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深度融合探讨

时间:2024-07-28

孙永风

(沈阳农业大学附属实验场,辽宁沈阳 110161)

0 引言

农机化对于粮食丰收、防御自然灾害作用巨大,为了促进我国的农机化发展,相关财政部门对农机化投入的资金由2015年的64亿元逐渐增加至2020年的209亿元,我国农机年增长率高达25%,在世界范围内属于农机制造大国。但在农机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许多发展问题,农艺农机的融合便是一项重要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应积极研究深度融合农艺技术和农机技术的途径。

1 当前农艺技术和农机技术的概况

我国农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不断完善和创新的发展趋势,农艺、农机的革新也得到了深化。无论是农艺的发展还是农机的发展,都有利于帮助国内农业的转型升级,二者能够彼此促进和补充。从农艺技术来看,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均粮食拥有量已经达到475 kg,而全球77亿人平均粮食拥有量为351 kg[1]。从这点来讲,实际上我国农业总体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在水稻、小麦、玉米这些主粮上,生产和需求基本匹配,这是我国农艺已经取得的成就。

从农机技术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底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02 758.26万 kW,从各省市来看,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排前三的省市为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分别为10 679.84万 kW、10 356.97万 kW、7 830.72万 kW。

2 融合农艺技术和农机技术的现实需求

近些年,国内农业机械化表现出迅猛的增长态势,与此同时,我国农机发展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正朝着科技化、信息化、技术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其布局结构、使用频率都在随着农业发展而不断改变,仅机械收割、种植农作物的比例便高达61%,机械化农业作业的领域也在进一步扩展,在这一背景下,农艺、农机二者之间表现出显著的问题,如何将传统农业生产、新型农业生产的人工与机械化矛盾解决变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让农艺、农机彼此促进与磨合可以有效缓解经验化和信息化、人工和机械化的尖锐矛盾,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生产进入稳定的发展轨道。

与此同时,我国在大田种植方面大型农机发展速度较快,但一家一户种植模式限制了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结合。为此,一方面,应加快土地流转、集中连片的进程,这样更利于大型农机的应用及发展,提升农业效率与效益。另一方面,应改善并提升农艺技术比如宽窄垄种植、浅埋滴灌、玉米大豆套种、一穴多株等,同时,配套相应的农机研制及生产推广。此外,对于保护地种植要加强小型自动化农机的研发,更好地解放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 深度融合农艺技术和农机技术的途径

现阶段,国内工业化发展速度飞快,科技与农业也得到了质的飞跃,以往的城乡二元化瓶颈得到极大的改善,这使得国内农业建设达到了新的高度,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居民结构都产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更加依赖农业机械,对农业机械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整体来看,农业机械生产是否高效、方便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人意愿存在直接关系。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农机存在薄弱环节和机械化盲区,究其原因,是由于国内农艺技术、农机技术未得到紧密融合,且未来发展空间不明确。要想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就应深度融合农艺技术、农机技术。

3.1 融合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的技术标准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都存在着标准化问题,由于农艺农机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这也是融合农艺技术、农机技术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从融合原则来看,农业技术标准应与农机作业标准彼此适应。现阶段,我国在农业技术、农机作业、农机产品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应标准,然而,标准的一致性未得到统一,相关部门应加以理顺[2]。与此同时,我国购置农业机具的补贴存在一定问题,农机补贴标准化未得到充分实施,相关部门应尽快修改或制定严谨的农机技术标准。

除此之外,实事求是也是融合农艺技术、农机技术二者技术标准的重要原则,融合过程中应紧密贴合我国农业实际情况,摸清二者发展的主次。对于大宗农产品来讲,其主要矛盾在于如何基于劳动强度的降低与经济效益的提高,让农艺更好地服务于农机需求农作物种植模式与品种更好地满足农机作业需要。对于特色农产品来讲,这部分农产品具有相对较高的附加值要求与品质要求,因此农机技术标准应与农艺技术标准相适应。

3.2 加强农机技术与机械的推广

客观来讲,加强农机技术、农业机械的推广能够使农民的农艺需求得到满足。对农艺技术、农机技术进行推广时,相关部门应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将其当作推广农业机械、农机技术的重要方式,为广大农民学习对自身农业生产适用的农艺技术提供便利,从而让广大农民的实际需要得到满足。

为了做到这一点,各个地区都应严格遵循当地农业栽培模式与生产方法,一些地区在自然环境影响下,其农业生产方法会与其它地区存在差异,栽培工序、生产流程也会存在不同。由此能够发展,推广农业机具应符合各个地区农民生产的切实需求,以农民农业生产不受影响为前提,科学、合理地使用农业机具,对农业机具在当地的可行性、实用性加以考虑,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生产便利的同时,让当地农艺技术和农机技术更好地融合。与此同时,应注重农艺栽培与农业机具的额融合,确保农业机具在使用过程中拥有科学的农艺技术基础。

此外,应注重融合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的长久性与持续性。二者的融合需要将当期农业技术标准当作主要依据,不可过度倾向农艺技术发展或农机技术发展,应将二者当成一个农业整体来协调发展,避免出现两极分化、此消彼长的现象。由此能够得出,融合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的过程中应做好基层调查工作,按照农村地区的具体状况,确保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的融合做到因地制宜。

3.3 融合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的工作机制

应将工作机制当作切入点,构建科学的融合管理模式,促进农艺技术、农机技术二者融合。对于相关农艺部门、农机部门应深入改革其工作机制,将以往的不同部门职能分化现象充分改善,构建融合性的农艺农机部门。建立融合工作机制具有以下优势,第一,融合工作机制能够使农业新型机具的应用、推广得到保证。第二,融合工作机制能够帮助人们第一时间找出新型机具的实际需求,让新型机具与农业生产需要相符合,使农机合作社、生产企业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建立健全农艺标准,提高农艺的科学化水平,增强与先进农机技术彼此配合的能力,落实并贯彻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的合作,从而让广大农民更好地接受,服务于其农业生产工作。第三,融合工作机制能够起到技术融合的示范作用,通过成功示范,为其它地区融合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的工作机制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3.4 组织进行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的培训

提高广大农民群体的生产素质是加强农艺技术、农机技术二者融合效果的基础性前提,为此,相关部门应增加重视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的程度,积极组织农民进行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的培训,使广大农民对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的掌握能力不断提升。比如,相关部门可在地头、田间开展培训学习工作,让农民的农机生产得到针对性指导,遇到农机生产问题能够及时了解处理方式和解决方法,从而通过手把手学习实现农机技术的熟练掌握,使农机技术与自身的农艺技术相融。与此同时,应邀请农业专家前往农村进行讲座,向广大农民传授科学、先进的农艺知识与农机知识,确保农机生产的先进性,从而让农民顺利开展农业生产得到有效保障,该方式可以帮助广大农民对农艺技术更好地推广。

3.5 融合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的组织建设

除以上几种方式外,融合组织建设也是融合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的重要途径,相关部门应在组织建设的同时,积极建设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的示范区和试验区。一般来讲,构建示范区能够让技术得到有效推广,发挥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农艺技术、农机技术也是如此[3]。为了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相关部门应在各个农村地区构建农艺示范区、农机示范区,安排专项人员开展攻坚性构建工作。

应坚持帮农民办、带农民干的农业帮扶思想,指引广大农民了解融合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的价值和作用,认识到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相互配合有利于促进农业耕种模式的发展与农机科技化的进步,借助大量的融合实例将广大农民说服,帮助其逐渐形成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相结合的种植习惯,从而提高农作物种植效果。

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应增加对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组织建设的帮扶力度,尤其是专业种植户与专业农机户,通过大量的帮扶补贴,对其积极推广与使用农艺技术予以鼓励,并在应用农机技术、使用农业机具的过程中,对成功的农业生产、农业种植经验予以总结,让农业品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3.6 提高融合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的思想意识

推动农业朝着现代化方向不断发展的关键在于科学融合农艺技术、农机技术。我国农业的发展既离不开农艺现代化技术的普及,又离不开农业机具提供的强有力支撑,若农业机具未得到大范围使用和推广,则农艺技术的全面推广便难以快速实现。为了将农业机具的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使农业机具能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面积应用,就应让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相适应[4]。由此不难得出,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正确树立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的融合思想意识,从意识层面入手,发挥意识对行为的先导作用,以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的融合意识,为二者的融合工作提供思想上的指导,努力实现二者双赢的目标,从而不断提升国内农业生产能力。

3.7 增加农艺技术、农机技术融合的扶持力度

要想推动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的大力融合,就应增加对二者融合的扶持力度,不仅要为农艺技术、农机技术提供针对性的政策扶持,而且应适当给予二者资金方面的扶持。深度融合农艺技术、农机技术,促进国内农业水平的提升,加快国内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步伐,政府必须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支持。融合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的过程中,政府应将自身具备的职能、功能有效发挥出来,增加对开展农业工作的重视。按照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融合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的扶持方案,形成系统化的政策,并投入一定程度的扶持资金。

与此同时,当地农业部门还应对政府资金努力争取,把资金用于钻研、探索专项农艺技术和农机技术中,扩展推广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相关项目的范围,使政府投入到二者融合中的比重进一步增加。除此之外,当地政府也应建立一系列奖励机制,发挥对融合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的激励作用,给予积极使用农艺新技术、农机新技术的个体与团体相应奖励,提高当地农业机具和农业技术彼此适应的程度,逐渐形成农业创新的良好发展氛围,从而使农民在政府扶持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融合农艺技术、农机技术中。

3.8 落实融合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的责任

促进农艺技术、农机技术二者融合时,应构建专门的领导组织部门。按照融合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的具体状况,建立融合领导团队,设计融合计划,依据融合方案中的人员分工,所有工作人员扎实推进融合工作,各司其职地开展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的容和工作。应制定科学的融合发展规划,使责任被细化到每个工作人员,树立明确的融合目标,从而构建一个融合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的配套责任制度。

与此同时,融合农艺技术、农机技术时应提高不同领域协调配合的能力,使各学科的专业人士能够对二者的融合工作展开有序处理,确保农业生产的各项工作得到充分落实。应促进不同部门间的交流和沟通,为融合农艺技术、农机技术提供有效而及时的技术保障与人员保障,彼此间形成一致意见和相同步调,从而为融合农艺技术、农机技术提供有利的责任支持。

由此能够发现,融合农艺技术、农机技术时,应对社会资源、部门资源、农民资源等各类资源加以整合,构建融合发展的常态化机制,建立信息化、开放化、绿色化的融合平台[5]。另外,农机相关部门对农业机具进行引进的过程中,应对农业规范及技术要求有一个深入的考虑,农业相关部门对农艺技术进行发展时也应将农机特点与发展趋势当作重点考虑的内容,这样一来,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的融合方能科学地开展,实现推广与融合农艺技术、农机技术的目的。

4 结语

研究深度融合农艺技术和农机技术的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人员应对当前农艺技术和农机技术的概况有一个全面了解,充分把握融合农艺技术和农机技术的现实需求,能够通过融合技术标准、推广农机技术与机械、融合工作机制、组织技术培训、融合组织建设、提高融合思想意识、增加融合扶持力度、落实融合责任等多种途径深度融合农艺技术、农机技术,从而推动国内农业的平稳、长期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