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张 霞
(滕州市农村经济事务中心,山东滕州 277599)
滕州市位于山东省南部,面积14.95万hm2,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生产机械化程度高,是粮食主产区和高产区,素有“鲁南粮仓”之称,曾多次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和科技攻关,我市小麦种植面积稳中有升,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冬小麦常年种植面积4.6万hm2,主栽品种为济麦22、良星66、泰农18等,平均单产550 kg以上。小麦病虫害防治始终贯彻绿色防控,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近年来,为确保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狠抓小麦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植保新技术的推广等多项工作。由于指导及时,措施得力,小麦病虫害得到了良好的控制,未突发暴发重大病虫害,保障了小麦的丰产丰收,减少了经济损失,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2019年滕州市小麦病虫害总体上属中度发生情况,部分地块重发生。小麦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有小麦条锈病、黄花叶病毒病、茎基腐病、根腐病、纹枯病、蚜虫、红蜘蛛等。据不完全统计,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10.18万次/hm2,防治面积12.7万次/hm2。相较于往年病虫害发生情况,2019年滕州市病虫害发生特点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措施。
1.1.1 滕州市小麦条锈病2019年点片发生。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引起的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流行性病害之一,是一种气流传播病害,也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有报道显示,小麦条锈病对小麦生产具有毁灭性的影响,大流行年份可导致小麦减产40%以上,甚至绝收[1]。小麦条锈病生长发育需要温度较低,菌丝生长和夏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为10℃~15℃;夏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2℃~3℃,最高温度20℃~26℃,最适宜温度7℃~10℃;侵入适宜温度9℃~12℃[2]。我市处于鲁西南,夏季温度高35℃~37℃,高温天气一般持续2周左右,不利于夏孢子越夏。据查阅滕州市植保站档案,我市小麦条锈病只在90年代滨湖镇零星发生过1次,其余年份小麦条锈病未在我市发生。2019年5月16日小麦处于灌浆期,通过田间普查,在滕州市级索镇龙庄村发现1处发病中心,部分小麦叶片正面有成条状鲜黄色的锈菌孢子,面积约0.13 hm2,该地块田间调查,平均病叶率0.2%,重发生区域病叶率达50%以上。小麦灌浆期是决定小麦粒重的关键时期,滕州市农技人员对全市进行了普查,全市小麦条锈病共发生133.33 hm2,危害程度较轻。重发病地块一是浇灌了小麦扬花水,土壤湿度大;二是5月10日~13日我市连续四天降雨30.1 mm,田间湿度较大,且平均气温在20℃左右,气候条件非常利于小麦条锈病发生。
1.1.2 小麦条锈病的技术措施。一是加强田间监测,及时开展全面普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防治。二是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防控策略,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措施,及时封锁控制发病中心,严防病情扩散流行。三是统防统治,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0%时,要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四是防治小麦条锈病,可用12.5%戊唑醇水乳剂40~66 ml/667m2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120 g/667m2,兑水30~40 kg均匀喷雾,或选用丙环唑、烯唑醇、己唑醇等农药按要求剂量进行喷雾防治。
1.2.1 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病田块为害程度高。2018年未发生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田块,在2019年个别地块连片发生。该病在冬前侵染幼苗,但不表现症状。翌年春季温度适宜持续侵染,起身拔节期表现症状。2019年该病在滕州市境内三个镇地块发生较重,发生面积约200 hm2。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是一种土传病害,传播媒介是禾谷多黏菌。小麦返青后表现症状为部分或全部麦田麦苗黄化,黄化麦株表现为植株矮、生长缓慢节间缩短变粗,叶片黄花,并有斑驳状黄绿相间的条纹,严重者全田变黄。据调查,全市病田率0.4%,但发病地块连片发生,症状明显,平均病株率80%左右,最高100%,一般地块造成10%~30%的减产,严重地块减产50%以上。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展的适宜气温5℃~15℃,土壤温度达到20℃以上时,病情停止发展。滕州市发生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品种多样化,主要特点是大穗型品种重于多穗型品种。重发生原因,一是2018年9月下旬全市普降大雨,平均降雨67.6 mm,玉米收获后墒情适宜,多数农户抢墒播种,播种时间偏早;二是2018年11月份气温较高,湿度大,利于病菌冬前的侵染;三是春季小麦返青期气温多在15℃以下,对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生比较有利。
1.2.2 小麦黄花叶病毒的防治技术措施。一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让农户对黄花叶病毒病全面了解,并根据发病规律科学防控。二是改种抗病、耐病品种。今年发病田块明年应引起高度重视,改种多穗型抗病、耐并品种。三是适期晚播,减轻病害损失。对已经发病的田块,适当推迟播期,减少病害冬前侵染,从而减轻起身拔节期病害症状。四是科学配方施肥,提高小麦的抗病性。根据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氮、磷、钾科学配比。五是强化春季麦田管理。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没有有效药剂,加强肥水管理是减轻症状的途径,黄化地块,追施尿素10~15 kg/667m2,施肥后尽快浇返青水,促进麦苗早发。
1.3.1 小麦茎基腐病蔓延速度加快,危害程度加重。山东小麦茎基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以假禾谷镰孢菌为主[3]。近几年来,茎基腐病在我市危害面积和程度一直比较稳定,但今年出现普发态势。主要侵染小麦基部1~2节叶鞘和茎秆,造成小麦倒伏和提前枯死,后期小麦表现的白穗,一般减产5%~10%,严重时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4]。据调查,近80%的小麦白穗为茎基腐病危害。全市多数地块零星发生,未达到1级发生程度,其中0.33万hm2田地平均病株率7.1%,最高达20%,中后期发现小麦茎基腐病错过了防治时期,造成小麦减产。今年小麦茎基腐病重发生原因,一是该病从苗期开始侵染,受气候、墒情和播期等综合因素影响;二是该病在我市一直以来是次要病害,发生很轻,未引起重视。该病小麦生长前期没有表现症状,在中后期表现症状,已经错过最佳防治时机,造成重发生。
1.3.2 小麦茎基腐病防治技术措施。一是选用抗病、耐病品种。不同品种的小麦抗病能力有差异,根据当地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选择感病轻、抗(耐)病强的济麦22等小麦品种进行种植。二是适当推迟小麦播期。在种植小麦时可适当推迟播期,选择10月20日~23日作为适宜播期,减少冬前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的侵染。三适量播种。小麦茎基腐病通过合理控制小麦的播量也可减轻病害发生。播量在12.5 kg/667m2,培育壮苗建立合理的群体。四是科学肥水运筹。配方施肥,有机肥和化肥合理搭配,底肥和追肥合理分配,使小麦健壮生长。科学施肥与适时浇水能够增强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目的[5]。五是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种子用27%酷拉斯(咯菌腈·苯醚甲环唑·噻虫嗪)3 ml/kg作包衣,用31.9%奥拜瑞(戊唑醇·吡虫啉)3 ml/kg作包衣,或选用10亿活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300 g/hm2、25%氰烯菌酯悬浮剂3 ml/kg[6]。
1.4.1 小麦蚜虫发生早,为害重。据2019麦田调查,3月底我市小麦蚜虫平均百株虫量56.0头,一个月的时间发展到虫田率100%,平均百株虫量2 056.2头,最高百株虫量20 000头以上,危害程度及发生虫量远超于全省平均水平。原因分析,一是发生早,基数大;二是气温回升快,加快了蚜虫的繁育;三是农户依据往年经验防治,没有引进足够重视。
1.4.2 小麦蚜虫防治技术措施。小麦蚜虫为常发虫害,虽然前期未引起重视,由于施药器械先进,未造成危害。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应用无人机等大型施药器械适时统防统治,蚜虫得到有效控制,后期穗蚜发生程度明显降低,蚜虫数量较低,小麦生产得到有效保证。
小麦白粉病、叶锈病、纹枯病、红蜘蛛发生面积均小于去年,危害程度较低。小麦赤霉病、麦叶蜂、地下害虫等发生面积与去年相同,未造成明显危害。原因分析,一是5月份我市天气以晴天为主,麦田整体湿度偏小,不利于小麦白粉病等病害的发生;二是小麦条锈病在我市首发,引起高度警示,较好地对小麦田实施了“一喷三防”措施。
5月8日~14日,以滕州市植保植检站牵头在我市组织开展了小麦穗期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项目涉及全市15个小麦主产镇的1.1万hm2小麦,投入植保无人机100余架。积极行动、多措并举,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确保了政策落到实处。
结合生产实际,科学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分别成立了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并适时召开项目启动会,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和依据。项目实施过程中,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理念,针对白粉病、条锈病、蚜虫、赤霉病等重大病虫防控,有效控制病虫发生蔓延,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对小麦主产区的10.1万hm2小麦进行了病虫害统一飞防。由于采取了政府统一采购药剂、社会化服务组织统一防治等措施,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降低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大幅提高了病虫害防控科学化水平。
项目实施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程序,严把企业准入关,坚决杜绝不合格企业进入采购名单,并对应标产品进行检查,防治不合格产品混入其中。成立2个督查组,对全市飞防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督查,并于施药后1周后对飞防效果进行调查,确保了项目实施效果。
采取政府统一采购药剂、社会化服务组织统一防治等措施,大幅提高了病虫害防控科学化水平,全面提升了农业重大有害生物防灾减灾能力。根据实际需要,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培训,采取集中室内培训与现场观摩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对施药机械维护、安全用药等内容进行培训,提高了机手的专业水平;在病虫害防治关键期间,组成多个工作小组,分头到各镇(街),做好喷防技术指导和检查督导,确保防治效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多媒体,通过编印知识问答、发放明白纸、发布公告、网络信息等方式,广泛宣传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提高群众对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的认知度。
1)植保无人机的使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防治时间和人工,是未来防控的一种趋势。项目的实施力度不足以覆盖全市小麦生产区,未来应加大市场运作,逐步降低植保无人机运行成本,加大植保新技术宣传指导,建立科学防控导向,逐步形成农户认可接受并广泛使用的植保无人机化防体系,开拓一个高效、减药、环保的新化防市场。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应对新发、突发性病虫害能力。近几年来,我市小麦病虫发生日渐复杂化,新发病虫害增多。建议相关技术人员加强业务学习,及时更新植保知识,提升自身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生产。比如,今年我市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生,因前两年此病基本消除,今年返青期调查时发现症状,以为是冻害造成,考虑不周。针对小麦茎基腐病苗期表现症状了解不够,前期调查基本以纹枯病定论,后期症状明显,出现红色霉层后才敢确认,这样会耽误病虫信息发布,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