么”以农民群众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还有很大差距。据调查,农民对于当地传统戏曲、民间字画、数字电影等具有当地乡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文化需求较为迫切,而政府在数字出版物、电子阅读设备的采购方面一手包办,在内容建设上追求统一化和标准化,这就造成了资源无法有效合理配置[4]。此外,农村居民尤其农村中老年人对于表达自己需求的意识不强,导致政府与群众之间缺乏交流,供需矛盾严重。

2.3 基础文化设施数字化建设短板明显

基础文化设施的数字化建设是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数字化的基本条件和重要载体,也是不断提升农民文化水平,加强文化认同的新路径。近年来,虽然各地农村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如文化站、农家书屋相继建成,但是,由于乡镇领导对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文化工作岗位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文化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其数字化程度普遍不高。网络与电脑是推广数字化建设的基本硬件条件,而目前仍然存在部分偏远农村宽带网络覆盖率不高,移动网络状态不稳定的情况,许多乡镇都未建配备一定数量计算机、投影仪的符合标准的免费电子阅览室,根本无法满足当地群众特别是农村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网络需求。

2.4 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缺乏社会力量参与

发展公共文化是政府的重要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是唯一供给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机构[5]。与城市相比,农村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一直是政府唱独角戏,缺乏社会力量的参与。首先,政府对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建立健全有效的鼓励机制,导致社会力量缺乏投身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积极性和途径。其次,我国社会力量分布、发展不平衡,资金、人才数量的限制导致社会组织很难长期、稳定地投入农村公共文化的数字化建设中。

3 推动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路径

3.1 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设数字服务人才队伍

要着力培养一批既懂政策,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农村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提供动力。要定期组织文化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业务能力和思想意识培训,实行专人专职,提高工作人员将数字化、大数据、多媒体技术和文化部门的各项工作有机结合的能力。引进城市专业管理人才和选调高校优秀毕业生,让他们在农村文化部门任职,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精准定位工作重心,传播先进理念,在增加人才储备的同时为农村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定期抽调文化部门工作人员去省市学习先进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形成城乡文化工作者双向流动的局面。通过专业指导提高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民工以及中老年人对于数字媒介的使用能力,数字化信息的获取能力,让更多的人成为数字化建设的受益者。最后要尽快明确数字文化建设的考核力度,将其作为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参考,对行动消极怠慢、腐败不公的工作人员处以严厉的批评和惩治。

3.2 广泛吸纳群众意见,精准满足群众需求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是广大农民群众,因此数字化建设就应该以农民的需要为导向,为农民提供符合他们认知特点和生活需要的文化资源。要为农民群众建立简明、有效、畅通的沟通渠道,因此构建动态化的反馈机制必不可少。要充分利用当前网络条件和数字文化资源,例如打造用于宣传当地特色文化和村民文化活动的抖音号、微信公众号和B站号等新媒体账号,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文化活动,鼓励大家参与到数字化建设的浪潮中,并第一时间通过政府邮箱、公众号留言等方式将需求上报给相关工作人员,对于反馈积极有效的村民应给予适当奖励,以此来激发参与热情。同时将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运用于了解群众的需求变化,不断提升与村民文化需求的匹配度和精准度。除了构建信息反馈机制,健全组织管理和监督制度同样重要。对于农民的需求反映,不仅要及时记录,更重要的是及时处理。要定期组织文化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业务能力和思想意识培训,实行专人专职,提高工作人员将反馈信息和文化部门的各项工作有机结合的能力,以群众的需求引领工作规划路线并落实行动,只有这样才能继续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为后面的工作做好铺垫。

3.3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文化活动模式

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数字化大发展的趋势下,要想不断缩小农村和城市文化建设的差距,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打破传统文化站在农村群众中影响力的局限性,乡镇文化站需要尽快应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以及传媒技术,以创新群众服务方式、内容,提高辐射能力,让乡镇文化站可以得到持续性的发展[6]。首先,各级政府应定向拨款,为乡镇文化站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逐步实现文化站与电子阅览室一体化建设、管理。同时设置专门的服务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储存,实现市、县、村各级文化馆数字资源共享,为村民提供富有时效性的信息浏览和方便快捷的信息导航、查询服务。其次,要做好文化站网站和公众号建设,坚决杜绝网站信息更新不及时,网页图片音频粗制滥造的现象。最后,文化站应该带头充当村民文化活动模式改革的先锋。要改变以往文化站活动只能吸引少部分居民参加的现状,推广线上活动的模式,以吸引更多村民参与其中,营造更加浓厚的文化氛围。乡村春晚是安徽各地农村十分活跃的文化形式,2021年春节期间,安徽就通过安徽公共文化云直播了各地“村晚”和各种民俗活动,各地村民通过参与云端猜灯谜、写春联活动互动赢得小礼品,村民参与热情十分高涨,弹幕刷屏。除了文化站,农家书屋的数字化建设也是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主要阵地,文化部门应加强与新媒体机构、出版机构的合作,并为书屋网站配备专业人员进行维护,实现同一行政区内多个农家书屋资源流通共享。

3.4 调动社会力量,发掘建设动力

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强政府与社会合作共建,实现互利共赢[7]。与政府相比,社会力量如企业、媒体、志愿者组织等没有政绩的压力和政策的约束,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年龄,能够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不同的发展模式,创新想法,也会更符合大众的需求,对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高质量、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政府应对自愿支持乡镇文化数字化建设的组织和个人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相应的财政补贴,让有意向的社会力量看到其中的价值和效益,并以他们为榜样在社会大力宣传,让各方社会力量树立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责任感,营造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其次,设置公益性文化岗位并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鼓励计算机、管理类大学生在假期作为文化志愿者深入农村,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大学生具有更加开放的思维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让他们参与乡村支教、文化站助管等活动,可以在丰富社会实践的同时,为农村文化数字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社会各界在共同目标的引领下,一定能够形成强大合力,将农村文化数字化建设推上新的台阶。

4 结语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的“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文化事业重要地位的科学认知,同时也指明了未来的工作方向和重心。发展数字化文化服务挑战与机遇并存,文化部门应从机制、人才、设施等方面入手推动数字化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进程,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和实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